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哲学研究》2016,(3)
Sitten和Moral是西方实践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然而它们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含义和在中文译本中的翻译却存在诸多模糊和混淆的地方,亟待澄清。因此,本文试图扼要阐明Sitten和Moral在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实践哲学中的用法和含义,并梳理它们的演变特征。本文指出,康德在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是不甚明确的,他更多地是在道德的含义上使用伦理一词,费希特在康德道德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学,而黑格尔带着对古希腊伦理生活的思乡之情,站在绝对观念论的高度,对Sittlichkeit和Moralitt进行了彻底改造,用法将两者统一起来,使之变成绝对精神的发展环节。 相似文献
4.
5.
7.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史中,两家经常借用对方的名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很多话语歧义。一般认为,法轮功邪教是抄袭盗用了佛教的“法轮”名词,笔者通过考证,发现“法轮功”邪教盗用的是道教经典中的“法轮”。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会首门泛滥成灾,它们大量盗用道教与佛教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李洪志从民间宗教、会道门那里学来一些东西,经过胡乱拼泰,编出了一套“法轮功”的歪理邪说。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消费合理化的现代含义王伯鲁(兰州铁道学院社科部)消费是指人们利用消费品的功能满足其需要的过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消费处于中间环节,联结着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活动,是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活动的这一基础地位决定着它必然会...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客观性就是指事物、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或性质。近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沈明明认为,从哲学史上看,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客观性的范畴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性获得的基础是主体的实践;第五,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胜光主张现实只是现存的一种,是指现时具有必然性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全部现时存在的客观实在。这种看法,虽有正确一面,但不全面。我认为现实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事物发展已经达到的状态,它是现在的客观事物的全部,是实现了的可能性。马克思说:“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开始。似乎是正确的”(《马恩全集》第12卷,第350页)。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把现实视为实在的和具体的,也就是指现存的。马克思还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马恩全集》第8卷,第8页)。这里,马克思把事物和现实是等 相似文献
18.
圣像在东正教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种宗教艺术。我国宗教学界对此了解很少,本文从圣像与绘画的区别、神圣性的艺术表现、圣像语言的象征性等方面简要说明了圣像的宗教含义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正>在《天风》2022年第6期上,笔者发表了一篇题为“‘以色列’这个名字含义的演变”的文章,目的是想要说明“以色列”这个名字在圣经中有几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用法,既可以作为雅各这个人的名字,也可以作为对整个以色列民族和分国之后北国以色列的称呼,还可以指被掳归回以后的犹太人、上帝的圣民。有读者阅读后回应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