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3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对学习困滩、人际关系、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2)学习困难对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显著负面影响.(3)亲子关系对自我接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者首先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够做客观的、恰当的自我评价,既不自傲,又不自卑。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智力和道德潜能,对自己的不足能坦然处之。  相似文献   

3.
心理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常要面对环境变迁、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目标受挫之类的事,这需要人主动调整自己、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心理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同时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为使心理保持健康,建议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行必要的自我检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个人成长环境、人生阅历等方面,对自我的成长进行了回顾和剖析;从职业动机、职业素养、职业行为等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成长进步进行了剖析,阐明了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师的素质能力和期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所认知的自己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由自我调控、社会应对、学习和人际交往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它们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6.
团体催眠辅导在提高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亚  徐光兴 《心理科学》2006,29(1):236-238,197
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本文将催眠治疗技术应用于团体辅导中,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设计团体辅导课程,并对辅导效果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催眠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升高感受性小组自我接纳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2)低感受性组虽然自我接纳程度变化不明显,但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改善。催眠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团体辅导非常实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情绪经常保持积极的状态,能经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适应各种环境。其核心,就是对社会、对人生乃至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有健全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要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就是要客观地认识现实、面对现实和适应现实。不管社会压力、生活打击、工作挫折如何沉重和巨大,都要以平常之心去对待,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智商只有 20%的决定作用,其余的 80%来自“情感智慧”。所谓情感智慧,就是指一个人自我觉察、驾驭心情、自我激发、控制冲动、人际交往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   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情感智慧的主要成份。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得比较清楚,比较善于驾驭自己的人生。要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有时我们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懊恼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许不知道自己急躁不安,直至有人提醒,才惊然发觉。要是能觉察到自己的反应,就能尽早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上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培养情感智慧的另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9.
生命道德是人的生命关系的应然,心理健康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实然反映,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都是为了追求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精神信仰的和谐关系。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在"关系性"上的统一性使得生命道德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社会支持;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生命意义感能促进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产生主观幸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信仰的和谐,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人格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之间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建构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SLEC、CSQ、EPQ、PEI、SSRS、SCL-90对湖南省47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自我评价、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通过人格、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2)人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并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3)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内部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11.
心理的社会治疗有别于传统心理学领域中的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认知治疗以及人本主义的“患者中心疗法”。它认为对自我的深刻误解是造成当代社会中的人的孤独与痛苦的主要根源。实现快乐人生的方法是“自己解放自己”,走出自我,学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重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认知的热情-能力模型,探讨了当面临高热情-低能力和高能力-低热情的建议者时,人们会如何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中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实验1探讨为自己和为他人选择之间的差异;实验2探讨为自己和建议他人选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们倾向为自己选择高热情-低能力建议者,为他人选择高能力-低热情建议者;(2)为自己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级与性别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依  罗良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6,29(3):704-707,683
本研究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龄与性别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得分在自我调控、社会应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四个因子上没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在“社会应对”和“学习”两个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二年级男生在“社会应对”方面能力的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学习”维度上,一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比较中西方心理健康标准,在研究恩路、自我观念、人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重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整合中西方心理健康标准应重视探讨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塑造具有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现代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16.
性客体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 解释了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客体化经历是怎样影响并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客体化的女性, 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 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 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 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 最终导致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女性自我客体化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应关注实验群体的多样化, 相关设计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认知神经机制。另外还要从预防和干预的角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能力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社会适应性因素量表、社交自卑感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84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采用中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多样本恒等性检验等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人际关系能力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2)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社交自卑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重视人际关系能力这种基本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到社会适应性在这种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弱智学校毕业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现代对于弱智定义认识的新发展是,弱智者自童年不仅表现出一般智力的严重低下,而且有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习惯和态度的能力,是个体满足社会要求和需要的能力。它不同于智力,是一种社会责任能力和独立性,主要包括个人:(1)能够自己行动和维护这种行为的程度;(2)能够良好地满足教养过程中要求于他的,对他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两者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一致。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并重点考察各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最终符合元分析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17篇。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心理健康消极因素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的调节;而年龄阶段仅调节了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的关系。以上结果说明,高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同时还要考虑年龄阶段、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重度障碍者对他人及环境的高度依赖,他们自我决断的权利与能力通常被人们忽视,然而,很多研究表明,重度障碍者有一定的自我决断能力.自我决断可以提高重度障碍者的任务参与水平,促进技能获得,减少问题行为及提高生活质量.视觉支持、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是常用的实现重度障碍者自我决断的支持策略.今后应加强对重度障碍者自我决断的支持条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及提升自我决断能力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