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圣洁 《天风》2016,(10):5-7
正(一)1982年,我开始负责《赞美诗(新编)》(下称《新编》)编辑部的工作。当时,我们在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主教和圣诗编辑委员会主任郑建业主教的领导下,定下了这本赞美诗的编辑方针:它不仅要收集信徒普遍熟悉的赞美诗,还要有历史性、地域性的代表作,以表示中国教会尊重历史传统,是普世教会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反映中国教会的现状,要贯彻联合礼拜  相似文献   

2.
<正>近些年来的中国教会,信徒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信徒对于教会诗歌的需求不断扩大,需要更多有神学内涵、适合当代人吟唱的诗歌;因此,不断有新的赞美诗歌涌现,很多带有流行元素的赞美诗歌被引入教会。而传统圣诗因其曲调和诗词的难度反而被许多教会所忽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诗歌?本文尝试就中国圣诗的来源、传承与开拓作简要分析,试图探索以圣诗为代表的传统诗歌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张晓武 《天风》2023,(2):54-56
<正>引言《依傍十架歌》选自《赞美诗(新编)》第214首1。歌词由美国牧师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ald,1820—1901)于1870年创作,曲调由美国圣诗作曲家费希尔(William G.Fischer,1835—1912)谱写。作品号召信徒要来到十字架前承认自己的罪和有限,从而祈求主完全的救恩,并奉献身心灵永归于主。这首赞美诗被全世界许多教会广泛唱诵2。  相似文献   

4.
我爱《赞美诗(新编)》。改革开放后,刚恢复聚会时,信徒们都是靠记忆唱圣诗。这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了《赞美诗(新编)》,令我们如获至宝,这是雪中送炭,是饥饿时的食物,是干渴时的泉水。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圣诗,很多都是我从小会唱、爱唱的,看到它们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想说但又想不到的话,供应我们灵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周永慈 《天风》2022,(6):12-15
<正>“随着中国教会的礼仪更新,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纳入基督教崇拜的探索,我们需要更多与之相配的原创礼仪圣诗。”圣诗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前人做过许多尝试,并结出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相遇后的佳果。例如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意味着中国“本色圣诗集”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全国两会先后出版了《赞美诗(新编)》(1983)和《赞美诗(新编)补充本》(2009),  相似文献   

6.
马家雄  陶光琴 《天风》1996,(12):38-38
1995年《天风》第10期发表了“圣诗之乡”一文,热情地赞扬了我们苗族教会“用圣诗统帅生活”的典型事迹,我们作为酷爱圣诗的青年信徒,从中分享了很大的快慰。文章发表后,引起一定的反响。不少外地教会向我们来信来函,购买我们的录音磁带,也有不远千里来我处参观圣诗表演的。当年《天风》第12期还发表了上海潦水同道的文章,在热情赞扬我们这一“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圣乐,我们的赞美,在教会里既是圣工,又是事工,也是加强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和教会兴旺发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谢天父的恩赐,感谢圣乐委员会在圣灵的带领、充满下,于1982年3月经过一年的辛勤播种挑编、创作了400首赞美诗和42首《短歌》。这本(新编)内容丰富,形式内容多样、多彩,比较广全地推介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色彩的赞美诗(西方创作298首,我们创作102首),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她带领我们众信徒走灵程已有16年了。通过我教众信徒唱诗,教唱诗班唱诗,如今,众弟兄姊妹们都强烈要求圣乐委员会再出一本《中国赞美诗》,因为圣乐当有时代语言。  相似文献   

8.
林玉解 《天风》2016,(2):28-29
正基督新教传入中国两百多年,基督教界的前辈们在圣诗的翻译、创作和音乐的编配上积极进行圣诗中国化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留下不少有益经验。一、圣诗之中文翻译基督新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宣教士致力于将诗歌翻译成中文,使中国基督徒可以用"诗章、颂词、灵歌"赞美主。早期传教士将圣诗翻译成各种地方方言,如福州话、厦门话、广东话、潮州话、汕头话、宁波话、杭州话、上海话等。20世纪初,北京话被定为官方语言,加上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9.
16世纪英国改教时,英国教会对教会音乐也进行改革,在圣诗歌词的选用方面选择加尔文路线,与加尔文改革宗一样继承了早期教会的音乐传统——诗篇;另外,为了能保持圣经原文且符合英文语言特点,在音乐方面创立了"安立甘颂调"(Anglican Chant),以此曲调颂唱散文诗篇。到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兴盛时期,英国教会正统基督教信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被历代教会推崇为"英国赞美诗之父"的以撒·瓦茨(Isaac Watts,1674一1748)于18世纪开始对英国教会传统圣诗进行改革,提倡"唱福音",开创了基督教赞美诗的新时代。他不仅改革英国教会的传统圣诗,而且藉着神赐给他的恩赐创作很多圣诗,并将他那时代的教会,带进一个属灵的复兴。同时,他的改革还激励了后来众多神所使用的仆人,藉着时代的语言和文化,将自身从神那里所得到的启示、灵感、亮光、经历,写成许多宝贵的赞美诗,使后世的众教会获益无穷。本文首先叙述瓦茨改革前英国教会传统圣诗的发展概况,其次阐述十八世纪瓦茨改革英国教会传统圣诗的基本见解以及他的创新理念对后世教会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玉解 《天风》2013,(9):34-35
圣诗在我们的信仰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圣诗具有怎样的功能?学习圣诗能带给我们怎样的益处?一、圣诗具有怎样的功能? 香港《圣诗人》一书曾如此阐释圣诗:“圣诗是教会的宝贵财产。圣诗阐明信仰、唤醒灵魂、滋润生命。  相似文献   

11.
《赞美诗(新编)补充本》将于明年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 《天风》2008,(24)
自从《赞美诗(新编)》出版以来,已经印行超过1700万本。在这20多年的教会崇拜中,对中国教会的信徒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教会的发展,400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弟兄姊妹在敬拜中的需要。从2003年起,全国两会就计划出版一本适用于正式崇拜、能够满足信徒在崇拜中赞美神之需要的《赞美诗(新编)补充本))(下称《补充本》),很多教会的弟兄姊妹也都在盼着它早日出版,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出版,何时才能见到这类诗集出版?目前有何进展?带着不少问题,笔者趁《赞美诗(新编)补充本》编辑委员会会议在沪召开的机会,采访了负责这一事工的相关同工。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教是一个歌唱的宗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品出于基督徒之手,以基督信仰为主题。基督徒不但在平安顺利时,也在逆境和苦难时,通过音乐表达对上帝的信仰。著名的改教家马丁·路德在德国首创"教会被按立的牧师必须受过音乐训练"。在教会中,音乐也是传道人极好的助力。什么是圣诗?首先,圣诗是"圣",是神圣的,不可低俗、俗气。因为圣歌是向神献上的神圣之祭。而且,每一首圣诗都包含神学和哲学,也都在传递  相似文献   

13.
邱云 《天风》2022,(10):55-56
在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的《赞美诗(新编)》中,有一些圣诗因词深曲朴,在教会崇拜中使用不多,也有人感觉古文写就的赞美诗艰涩难懂,审美上有隔阂,因而较少翻阅或聆听.诗中第385首《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当我们从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中来进行赏析,与历史重逢,便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正>一母校举行"金陵协和神学院65周年院庆暨教堂落成感恩庆典",同时举办"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实乃喜事盛事大事,史工圣工大工。王神荫主教在《赞美诗(新编)史话》一书中,对神学家赵紫宸博士创作《团契歌》的背景介绍说,当年赵先生在北京燕京大学任职,受燕京大学青年学生信徒和北京市教会信徒邀请,"借香山召开夏令会、秋令会,以研究基督教的道理,培养造就灵性。香山有座卧佛寺,大门  相似文献   

15.
王雪辛 《天风》2002,(3):48-48
中国人创作的赞美诗不一定都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但由于长期的文化薰陶,总能在其中找到民族烙印,在总体上说,中国人创作的赞美诗无论词曲,都有意强调了民族风格,特别是在曲调民族化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徐牧 《天风》1994,(8):35-36
圣诗是教会圣工中不可缺少的,她是圣殿中赞美的声环。凡属重大的圣礼、节日、礼拜及平素的聚会,都要赞美属灵的恩典,都要赞美阿爸父神,因此不论城市乡村大小教堂,有条件的,都可建立圣诗班。  相似文献   

17.
董存义 《天风》1995,(4):21-21
汪占一老弟兄是呼和浩特教会归主多年的信徒。他有唱诗的恩赐,他的嗓音圆润、吐字清晰。同样的一首赞美诗,经他唱便使弟兄姊妹很受感动。他说:“唱诗不但发音要符合曲谱。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20,(8)
正《赞美诗(新编)》收录的四百多首诗歌中,有许多首令我百唱不厌,每次都能从中汲取灵性滋养。其中之一,是178首《神工妙笔歌》。按"五线谱本"注,这首赞美诗是陈泽民牧师所作,曲调由中国古琴曲改编。初信时,我曾固执地以为这是首很古老的赞美诗。但在进入神学院念书后,在与圣乐班同学交流这首赞美诗时,圣乐班同学  相似文献   

19.
陈伟 《天风》2012,(6):19
1 931年的《民众圣诗集》是赵紫宸创作,由范天祥配以中国曲调。创作目的是顾念到一般识字不多的平信徒,应该用他们所能了解的语文和他们所能欣赏的曲谱来崇拜和赞美。这本诗集曲调都是中国调配和声,据范天祥在序里说;"本集所收调,都是中国旧调未经丝毫修改,如民间音乐‘小白菜’、‘助头歌’、‘如梦令’、  相似文献   

20.
参与编辑《赞美诗《新编》补充本》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圣洁 《天风》2009,(12):48-50
从“新编”到“补充本” 30年前,当教会重新恢复礼拜时,圣经和赞美诗是最急需的出版物。中国基督教协会成立以后首先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当时编辑部为了使《赞美诗(新编)》(以下简称“新编”)及早出版,曾经在金陵协和神学院和杭州思澄堂集中工作。感谢神的恩典,“新编”出版后已在全国各教会广泛使用。其中有些新创作的赞美诗(如“基督永长久”、“与主同去”、“圣夜静”、“早起赞美”等)且被外国教会诗本所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