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世的西夏文献中没有直接出自《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译本,但是有两部作品可以视为《八阳经》的改编本和转译本,其中一部是基于汉文的《佛说甘露经》,一部是基于转译自汉文的藏文本《八明满》。作为唐人的伪作,《八阳经》的内容已经相当浅显,而西夏文改编本则进一步删除了其中讲述佛理的文字,使得全文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伦常。这类伪经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反映了河西佛教世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藏传密教曾在西夏和蒙元时代于西域和中原地区广为传播,大量的藏传密教仪轨曾被翻译成西夏文、古回鹘文和汉文等多种文字,在不同民族的广大信众中流传。于敦煌、吐鲁番和黑水城出土的古回鹘文、西夏文和汉文佛教文献中,我们均见到了大量藏传密教仪轨文献,它们是我们今天研究西夏和蒙元时代藏传密教传播历史的最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本文以对古回鹘文文献中出现的一部萨思迦派所传密法——《四次第道引定》的研究为出发点,同定了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本,确定了它于西夏和蒙元时代的传承途径和文本源流,并寻得了与其同时代出现的汉译残本,再通过对相应段落进行多语种文本的比较研究,厘定其文本及其所传修法的内容,由此勾勒出了藏传密教于西夏和蒙元时代传播历史的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索南 《宗教学研究》2023,(1):153-162
《入菩萨行论》(《菩提行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论典,这部论典的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存有部分《入菩萨行论》藏文写本,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部论典的形成史以及汉藏佛经文献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与藏文传世本《入菩萨行论》、宋代汉文译本《菩提行经》的比较,指出了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版本特征及价值,并就同一部经典产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依据藏传佛教相关文献,提出《入菩萨行论》梵文原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分别流传于古印度的不同区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是此三种不同版本的相应译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佛教原始梵文写本(大部分是大乘经论,少量是小乘经论)断断续续地被发现。其中有些是只有藏文译本而无汉文译本的梵本。例如,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愿喜的《释量疏》(以上四书晚近均由法尊法师从藏文转译为汉文)等等。这些佛教梵文原本在它们的诞生地印度,失传已久,但保存于印度四周的邻国,特别是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保存得最多。而在中亚、南  相似文献   

5.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唐代法令对宗教异端书籍查禁的角度来探讨佛教疑伪经问题。佛教目录的编辑整理,晋唐以来多出自律宗僧人之手,并常常得到朝廷皇室的支持。疑伪经录的编纂与查禁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制度。源于教内的疑伪经录,隋唐之际逐渐演变为朝廷查禁宗教异端书籍的目录,是宗教与法律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通方广经》是中古时期一部极为流行的汉文佛教疑经,该经在吐蕃时期就被译为藏文,存世的藏文本包括敦煌出PT 92/1、200、201,ITJ 207、250等残卷,以及《甘珠尔》收录的此经的全译本(P.930,D.264)和摘译本(P.931,D.265)。经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敦煌PT 92/1是一部与大正藏本(T.2871)分卷一致的译本;PT 200、201应是ITJ 207的异本,而ITJ 207与《甘珠尔》全译本之间的差异已远远超出了校勘的范围,它们应属两个不同的译本;ITJ 250是《甘珠尔》所收录摘译本的一部早期抄本。其中PT 92/1与ITJ 207有可能为非吐蕃官方译本。娘日尼玛沃色所说的汉阿阇梨噶玛拉希拉与玛仁钦乔从汉文佛典翻译的《邦贡恰东》可能是《甘珠尔》中该经的全译本。另外,《教法源流花蕊蜜汁》与《拔协增补本》中所谓达磨赞普灭佛时的另一部未译完的《邦贡恰东》有可能就是后来《甘珠尔》中收录的摘译本。本文冀此钩沉汉藏佛教深度交流交融的一段重要史实片段。  相似文献   

8.
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和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是两部早期的佛教目录,是汉文大藏经史写本阶段的酝酿时期。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比较它们对"疑经"、"伪经"、"抄经"、"异出经"、"失译"等目录学术语的不同诠释,从而探寻佛教早期目录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疑伪经和古逸经,是佛教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正向人们展示了一批久已匿面的逸经和疑伪经写本。本文通过对3个敦煌卷子的探赜推究,考证出了它们的产生背景和流传情况,从而也开始了作者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首罗比丘经》《高王观世音经》《弥勒成佛伏魔经》《普贤菩萨说证明经》等谶记类疑伪经,在形成之初都与政治事件没有太多关联,佛教信众造作这些伪经的初衷,是想利用本土文化因素来简化或比附深奥的佛经原典,为普通民众提供通俗易懂且便于实践的经文。在北朝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些在民众中影响广泛的伪经,多次被利用成谋取政权或聚众反叛的舆论工具,由此附带上了谶记功能。从经本演变和思想内容发展的角度来看,北朝佛教谶记类疑伪经的造作,大致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从翻译佛典到民众通俗经本、再到舆论工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西夏法典<天盛改旧定新律令>和其它汉文资料,对西夏佛教的赐衣、封号、度僧和籍帐制度进行了论述,并认为<律令>最终还是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主导思想,佛教只不过是西夏统治者的精神寄托和用来巩固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对丁一先生《〈药师佛本愿经〉是伪经吗?》一文的回应。文章例举一系列事实,证明中印文化交流并非单行道。指出现存《药师经》并非如丁一先生所说"真伪不存在问题"。文章介绍梵汉《药师经》的年代,并对文本进行考察,指出依据目前的资料,逻辑的结论只能是《药师经》梵本从汉文翻译。文章指出,"丁文"对佛教"中国"与"边地"的把握不正确,从中体现的是丁一先生的"边地情结"。  相似文献   

13.
西夏的佛教(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金波 《法音》2005,(8):34-41
在宋代,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封建王朝,自称大夏国(1038—1227),因其位于宋朝的西部,史称西夏。西夏前后共历十个皇帝,享国190年。前期与北宋、辽对峙,后期与南宋、金鼎足,邻近还有回鹘、吐蕃政权,使各王朝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微妙。西夏首都兴庆府(后改名中兴府,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主体民族是党项羌。西夏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度。党项人奉行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巫术流行。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佛教遂成为西夏最主要的宗教,同时也有道教流传,形成以佛教为主,佛教与道教、原始宗教并存的局面。西夏文“…  相似文献   

14.
《正道心照》(■)是一部出土于黑水城遗址的西夏文文献,此文献不见于现存汉、藏文大藏经。从内容和文中具体名相的翻译用词来看,该文献兼有汉、藏两种来源。目前所见到的三个西夏本在正文和注释部分皆有所不同,有的是理解和表述上的差异,有的则是由于通假字的使用而造成的字面迥异。本文将对这三个西夏本进行全面释读,对其中部分经偈的出处加以考证,并根据西夏本中名相的翻译以及兼涉禅密二宗等一些特点,推测西夏本的译出时间大概是在元代。  相似文献   

15.
敦煌出土的一些实用型文书(患文、佛文、邈真赞、斋文等)以及疑伪经《法王经》中,作者在描述人生短暂、生命易逝时,常使用"四蛇毁箧"和"二鼠侵藤"两个譬喻。本文以"二鼠侵藤"这一譬喻为研究对象,追溯该譬喻在古代印度的多个源头,分析该譬喻以佛教文献为中介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流变,同时考察该譬喻在西亚民间故事集《凯里来与迪木奈》以及欧洲《伯兰及约瑟夫书》等文献中的传播,梳理该譬喻在古代欧亚的双向与多维度的传承,比较该譬喻的含义在不同时空的宗教与文化场域中的异同,为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跨文明语境中的相互理解提供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重要的佛教经论和资料都保存在中国的汉文、藏文、傣文佛教经籍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好形势,对于我国的佛教《大藏经》,实有重加整理、编纂、刊行之必要。一九六二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各方面的要求,召集了会议,决定重新编定《中华大藏经》。首先的工作是编定目录,然后再选定古刻本,加以校勘,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17.
敦煌出土的一些实用型文书(患文、佛文、邈真赞、斋文等)以及疑伪经《法王经》中,作者在描述人生短暂、生命易逝时,常使用"四蛇毁箧"和"二鼠侵藤"两个譬喻。本文以"二鼠侵藤"这一譬喻为研究对象,追溯该譬喻在古代印度的多个源头,分析该譬喻以佛教文献为中介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流变,同时考察该譬喻在西亚民间故事集《凯里来与迪木奈》以及欧洲《伯兰及约瑟夫书》等文献中的传播,梳理该譬喻在古代欧亚的双向与多维度的传承,比较该譬喻的涵义在不同时空的宗教与文化场域中的异同,为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跨文明语境中的相互理解提供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海外大藏经编辑及电子版大藏经的情况方广一大藏经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词汇,指佛教典籍的总汇,在古代中国,它主要指汉文佛教典籍。在现代中国,“大藏经”除了指汉传佛教传承的汉文大藏经外,包括南传佛教传承的巴利语大藏经、藏传佛教传承的藏文大藏经,还包括诸如梵文...  相似文献   

19.
无我思想是佛教区别于别教的核心主张,无论大乘、小乘理应都不违背。而四相(四见)是对“我”的四种妄执,与无我思想相牴牾。然而,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却明言小乘信仰者执著于四相。在《金刚经》的六大汉译本中(1),只有罗什译本与义净译本如此翻译,其余四个译本则将小乘信仰者与执著四相者并列,而现存梵本也支持这四种译法。那么,出现这种差异到底是因为翻译不同,还是因为彼此所据梵本不同?有无可能存在一种与什译吻合、直指小乘人执著四相的梵本?本文尝试从《金刚经》现世时的印度社会思想状况及佛教自身的处境出发,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无论这种梵本是否存在,当时的印度大乘佛教都具有破外斥小、标立自宗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0.
藏文佛传rgya cher rol pa由27品构成,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兜率天降生"到"初转法轮"为止的主要经历。梵文原典名为Lalitavistara;对应的汉文翻译为《方广大庄严经》(有异译本《普曜经》);蒙古文翻译为yekede ?enggegsen sudur。本文简要说明了rgya cher rol pa及其梵文原典、汉文翻译、蒙古文翻译之后,整理了rgya cher rol pa全27品的梵、藏、汉对照目录,梳理了国内外rgya cher rol pa的研究成果,从校勘、翻译、梵藏对比研究、蒙藏对比研究四方面进行了概述,对佛典的藏文译名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