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主教作为制度化的宗教,离不开各类经济活动。为了维持宗教活动的各项开支,扩大宗教的影响,教会需要采取种种方式吸纳资金。明清在华欧洲传教士以耶稣会士为主,他们在向欧洲申请传教经费的同时,还在中国内地置办地产、开办钱庄。本文以18世纪北京耶稣会士开办钱庄为研究对象,重点梳理耶稣会士开办钱庄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其复杂原因进行剖析。透过这一事件可以发现,财富是宗教发展的杠杆,通过追寻财富而拓展传教事业,应该是北京耶稣会士开办钱庄的主旨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试论艾儒略对福建民间信仰的态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明末在福建长期活动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艾儒略辟中国民间信仰的言论为研究个案,指出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接触,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神学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化在基层社会冲突展开的一个侧面。艾儒略等耶稣会士的“辟邪”言论,客观上迎合了晚明以降东南正统知识界崇正黜邪、打击民间通俗文化的要求,对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及其后“礼仪之争”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16-17世纪,耶稣会创办了大量学校,不仅为天主教会和世俗政权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天主教革新运动,而且直接吸引了大量新教徒重返天主教,增强了天主教的社会基础.耶稣会教育在促进天主教复兴、扼制新教传播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近代欧洲新旧教并存的宗教格局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听提出的“合儒补儒”策略开创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教事业。清初,以法王路易十四派出的“国王的数学家”为首的法国耶稣会士的入华,标志着天主教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法国耶稣会士们所表现出的在天文、数学、医学、地理等多方面的才华和他们的谦恭谨慎、汲汲修身的道德品质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支持。1692年康熙甚至向全国下诏准许西方传教士在  相似文献   

6.
15、16世纪交替时期 ,世界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葡萄牙人到非洲海岸探险 ,西班牙人到西印度群岛探险 ,岛上的印第安人遭到灭绝 ,黑奴被输入伊比利亚半岛 ,随后是黑奴贸易在美洲殖民地的蔓延———简言之 ,被大肆颂扬的欧洲海外殖民地开拓正式开始 ,与之俱来的则是大量令人发指的事实。对于所有这一切 ,人们似乎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 ;因此本文不想复述这段历史 ,甚至也无意对这段历史进行概括。不过 ,如果编年史在这里尚有什么价值的话 ,那就是它表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虽然对阿拉瓦克人和加勒比印第安人的屠杀曾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 ,以致在此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借助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传教的方式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精神的影响,利玛窦首先在非基督教文明中找到中西方共同的人文价值,以此为传播天主教打下基础。利玛窦及其后继者通过交友和理性论辩等途径,使一部分中国士大夫皈依了天主教。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中,手段与目的之间达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德国的佛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人口总数近8,000万。主要宗教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另有少数人信仰犹太教,并有2万佛教徒。德国人对于佛教产生兴趣始于17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nied Leibniz 1646——1716)看到法国耶稣会士的资料,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其著作《辨神论》(Theodicie)中曾提到“中观”和“空”的教义。大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在自己的著作与讲演中多次提到锡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天主教是作为“洋教”传入中国的。翻开法国耶稣会会士史式徽著《江南传教史》,在在可以看到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脉络和中国教会的殖民地性质。从明末到本世纪的四十年代末,这个蒙受屈辱的历史,持续三百多年。五十年代初,中国教会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性事件导致中国天  相似文献   

10.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在与中国社会上层的接触中,其触角也涉及到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宦官。耶稣会士初入中国曾受到宦官的伤害和刁难,但随着传播宗教的需要,传教士们在晋接官绅时也注意利用宦官这一权势集团,其后亦有少数宦官信奉了天主教。但由于宦官群体的“寡昧失学”,他们中不可能出现西学派人物。而耶稣会士在与宦官的接触中,对中国封建社会集权专制下的宦官干政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从价值中立的立场对宦官所进行的批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皓 《宗教学研究》2017,(3):221-227
巴黎耶稣会档案馆藏有晚清上海圣墓堂天主教士墓碑拓片169种.圣墓堂墓地由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潘国光建立.清初,潘国光、吴历等著名耶稣会士殁后都葬于此.雍乾禁教时期,该墓地同其他教会产业皆充公易主.1841年新耶稣会返华,天主教会在条约体制之下逐步收回包括墓地在内的多种教产,圣墓堂由此成为新耶稣会在上海的墓地.旧、新耶稣会在经过时空上的断裂之后在此得到连接.直至清末,墓地陆续葬入包括非耶稣会士在内的教士近二百人.文革时期,墓碑遭毁.将此批拓片与其他史料对比互观,善为考订,对于晚清江南地区天主教史的发掘和书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手稿中,存有关于中国基督宗教传播的丰富史料。本文分析《中国地图册》中描述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5种历史遗物,包括江西庐陵的铁十字架、陕西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泉州的3块十字架碑,尤其是厘清卜弥格及艾儒略、张赓等人及现代学者对庐陵铁十字架的误读;结合当时的其他文献,探讨图上所记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事迹;利用意大利地理学家里乔利1661年出版著作所保存的卜弥格中国城市及耶稣会住院纬度表,并参照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等著,探讨卜弥格地图集中标注的各地耶稣会士住院。  相似文献   

14.
包兆会 《天风》2016,(11):46-47
正徐宗泽(1886-1947),字润农,教名若瑟,生于青浦县(现上海市青浦区)蟠龙镇,是徐光启第十二世孙。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金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著有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多部论著。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出版了《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等著作。他还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多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他也是一位博学  相似文献   

15.
邵政达  姜守明 《学海》2011,(1):181-185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使英国具备了走出国门,到海外进行地理探险和开拓殖民地的主客观条件。但是,斯图克利、吉尔伯特和雷利等冒险家建立北美殖民地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就是理想化的殖民理论、急功近利的殖民心态、不周密的组织计划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当然,这些失败只是暂时的,它们为其后的成功提供了经验、教训,并对大英帝国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启蒙运动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学界也在不自觉中形成了思维定式:在理性主义的名义下,主流的西方文化被注入了世俗性的维度,导致基督教被妖魔化。晚近的研究已经开始讲述启蒙运动的"宗教气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之前对启蒙运动最大的误解,是将它理解为单一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历史上不存在以单数形态存在的"启蒙运动",而只有复数的启蒙运动,"天主教启蒙运动"便是其一。本文分析了天主教启蒙学者借用世俗启蒙者的术语与思维方式,带来了"天主教的观念革命"。天主教启蒙运动的出现与特伦托公会议有紧密联系,而历史批评方法论的兴起以及扬森主义的出现,是其重要的学术背景。为说明天主教启蒙者的思想逻辑,本文还分析其对康德哲学的理解,描绘了普世教会情怀在天主教启蒙运动中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周志斌 《学海》2004,(2):102-106
南京是晚明耶稣会士传播福音的重地。明万历四十四年七月 ,南京发生一起逮捕耶稣会传教士及天主教信徒数十人的事件 ,史称“南京教案”。以南京礼部侍郎沈榷为代表的明保守派官僚联合某些佛、道人士发动了这起教案具有文化排外的性质。它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晚明党派斗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成为晚明天主教传华后发生的第一起影响较大的反天主教事件  相似文献   

18.
天主教来华传教活动的主要奠基人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MattoRicci),他制定了一套“合儒”、“补儒”和“超儒”的传教政策。他本人儒冠儒服,利用科学知识,博得许多中国士大夫的信任和好感,并努力打入宫庭,获得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的支持。他曾说过:“传道必须先获得华人之尊重,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人心既服,他们必定随之。”(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万历二十八年底(1601年1月),利玛窦与另一个耶稣会士庞迪我(De Panfoja)“赍方物进朝神…  相似文献   

19.
澳门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端,珠江口的西侧,面积21.45平方公里,人口45.4万。澳门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巴哈伊教等。澳门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创造了许多个最早,是中外交流的最早桥梁。一、澳门是天主教、近代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澳门在中国天主教教会史上有特殊意义,是天主教最先传入中国的地方。1552年8月,耶稣会士沙勿略到过广东省台山县的上川岛,希望到广外传教但没有成功。第一个来澳门传教的耶稣会士是公匝勒,1555年8月到11月中旬,公匝勒从上川岛…  相似文献   

20.
田海华 《宗教学研究》2007,4(4):172-177
明末天主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时表现在"文化植根"与"文化渗入"两方面,即中国本土文化对天主教来华的参与和贡献,同时,天主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以耶稣会士反对纳妾为例,呈现一些中国天主教徒如何因为委身于天主教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于耶稣会士而言,纳妾直接违背了"十诫"之"毋行邪淫"的诫命,而作为耶稣会士主要传教对象的士大夫阶层,纳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它符合儒家注重孝悌的道德价值。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紧张,导致了诸多的论争,而且,象王徵这样的天主教徒,一生都在围绕纳妾的问题而历经痛苦的挣扎与考验,并以悲剧告终。这样的事例表明了天主教曾经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重要影响,就是促使人们采纳一夫一妻制,并对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实践构成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