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韩穆敦在纽黑文出版《唯识二十论》英译本,首次将《唯识二十论》以英译本的形式引进西方。但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于韩穆敦其人关注甚少,对其翻译《唯识二十论》的缘由始末也未有过详尽论述。事实上,韩穆敦及其《唯识二十论》英译本不仅在西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韩氏本人翻译《唯识二十论》的缘起、经过也极具代表性,这与20世纪初期东西方文明之间产生的碰撞,南京地区的中国学者对于唯识论的推崇与复兴,以及他本人作为西方传教士、学者所肩负的传教使命等方面密切相关。韩穆敦所译介的《唯识二十论》,不仅促进了佛教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也堪称20世纪早期美国学界、宗教界与中国佛学界学术交流与对话的一个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对中国宗教,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很少。而李提摩太是来华传教士当中,率先从事佛耶比较研究并推动两教间对话的先行者,他在此方面有导夫先路之功。李提摩太的佛耶比较研究,建树颇多,并在其佛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佛耶对话",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会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鉴于《易经》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含混性,无法做出统一的标准英译本。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描述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从《易经》的英译本这一目的语出发,对《易经》的英译事业做全面的、历时性研究,指出: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消长对不同时期的《易经》英译规范与倾向有影响;二、《易经》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与社会功能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赛莱菲耶"源于阿拉伯文al—Salafiyyah一词,意为"纯洁的先辈",劝诫穆斯林回到伊斯兰教的原典中,严守先知穆罕默德时代、再传弟子时代及三传弟子时代的伊斯兰教。近年来,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学者,一起合作对赛莱菲耶及其全球发展进行客观研究并出版研究论著《全球赛莱菲耶——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运动》A。本文是对该书导言前半部分的编译,主要阐述赛莱菲耶的思想、特点,它在实践中的延展性和歧义性,以及赛莱菲耶的认同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5.
阿古柏侵略政权时期,中亚苏非诸派曾掀起一次渗透我国新疆地区的高潮.在这些苏非派中,传承17世纪印度著名苏非伊玛目·冉巴尼道统的纳格什班底耶·穆加迪底耶实力最强,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本文通过介绍一部最新发现的苏非派写本《历史记录》,试图揭示中亚纳格什班底耶·穆加迪底耶在新疆的一个重要支系,亦即萨克比耶教团鲜为人知的一面,为探明近现代中亚苏非派在新疆的传播及影响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丁四新 《哲学动态》2006,62(11):61-64
一《论语》新近英译本的问题及其评论孔子(Confucius)与《论语》(The Analects)的思想及相关问题,一直是英美汉学界思想研究的重心之一。随着儒学(Confucianism)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对于亚太圈的经济增长提供意识形态基础之可能性的日益呈现,远在美国等西方汉学界的学者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变得更为关切,《论语》众多新英译本的产生就是一件值得尤为关注的事情。就这些《论语》新英译本及其相关问题,郑文君(A liceW.Cheang)专门写了一篇《大师的声音:论孔子〈论语〉的阅读、翻译和解释》的论文,[1]为我们提供了西方汉学界有关《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理论指导下,对比分析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两个英译本。通过对比研究,期望对以后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胡艳美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42-142,120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人们在关注莫言原作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译作译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的英译本《生死疲劳》来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比《管子》两个英译本对《牧民》《权修》《立政》《枢言》《法禁》五篇中7处包含“耻”字的语句的翻译,不难看出,中国典籍英译中应该注意核心术语的翻译,对于核心术语,应尽可能采用语义翻译,而且应尽可能保持术语的前后一致;不能采取语义翻译的部分,应根据上下文内容保证译文的语义合理性;对句子与篇章的翻译,应符合目的语即英语的语法规范,保证语言的地道流畅,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但国内对《周易》的译介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选取理雅各、贝恩斯、罗志野、傅惠生翻译的《周易》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周易》复译的内在动因进行多维度探讨。本文发现:第一,四位翻译家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周易》进行了复译。第二,观照解构主义理论,《周易》英译作为语际翻译亦是一种延异、印迹、播撒、增补的过程,而这正是《周易》复译行为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源头所在。第三,由于《周易》语篇拥有一个庞大的认知隐喻结构,人们对卦爻辞的理解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不同翻译家在卦爻辞的翻译中存在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关于《易学集成》“选目”的复函施维兄雅鉴:华翰敬悉,欣闻贵社欲推出《易学集成》,此乃大好事,斯举于海内外学界可谓功德无量,如无“道尽于己,何必名扬于人,泽施于人,何必功归于己”之度量与境界,焉有此举耶?“缘起”、“体例”、“选目”等我断断续续总算看完...  相似文献   

12.
《巴路克》一、作者及其小史《巴路克》与《耶肋米亚》等一样,都是以作者的名字来命名的一卷“先知书”。从书内的说明中可知作者的身世。巴路克是“乃黎雅的儿子”,“希耳克雅的四世孙”。(巴一·1)也是耶肋米亚先知的秘书和忠实弟子(耶三十二·12~13,耶三十六·4)。他出身贵族,他的兄弟色辣雅,曾在漆德克雅王朝中任“行营总督”(耶五十一·59)。  相似文献   

13.
《中国穆斯林》1995,(6):43-44
伊斯兰教常用语语概念的汉文音译用字李文彩辑原文音译意译哈乃菲(派)逊尼派教法学派沙斐仪(派)逊尼派教法学派马立克(派)逊尼派教法学派罕百里(派)逊尼派教法学派哈瓦利吉(派)中世纪伊斯兰教派名格迪目中国格迪目派名称孕迪林耶中国尕迪林耶派名称库布林耶中国...  相似文献   

14.
蒲乐道《易经》英译本是自理雅各和卫礼贤-贝恩斯以来《易经》英译本的代表作之一。蒲译本在《易经》英译史上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符用学层面,对原文的不当改动、断辞译文混乱等;符义学层面,英译与原文诠释框架不一、用后起概念解释先前词语、不合原文化事实、译文内部义理框架缺乏连贯等;符形学层面,对原文形式特征再现不够、译文平面化、冲淡化等。另外,该译本未能吸收《易经》研究的新成果,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责任性误译。学界应加强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易经》英译本的翻译批评,将描述性和规定性模式结合起来,以较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国内对儒经尤其是《论语》的英译讨论甚多,可是说到《孟子》尚无人问津。自理雅各以来,在西方出版的《孟子》英译本已近10部,其中戴维.亨顿的译本以通俗、流畅、简洁而独标一格。在国内学界致力于大规模地向外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今天,亨顿的儒经翻译策略和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石塘岭苏菲派是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嘎德忍耶学派支系之一,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渊源的苏菲门宦,在苏菲宗教功修和礼仪等方面,与嘎德忍耶主流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石塘岭苏菲派的关注,以至于对嘎德忍耶石塘岭的理解不乏有舛误。因此,从历史的角度追溯和辨析嘎德忍耶石塘岭的历史源流,既可以还原嘎德忍耶石塘岭的演进历史,又可以认识该苏菲学派的特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吴钧 《周易研究》2013,(1):84-89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英译本的Word、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国外对中国穆斯林及回族的研究,最初是从翻译开始的。1867年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1818—1910)在圣彼得堡刊布的《中国伊斯兰教徒的运动》一书,为蓝子义《清真正教条规》的俄译本(后出英译本)。内吉我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条规,当系国外研究我国伊斯兰教的滥觞。瓦氏于1840—1850年间居华,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的成员。随后法国的梯尔森特刊布了两卷本的《中国及新疆的穆斯林》,与瓦氏同团的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