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识成智     
《佛教文化》2007,(3):124-125
佛教的“转识成智”,是一种通权达变、灵活变通的智慧思想。比如从人生的“苦”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予以承担,并且从中解脱出来,转苦得乐。现代成功心理学的“挫折、失败正是成功的机遇”;“贫穷是发愤图强的催化剂”;把学习的艰苦和压力当作磨炼心志的甘露,开发学习潜能等。这就是转识成智。佛教的“转识成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转视法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2.
论转识成智     
在本期"佛教论坛"一栏中,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牛实为教授的《论转识成智》一文,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佛教唯识学派转识成智的原理和步骤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虽然不长,但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的终极归宿,本文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条件及内容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识”是有漏的带分别的认识,有局限、有染污,是成佛的障碍;“智”是无漏的超分别的智慧,究极、纯净,是觉悟之智;转识成智是唯识学的必然要求。转识成智既需要先天的无漏种子,又需要后天的正闻熏习,不具有普遍性品格,不是人人皆可成佛。转识成智的内容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得佛智即是成佛。文章还分析了这一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乃至现代唯物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冯契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的角度,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而冯契的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的西方逻辑和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发挥和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想--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转识成智",旨在强调主体自觉地把这一哲学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转化成内在的智慧,形成对人的心智涵养与行为导向。这一教育的总体策略关涉对该教育的理解和叙事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一教化与教养  相似文献   

7.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追求能够体现价值规定与行为策略之统一性的实践智慧,其核心在于如何在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整体关系场域中,通过自身的心理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与外界达成理想的和谐关系,即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如何"用心"去"做人"和"做事"的学问,并可建立对应的本土认知心理学、本土积极心理学和本土社会心理学三大中层理论体系。判断实践智慧是否产生,可使用是否能够转识成智和是否能够知行合一这两个标准。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提倡建构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常识心理学,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理论术语的提炼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社会生活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冯契"智慧说",通过分析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和价值界的内涵和演化,提出天道与人道的和谐根本在于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析科学和人文不和谐的哲学根源,提出"转识成智"这一现实路径来消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通过对物我关系的考察,提出借助特定劳动组织实现群体与自我的和谐。冯契描绘的这幅和谐哲学图式,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有益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唯识学有一套独特的认识论,它是佛教终极目的———转识成智的实践方法论。为了确证内在思维的独立性,唯识学对人的认知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人有两套心理认知系统,一是内外相关的觉知关系,二是内在自缘觉知关系,唯识学的重心放在内在觉知关系系统上。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