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距离北京城约八十公里的房山境内,有一处著名的佛教胜地——石经山和云居寺。在这里珍藏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一万多块石经板,还有两粒赤色的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肉身舍利埋藏在了储存石经的藏经洞中。佛经为什么要镌刻在石板上而不是像常规的那样抄写在纸上呢?佛舍利为什么要埋藏在石经洞雷音洞而不像常规那样埋在塔下呢?这都要从静琬大和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1)
本刊讯以珍藏佛教石刻经版著称的北京房山县石经山下的云居寺,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开始全面修复,中轴线的天王殿和毗卢殿已经立架上梁。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郊七十五公里处的白带山麓,重峦叠嶂,风景秀丽。石经山上九个石洞内和云居寺压经塔下地穴中共存有石刻佛教经版一万四千余块,是我国古代遗存的金石文物伟大宝藏。  相似文献   

3.
今年《法音》第二期发表《石经山发现唐武德八年静琬题记残碑》一文,它对研究房山石经有关静琬镌造石经事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残碑发现于石经山雷音洞前边汉白玉石栏板下面,用作垫石;长32厘米、宽37厘米、厚10.5厘米,双面刻、有残缺.现残留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4.
赐紫沙门通理大师恒荣是辽代高僧。关于他的道行德业,现无详细资料可查;只有辽天庆八年(1118)沙门志才撰《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以下简称《塔记》)中略有记述:相国扬公遵勖、梁公颖奏闻道宗皇帝赐钱造经四十七帙,通前上石共计一百八十七帙,已历东峰七石室内,见今大藏仍(?)及半。有故上人通理大师,缁林秀出,石实俱高,教风一扇,草偃八宏,其余德业,具载宝峰本寺遗行碑中。师因游兹山,寓宿其寺,慨石经未圆,有续造之念,兴无缘慈,为不请友。至大安九年(1093)正只一日,遂于兹寺开放戒坛,  相似文献   

5.
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汉石经《论语》属于《鲁论》系统。通过对《隶释》残字的梳理以及石经与今本《论语》文字的对勘,可进一步证明汉石经《论语》确为《鲁论》。汉石经《论语》用字并非全为正字,虚字的增减与今本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1994,(1):6-6
京郊区的相应地点,提出在京郊房山区石经山下加以兴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前言房山石经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的最巨大的文物宝藏之一。儒家经典自东汉熹平年间以来也曾几次鐫刻为石经,但以数量而论,保存到现在最完整的唐代开成石经也不过一百几十卷;而且屡经后世的窜改。(清代的乾隆石经不过是东施效颦,不能算数。)现在初步计算,房山石经共有九百多部三千多卷。其中一部《大般若经》就比儒经的总数多几倍。在全国范围内,当是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不知道在世界其他地方有没有规模与之类似的石刻典籍。而且这些石经锢封于山洞之中,埋藏于砖塔之下,虽有不少残泐,但就百分比而言不算很大,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数百年乃至千余年前的原状。房山石经除了它在佛经校勘和研究历代书法演变等方面,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它  相似文献   

8.
考察儒家"石经"之史,不难发现,儒家"石经"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儒家"石经"以官方形式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儒家经学与时代、政治达到了一种新的融合,满足了当时的时代诉求、政治诉求与文化诉求。从历史维度看,"石经"之史是渐次形成的,其经数与经目也是由少至多、由经至子,以及由子入经的,同时,在此演进过程中还呈现出体系化、经典化与圣典化的基本趋势。从客观层面看,"石经"作为客观存在物,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蕴含着相当重要的政治意涵、文化意涵与历史意涵。  相似文献   

9.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605)年间,为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刻大藏经,有"北京的敦煌"之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经典用纸帛写成,每遭"法难",不易保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三武灭佛"的悲剧,对佛教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静琬时期已经过两次灭法事件,他深感佛经保存的不易.隋统一中国,文帝杨坚笃信佛教.静琬生当其时,遂发愿刻造石经.据明人所著《帝京景物略》载:"慧思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密封岩壑中."其"座下静琬继承遗愿,刻经以石,以备法难,可充经本之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房山石经题记汇编》,探讨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幽州军人对云居寺刻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幽州军人刻经诉求的内容特点,即除了为家人、亲属祈福外,主要体现为为节度使及其家人祈福、为节度使生日祝寿、节度使及其属下军将为帝王或民众祈福等.第三、经由房山石经题记还可以发现:佛教已被部分幽州军将利用,将之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军界的动荡局面以及浓厚的地域主义观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房山石经辽金两代刻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山石经中的辽金两代刻经是以失传已久的《契丹藏》为底本的复刻本①。这一整理研究成果的发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它不仅是研究佛教刻藏史的一大突破,也是研究我国辽金文化史的一大贡献。有关辽金两代石经镌造事业的碑记,在石经山云居寺附近的一些碑刻中涉及到辽代的比较多,有关金代的则极为稀少,现择其中重要的碑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行本和<集解>本蒙卦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中的"告",帛书本和汉石经皆作"吉".自帛书<周易>出土以来,有许多学者开始脱离传统的看法,而越来越倾向于以帛书本和汉石经的"吉"字作为正解.然而.从蒙卦卦辞的文意来看,还是以作"告"字是;从赞同以帛书作"吉"为长的各种观点来看.他们其实也并没有提出可以站得住脚的论据.虽然帛书<缪和>的确已将蒙卦卦辞的"告"解作"吉"字,但这种解法实际上是对蒙卦卦辞的篡改、曲解或误读;就笔者有限所见,在各种主要传世文献中,至少从西汉时代起,就基本上是将蒙卦卦辞解作"告",而非解作"吉"的.说明作"青"解读的帛书本和汉石经本并非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13.
1999年9月9日,具有千年历史的房山云居古寺,又写下了新的一页。9时9分9秒,在现场一万多名观礼者的齐声祝福中,出土42年的10O82块辽金石刻佛经,重归地下,得以永久珍藏。当主持人宣布石经回藏完毕时,掌声从期待的人群中响起,与此同时,象征着石经回藏功德圆满的1999只彩色气球,也高高地升上了天空……一、房山石经——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华文化素以历史悠久,延绵不断而著称。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湘、敦煌石窟……一串串闪亮的名字,构成了中华文化浩瀚宝库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最近,以辽金石经回藏为契机,北京房山…  相似文献   

14.
房山石经与《契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音》1981,(3)
一、石经之肇始我国之有石经,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在辟雍里安置石碑,把儒家几种重要经典镌刻于上,作为定本,使读书人可以传抄;如文字有出入,亦以此为正。当时所刻被称为“熹平石经”,计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部。后至曹魏又有“正始石经”之刻。儒家刻经也影响到佛教徒。在北齐时代,山西太原风峪刻了《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刻了《金刚经》,徂徕山刻了《般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刻了《维摩诘经》、《胜鬘  相似文献   

15.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是我国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文化珍品。它是公元七世纪初隋代高僧静琬吸取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废佛灭法的惨痛教训,同时也是秉承其师南岳慧思大师付嘱,发愿镌造石经并秘藏洞穴中,以便再遭法难、经书焚毁时可用作经本。静琬刻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本人的武德八年、贞观二年、贞观八年和涅堂题记中都叙述得十分清楚。从房山石经全部镌造事业的历史沿革来看,静琬最初只是选刻一些重要大乘经典,并非预先编制目录刊刻一部全藏。贞观十三年静琬示寂后,他的弟子代代相传、不断续刻,…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国之重宝”的房山石经拓片于去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日本展出。这是此珍贵石经的拓片首次出国展览,首次向海外公开。这次展出由中国佛教协会和日本佛教大学共同举办,地点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四条中心。展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撰《魏石经考》等文,使经学研究具有了现代学术的品性与格局。他在书信和论文中的推论与结语,表明其研究已非传统的训释文字、订补文献之阙,而是以汉魏石经为切入点来探寻中古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断裂之处,因具有知识考古学的性质而呈现出新面貌。他通过考证汉石经以一家为本、兼刻诸家异字,推论东汉求同存异之学风,揭橥东汉民间古学与官学论衡的历史图景,论证《魏石经》古文源自孔壁,揭示出汉魏之际经多转写、字指学兴起以及学术"竞技规则"的转变。王国维早年研习译介叔本华论著,其西学渊源表现出消化西方哲学的东方效应,然其于具体论证又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延续性思考,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固守。  相似文献   

18.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历经二、三个世纪的传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几次重大灭佛灾难,如北魏太武帝的“魏武之厄”、北周武帝“周武之厄”,使佛教蒙受沉重打击和损失。隋统一天下后,佛教又复兴起来,静魂深深吸取历史上的惨痛教训,遂秉承师父南岳慧思大师的遗愿,发心镌造石经藏洞穴,以备一旦再遭法难经书焚毁后可充经本之用。他镌造石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刻造的石经题记中叙述得十分清楚。在石经山的碑刻题记中,一般都认为《静琬贞观二年题记》是最早的刻经年代。但残缺不全,只提到就此山顶刊《华严经》等一十…  相似文献   

19.
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保存在座落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石经山的云居寺。这部石经始刻于公元七世纪初叶的隋代,历经唐、辽、金、元、明各代,绵延一千余年,镌刻不断,共有大小经版14278块,刻佛经1122部、3572卷。像这样大规模地刻造佛经,历时如此?..  相似文献   

20.
"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刻入石经,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结集过程。《孟子》之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重视"理学"的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