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的穆斯林 西方的穆斯林是否将在明天成为伊斯兰文明的“黑马”?我们所说的“黑马”,是指英语中谈到某个人意外获得一场比赛的最终胜利时经常使用的所谓“outsider”一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给社会做出较大贡献,获得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某个人的成就在同行中遥遥领先的时候,这个人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名人”。名人,榜样、模范人物的行为和业绩对周围人产生积极影响,优化社会舆论,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名人一旦出名,其“轰动效应”也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对他们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选用台湾杨国枢先生编制的《传统性量表》和自编《管理成败归因风格问卷》,随机选取542名企业管理人员,调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取向管理人员的成败归因风格特征。研究发现:1)“孝亲敬祖”和“宿命自保”文化取向的人,成功外归因的倾向显著地高于成功内归因倾向。2)“男性优越”、“权威守成”、“宿命自保”文化取向的人,失败不可控外归因倾向显著地高于失败内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4.
“靡”与“糜、縻”、“脍”与“哙、烩”,这两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特别容易搞错,造成误用。先说“靡”与“糜、縻”: ①如果长时间地出汗,就会有害于身体……使人食欲减退,精神萎糜,浑身无力……(1983、8、21、《光明日报》:《出汗与健康》) ②她五十年代曾风糜全国,现在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医是科学的”这个命题 ,有人支持 ,有人反对。支持的人自然有其理由 ,这便是“中医治病有效” ,而且这点也是中医得以存在并有所发展的重要理由 ,也是反对者不可否认的。但反对者也有其理由 ,这便是“中医的理论是不可检验的 ,它没有试验基础”(请注意 ,这里的试验是指隶属于中医体系的试验 ,而非现代研究中的那种验证性试验 )。以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当然也都有其片面性。首先要搞清楚“科学的”一词的含义。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 (作为定语或表语 ) ,其含义就是“符合客观真理的”。而科学则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分”     
(一)引言(1)“分”显然是个再常见不过的“日常用语”,这个词所指的经验内容,再也引不起人的惊奇与注视。在各种各样含有“分”的词或术语,例如分析、分化、分工、分类中,人们再也意识不到这些词的构成中“分”所含的“份量”,而好家它们全然是与“分”无关的新词似的。事实上,人们倒常常注意这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行为结果总要进行原因的解释或推断,这是人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人对行为的理解大体上归为三种:有时将它归因于外部原因(如环境、情境、他人的言行、诱因刺激等);有时归因于本性或内部状态(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性格与能力等);有时归因于两者的结合(即内外原因的结合)。研究这种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称之为归因理论,它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等提出的。把归因理论应用到教育上,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提出“控制点”有罗特和韦纳等人。所谓控制点就是自己所知觉、所承认的控制个人行为及其成败结果的内外力量的位置所在。它是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有责任的认知倾向。罗特认为,有些人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熟悉这种现象,当语言的印刷或书写材料出现在有经验的阅读者眼前时,他会不自觉地,自动地去阅读并了解其意义,甚至在不想读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例如在地铁等侯乘车时,会自动地阅读地铁两旁的广告,这说明人们对词和词义的知觉是自动的,甚至带有强迫性质。1935年Stroop 曾以人们对词义强迫性知觉为课题,研究了词与书写词用的不同颜色(“红”字用绿墨水写)之间的干扰作用。例如,当呈现一个“红”词,要求人只注意墨水的颜色特征而忽略词义时,由于对词义知觉的自动倾向,颜色的特征会对词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董圣鸿  张璟  熊红星 《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继Weiner之后,西方学者在成就范围内对成败归因进行广泛探索,研究表明,学生不仅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成败归因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与西方是否一致?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归因理论的研究大量集中于成就归因范围,人际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就更少。为此,本研究采用MMCS归因量表,对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归因理论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往往只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怎样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循的规则?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对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都作了探讨,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架构。因此,归因理论被定义为理解原因的研究。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者自己基于外部行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归因研究近十多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在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2.
基本归因错误曾被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归因倾向,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却发现:不同文化脉络中的人表现出不同的归因倾向,确切地说,归因实际上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即便是所谓的基本归因错误亦具有文化局限性。进而言之,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心理学中关于人们的基本认知过程和方式具有文化普遍性的思维定式。由此看来,心理学研究只有立足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徐速  朱燕 《心理科学》2001,24(1):35-38
本文研究了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的信念与归因.学生自我的信念与归因以及师生归因的比较,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教师和学生的信念中男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占优势。但在归因领域里却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2)对最好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努力归因;对最差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基础归囚。(3)最好的学生自我归因时倾向于基础和方法归因,最差的学生倾向于努力和方法归因。(4)师生归因维度上的一般趋势:造成数学学习成功的原因比较稳定、内源、可控;造成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也倾向于内源,但比较不稳定,不可控。(5)师生特定归因中的差异广泛存在,建议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田  傅宏 《心理科学》2016,39(1):116-123
对于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的行为,已有研究存矛盾之处,有研究认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会再次伤害被冒犯者,但也有研究认为会停止对对方的伤害。本研究通过囚徒困境范式研究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的行为。结果显示:(1)当对方是熟悉的人时,冒犯者在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当存在报复的可能性时,无论得到宽恕与否,冒犯者都不倾向于再次伤害对方;(3)当冒犯者是被迫伤害被冒犯者时,无论得到宽恕与否,其都不倾向于再次伤害对方。总体而言,冒犯者在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该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以往研究的矛盾之处,并对人际互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编问卷对913名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和学习动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 (1)整体上看中学生较多使用内在原因和可控原因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 (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3)归因倾向与学习动力有明显联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自挫因子”对学习动力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还就如何进行归因训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仲晓波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3,35(2):143-149
研究包括2部分。在第一部分,通过对由10个发音人发音的148条句子中的4个词时长方面的声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当句子重音强调词时,时长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这个词的重读音节上;(2)当句子重音强调词的某个音节时,时长的延长主要集中在这个音节上。在第二部分,通过使用上述语句的知觉实验发现,句子重音强调词的语句和句子重音强调这个词的重读音节的语句相对于它们的语境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这种相互可替换性起因于这两种语句声学表现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极其重要的用语。长期以来理论界以为它只是马恩早期哲学著作中一个不成熟的用语,人们除在追溯其早期理论生涯时间或使用这个用语外,很少再使用它,似乎马恩在晚期著作放弃了这个用语。这种看法中包含着极大的误解。造成上述误解的直接原因是:马恩德文原著中“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个用语,在中文译著中本应按一词一译原则全部将其译为“市民社会”,但中文译者却把这个用语大量地  相似文献   

19.
所谓归因,乃是人们关于行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和事件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归因理论就是研究这种归因活动的一个社会心理学领域。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哲  孙宇浩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9,41(4):283-291
已有研究显示物体的成因等变量会影响人造物概念的分类;但这种影响的中介变量为何,基于设计和基于用途的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实验采用物体自由命名任务,在陈述物体的功能时,操纵角色词的类型(旁观者“有人”和使用者“你”),比较被试对物体的命名在领域水平的分类倾向。结果发现,呈现“旁观者”角色词时,呈现或不呈现物体自然形成的成因故事会造成不同的分类倾向;但是在呈现“使用者”角色词时,成因故事对分类倾向的影响消失了。提示物体的功能是成因和分类的中介变量,支持基于用途的人造物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