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及继发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并发展到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血小板的聚集仍可通过非血栓素A2依赖途径产生,而氯吡格雷正是通过非血栓素A2途径了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及继发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并发展到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血小板的聚集仍可通过非血栓素A2依赖途径产生,而氯吡格雷正是通过非血栓素A2途径了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各种类型冠心病的发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动脉硬化的进展过程都有血小板的参与,因此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基石,抗血小板治疗的重点应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治疗、STEMI溶栓治疗的辅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的治疗结合个体参照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人群也趋向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利益。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冠心病急剧变化以及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基本病理改变。抗血小板药物能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进而抑制冠脉中的血栓形成。因此,在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一直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阐述典型的四大类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即:血栓素A2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冠心病的主要死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系列病因相同,但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预后差别很大的疾病谱.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危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已成为共识.本文对最近发表的中华心血管病学会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指南,并结合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9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上与最新指南的差距,找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我院的临床实践与最新指南存在较大差距,在强化抗栓,调脂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使用上均有待提高.今后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规范用药,以达到更好的预后和转归效果.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9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上与最新指南的差距,找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我院的临床实践与最新指南存在较大差距,在强化抗栓,调脂治疗,B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类药物使用上均有待提高。今后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规范用药,以达到更好的预后和转归效果。  相似文献   

8.
探讨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即术前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口服,及对照组,即术前不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通过TIMI帧数法比较冠脉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罪犯血管、疼痛到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比例、支架类型及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TIMI3级血流的比例虽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比对照组有增加趋势(93.5%比89.7%).PCI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校正TI-MI帧数明显减低(26.2±11.52比34.3士18.1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急诊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确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相关因素。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连续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3例,38例(18.7%)发生了无复流现象,分析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的临床及造影资料,发现年龄、白细胞计数、术前血糖、ST段抬高幅度、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术前收缩压、高敏C反应蛋白、术前killip分级、血栓负荷量及犯罪血管长度十个因素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其中五个因素为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0.05)。这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时机的选择提供了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冠心病患者内脏脂肪含量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笔者分析124例冠心病患者内脏脂肪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内脏脂肪含量与冠心病病变血管支数、临床类型之间无相关,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重组内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血栓负荷轻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内脏脂肪含量影响最显著的是腰围,而与BMI呈负性相关。因此认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内脏脂肪含量越高,血栓负荷越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对于STEMI版早期诊断并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增加心肌再灌注、防止心肌进一步坏死,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从STEMI的诊断、早期医疗、再灌注治疗、辅助治疗及二级预防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对于STEMI版早期诊断并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增加心肌再灌注、防止心肌进一步坏死,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从STEMI的诊断、早期医疗、再灌注治疗、辅助治疗及二级预防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13.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均属于冠心病中的一个类型,这一点已为众所周知,但近年来经常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一词,据2000年出版的医学院5年制的教科书中提出,ACS约占冠心病的30%[1],而在2年后出版的硕士生专用教科书中提出ACS已占冠心病的50%以上[2].由于冠心病是当前最常见而且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ACS又占冠心病的50%以上,因此有必要明确有关ACS发生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了解目前辽西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及院内救治延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连续入选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病在12h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2例。性别、交通情况、发病地点及对疾病的认知是症状入门(S2D)时间的影响因素。交通情况、对疾病的认知是S2D时间3h的独立预测因素。谈话时间、导管室人员到达时间及准备手术时间是入门球囊(D2B)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是D2B时间90min的保护预测因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前后比较,D2B时间明显缩短,说明该项目对缩短D2B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胸痛中心"这个概念提出的初心是为了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上第一家胸痛中心出现在1981年美国巴尔地摩地区的一家名叫SLANGLE的医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中国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同时要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一种标杆。与以往传统的胸痛性疾病住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不同维持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后血小板功能、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选择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n=60)和B组(n=60),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150mg/d 1个月.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1天A组和B组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P选择素(P-sel)、可溶性CD40L(sCD40L)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天、5天、7天B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发生率B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B组显著性降低(P<0.05).以此较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不增加出血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治疗方法是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只有结合患者、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才能使STEMI患者获益最大化,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各种原因已导致中国城市及农村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加,其中各种类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都有血小板的参与,抗血小板的规范化治疗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各类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探讨血小板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探讨近几年国内外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会导致心律失常、左心室室壁血栓、心脏纤维化、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动脉瘤,甚至引发心脏破裂,是造成心脏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具有可靠预测性的心脏病恶化生物标志物,其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3)、可溶性基质溶素-2(s ST2)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作为新近发现的能够预测ACS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对这三个新型ACS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时准确的介入治疗关乎患者生命.介入治疗成败的关键是要熟练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清晰的影像资料.但是,一部分患者会发生解剖学变异,使得一部分患者冠脉走行异常,由于是少见人群往往被忽视,导致介入治疗失败,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时,由于找不到梗死相关血管而导致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详细了解冠脉解剖变异,掌握变异血管介入治疗技巧对冠脉介入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