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祈祷,不是用来改变天主的旨意,乃是改变我们的私意。天主完全不受人的摆布,也不徇人的情面,天主自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时间,有他的方法。天主有绝对的主权。到底祷告能够影响天主吗?祷告能够摇动天主的手吗?祈祷能够改变天主吗?弟兄姊妹,人的信德不能用来指挥天主,奴役天主;信德是用来顺服天主的旨意。我们祷告所产生的影响力,就是天主照着他的主权为我们做事。祷告不是改变天主做事的方法,乃是配合天主的作为,叫我们快跑跟随天主,服在他大能的手下,让天主来带领我们,让天主来改  相似文献   

2.
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要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如果我们借着同他相似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林志华 《天风》2003,(8):10-11
经文:约12:32-34 主耶稣是神,是基督,是弥赛亚。这里说基督是永存的,他本来不会死,不必死,也不该死,但为了世人的罪的缘故,自己甘心情愿地死了。圣经说:“他为人人尝了死味。”许多人有这种疑问:基督是永活的神,怎么能被举起呢?怎么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呢?钉在十字架上不是很羞辱的事情吗?因为这是神的预定,  相似文献   

4.
女人问男人:“你会爱我多久?”男人说:“永远。”什么是永远?已经愈来愈少人说永远了。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也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莱维纳斯指出海德格尔的本真观仅仅强调本己的独一无二性,这尤其体现在此在与死亡的关系之中。通过死亡,此在排斥任何与他者、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以期保持纯粹的自我。莱维纳斯对此进行了彻底的反转:本真主体由孤独本己的此在转变为社会性的人类此在,在本真关系上由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者,由孤独甚至冷漠转向爱和奉献,由独立自由转向成为人质和负责,由为己而死向死而真转向为他而死死而后真。如果说海德格尔的本真是"为己本真",莱维纳斯的本真就是"为他本真"。海德格尔的本真观有形式而无内容,有认知而无伦理,莱维纳斯的本真观则有反人性和被专制主义利用的倾向和危险。  相似文献   

6.
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死亡会很自然地被归类为不好的体验,人们本能地畏惧、排斥和逃避着死亡。然而,死亡就其本身而言已不在已死之人的经验感受范围之内,死亡意味着失去意识,无从体验,也无从谈起,那么在设定不谈论是否有死后世界及其体验的前提下,死亡对于失去意识的已死之人来说还有好坏之分吗?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这一矛盾开始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对死亡是否可以说是恶的问题始终争执不休。从伊壁鸠鲁著名的死亡论断出发,审视西方现当代对"死亡是恶"观点的辩护,或许可以发现争论的关键在于对"恶"的不同理解方式之上。  相似文献   

7.
第一端死亡是确定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普遍规律。人生下来一定有一天要死,这句话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死亡的后果。死亡是分离,死亡就是同财产、荣誉、欢乐、职位、亲友、事业等人世的一切事物完全分离。对人类社会来说,死亡是一种毁灭;一个人死了、他对于世界没有份了,不能再参加任何活动了;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不久人们再也不思念他了。谁若认真地观察、研究、思考一下,这的确是使人胆颤心惊的。人的本性对死亡都有反感,因此千方百计拒绝死亡。可是这一切,同死亡的后  相似文献   

8.
耶稣复活     
“耶稣基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应在新生活中度生。”(罗马书六,4) 一、耶稣基督埋葬坟墓,并不是为长久留下去的。吾主耶稣所以甘心情愿忍受死亡,是为以后克胜死亡,使死亡服从他的命令。今天我们欢度耶稣复活大瞻礼,在这个奥迹上我们应当特别提及的,就是吾主耶稣是因他天主圣子全能的力量自己复活的。吾主耶稣原是不受死亡约束的;他愿意死,就死;他愿意怎样死,就怎样死;他死后,也完全有能力在他预定的时间摆脱死亡的羁绊。他复活自己同复活他人有  相似文献   

9.
圣言察觉了不通过死亡、腐朽是不可能被消除的,现在基督自己作为天主的圣言,永恒的父的子,是不可能死的,由于这个原因,他采用了一个会死的肉体,藉属于一切之上的圣言,以死足以交换会腐朽的一切,通过复活的圣宠,为了所有其他的人,腐朽宣告结束了。他经过死亡舍弃了他所取的肉体,作为下个无疵点的奉  相似文献   

10.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论语》的“先进”篇有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这段话常被近代学者所引用而且判定为孔子坚持事人而不事鬼 ,知生而不知死的铁证。既然儒家的“创始者”突出人事和生命世界而忽视鬼神与死亡论域 ,儒家价  相似文献   

12.
人类受到罪恶、死亡、法律的奴役,”失去该享有的永生、自由,基督的降来为我们带来希望,他从这些控制人的势力下拯救出来。因为世界没有这样的能力,它能提高医疗技术却不能救人于不死。只有耶稣基督,因着他的死亡、复活,人类得到永生。“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若17:3)一、基督,天人间的唯一中保  相似文献   

13.
今晨让我们听主耶稣对我们每个人说:“我必帮助你。”“帮助你”,在我——你的神,实在是一件小事。你想想我已经为你所作的,还会不帮助你吗?我曾用自己的血把你买了来。为什么会不帮助你呢?我曾为你死,我曾为你完成了更大的事,还不为你作这小事,帮助你吗?  相似文献   

14.
正上帝是全知的、全能的、仁慈的,他为什么让他的创造物——人受苦?这个世界为什幺有持续的苦难?很多时候,为什么好人受苦,恶人享福?这是上帝在救赎人类吗?是人用原罪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是上帝在考验以人类让人类变得更好吗?该书考察并一一拒绝了基督教传统神学的种种解释,提出,只要有可能,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想知道幸福的秘密吗?那么请听一听心理学教授大卫·梅厄博士的建议。他分析了几千例从事各行各业人的生活,调查和研究了感情、金钱及其他因素对幸福生活的影响,下面就是他得出的结论。●不要期望金钱能够买到幸福。实际收入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并不起主要作用,关键是对自己收入满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我年轻时认识位老者,他是一位乡间草药医生,他的草药可谓药到病除。但他从不张扬自己,十分低调。对待病人十分用心,收费也低,是个很有品德的乡间草药医生。他曾对我说,年轻人,做人就要做个真人,别做假人。我问他,什么是真人?他说,真人就是不说假话,不做假事,就是真心待人,用心对人,别用心计对人。我听后想了想,有一点不解,又问他,用心待人与用心计待人,有什么区别吗?他笑笑说,当然有区别,而且区别大。用心待人,就是真心真意对人,没一点假情假意,实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人应该“忌谈死亡”而“注重人生”。怎样对待“生”呢?应该“善生”、“乐生”、“荣生”。怎样对待“死”呢?应该“不怕死”、“蹈仁死”、“死后哀”。而要达到人们对他的死而“哀”时,就必须生而“荣”也。这就是先秦儒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生死观。后来毛泽东对革命烈士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就是对儒家的这种生死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正>"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经文:太28:1-10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纪念人从死里复活的节日。人常说"人死不能复生",千百年来,人类不停地想要破解死亡之谜,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但结果还是走向死亡。耶稣基督死后三天走出坟墓,他胜过了死亡,胜过了阴  相似文献   

19.
认识神     
杨友文 《天风》2008,(8):36-37
有时我们向朋友传福音,他们的反应是:神在哪里?我没有看到.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我们凭肉眼看不到,有的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却能够接受.为什么信仰却需要凭肉眼去看?另一方面,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20.
李洪志常常以他的宇宙特性为真善忍说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和自然事件,例如他说人类的战争与自然灾害就是由于人的不善良所招致的.他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天象的演化所带动下出现的,那么人类的战争是偶然存在的吗?业力大的地区,人心变坏的地区就是不安定.如果一个民族是真正善良的,业力一定会小,也绝不会有战争的出现,因为大法的原则不允许,宇宙的特性在制约一切.人也用不着担心善良的民族会被侵略,宇宙的特性--大法是遍布整个天体从宏观到微观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