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促进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发展,2018年3月31日,由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健康报》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叙事医学座谈会"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召开。来自全国的60多位对叙事医学感兴趣的临床医生、人文学者、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另有《医学与哲学》杂志、《健康报》、《中国医师论坛报》、《中国卫生影像》杂志、北京电视台《我要当医生》栏目5家媒体出席  相似文献   

2.
在叙事医学语境下,以医生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非虚构疾病自传叙事作品出版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当医生成为病人,医生关于疾病的生命医学视角不得不与疾痛的个人视角合并,产生某种张力,激发他们寻求疾病书写这一媒介来反思医生职业和医患关系。"生过病的医生"可以类比为荣格的"受伤的治愈者"。"受过伤的故事讲述者"更能"病吾病以及人之病",他们比没有生过病的医生更容易与病人达到共情状态,更能将自己的患病经历化为协助病人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因而,生过病的医生所撰写的疾病自传叙事可视为一种"元病理叙事"。  相似文献   

3.
医患会话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对医患会话进行文学叙事的剖析,可以观察发现医生和患者的叙事风格以及医患双方不同视角下的疾病阐释方式。在会话中患者的叙事是涵盖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全过程叙事,是包括社会背景与心理状况全方位的叙事。而医生的叙事是此时此刻的现实叙事,是纯医学的、直白的和普遍性原理的叙事。对于掌握临床实践的医生来说,要全面了解患者,获得完整的叙事信息,必须要先学会聆听患者的故事,理解"故事"在医患会话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叙事医学绝非本在医学之外却于当代被人为强加的异物,它的凸显是医学的自我完善。作为照顾人身体的一门艺术,医学在本质上蕴含着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共同生发的潜质,实际样态则服从于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通过揭示在医学真理中科学真理与处境真理的结构性关系以说明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之间的关系实为一个经常性的医学景象。当下叙事医学成为"显学"具有必然性,它是对科学医学"独语"现象的反动,促使将二者关系重构为一种富有活性的"对话"关系,科学医学在拒斥寻求优越性之诱惑中与叙事医学相互融通,医生在这个历程中亲身实践,也收获鲜活、细腻的叙事体验。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叙事伦理旨在弥补原则主义伦理学的不足,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时代建立医患同盟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讨论了叙事伦理兴起的背景,并通过分析临床医学知识的叙事本质、医学实践的叙事特征,以及临床决策中叙事的重要性,认为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叙事伦理的方法是合宜的,呼吁医务工作者掌握叙事伦理方法作为日常伦理决策的手段。叙事医学的培训特别是细读法的培训是医务工作者掌握叙事伦理方法的手段,也是推进我国叙事医学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6.
医案作为叙事文本,可进行故事分析与叙事分析。叙事分析结果能够完善故事分析结果。叙事医学提出的细读方法是医学叙事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为增加医案研读结果的完整度,借鉴叙事医学的细读方法,提出了分析医案"框架"、"形式"、"时间"、"情节"、"意愿"的方法,介绍了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关系/偶然性、伦理性、主体间性特征等叙事医学概念对医案分析需求的启发。为了便于记录与规范医案叙事分析的过程,设计了医案叙事分析表。本研究丰富了医案研究方法,扩大了叙事医学细读方法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提出建构健康人文学是引领"健康中国2030"之关键;也是弥补当今医学人文幽灵化,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消弭尖锐的医患矛盾之抓手。借助"大/小传统"理论及"N级编码论"理论,对健康人文学的学科属性特点等进行论证,认为它是健康大系统工程中的支持"软件",而且健康人文学可以上承儒道生命及养生认知精华,下接当今流行的慢性病防控之常识,从生命(生死)观、疾病观、养生观等切入,加以展开和提升。此理论成熟后,应该成为公民的通识教育,如此,又能反哺医学人文及全民健康水准。  相似文献   

8.
青年医师是医学的未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医师成长于市场经济的变革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诱惑。他们在各种思潮交织的社会环境下,面对着复杂的医疗环境及医患关系,困顿于理想与现实的迷茫和困惑。他们在"技术至上"的培养模式下,忽略了临床基本功及医学人文的重要性,远离了对患者和生命的关爱,忽视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青年医师应该用最真诚的付出、坚定的职业信仰、无私奉献精神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做一名有人文情怀的青年医生,使医学回归人文。  相似文献   

9.
许超杰 《孔子研究》2021,(1):107-117
《左传》以叙事理路确立了齐桓、晋文的"伯/霸"诠释。但《公羊》《穀梁》并不注重齐桓、晋文的叙事及其"伯/霸"属性,二传意在对"齐桓晋文之事"予以赋义。由于何休、杜预、范宁三传注皆将齐桓、晋文之诠释指向"伯/霸",使得"齐桓晋文之事"被固定在"伯/霸"之上,而《公》《穀》所赋之义反而难以彰显。从叙事回到赋义,以"同尊周"为核心、以"三临之言"为视域解读《穀梁》,以"天子—鲁—诸侯"之秩序为中心审视《公羊》,可以发现《公》《穀》赋义下的"齐桓晋文之事"体现了《春秋》义旨。虽然三传诠释理路各有不同,但都在《春秋》义下予以发传,而杜预、何休、范宁之注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三传之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2月6日~8日,由《医学与哲学》杂志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以及顺德医学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叙事医学与临床实践研讨会"在佛山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专家学者以及关注我国叙事医学领域发展的专业人士近500人参与了研讨,另有《健康报》、《叙事医学》杂志、广东省广播电视台、顺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出席并报道了此次会议。开幕式上,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院长沈洁、南方医科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5)
正有学者认为,圣经就是一部苦难史。旧约有"天怒惩恶"式的大洪水之古老故事,有早期希伯来人迁徙、逃难的族长故事,有后来分国时期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公元前722年)和南国犹大子民被掳于巴比伦(公元前586年)的国家流亡史,也有个人无辜受难记——智慧文学《约伯记》,新约则是上帝之子——耶稣的受难叙事与见证。上帝的慈爱不等于他不会让灾难发生,也不等于  相似文献   

12.
作为"银河映像"20周年的代表作,杜琪峰的电影《三人行》在延续"九七"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对本土记忆和身份寻找的叙事,无论城市的地理空间想象与建构,还是"在场"与"不在场"的文化与精神空间,都体现出了杜琪峰对故事题材的独特把握,对自身文化及其身份的探寻,也表达了其活在当下既乐观,又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份问题已发展为批评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某种意义上,身份问题由"去中心化"的主体性问题演变而来。鉴于主体哲学中"受伤的我思"的困境,世界著名现象学诠释学家保罗.利科于1985年首次提出叙事身份/认同的重要概念,并分别在1986年和1988年继续展开详细讨论。在众多的主体性或身份研究中,利科的立场可谓独树一帜:1)凸显出叙事在主体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2)对身份/认同概念内在蕴含的"相同性"和"自身性"进行区分,并藉由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来化解身份研究中存在的某种混沌局面;3)肯定伦理维度在身份问题中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对这一重要概念的背景、内涵、特征和局限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14.
正由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工作委员会、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主办的"医学人文与医学临床整合专题报告会"的主题非常好,本人也对医学人文的会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们国家这30多年来,有些地方是发展的,但是有些地方是后退的,尤其在医疗领域,如何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改善我们的医患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我自己是临床医生,从事了近60年的临床工作,但是我总觉得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提20世纪存在主义神学家保罗·田立克的"关联法",阐释"宗教象征"在构建人类实存之"问"与神圣启示之"答"之关联中的作用及须规避的问题,也对在中华文化逻辑处境下之宗教象征应用之可能,作了粗浅的论证。本文认为"关联法"及其"宗教象征"是适用于中国现实处境,回应挑战、进行神学建构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也是帮助我们在中华文化逻辑下进行"照着讲"的同时,努力开启"接着讲"的重要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public welfare、public interest等词与中文"公益"对译,实属不妥。自20世纪初日本学者留冈幸助将"Public Welfare"译为"公益"以来,学界均按此译法进行使用,自此中国和西方有了方向相同的"公益",但内涵却差别明显。从中西不同文化的发展视角来考察"公益"概念的历史演变,并结合诸多学者的理解,对公益的概念主要从其含义及基本特征进行把握。因此在对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分析具体语境,同时也要注重中西方语言的对接。  相似文献   

17.
正一卷在手,中国宗教的"故事"概览无余。无论是谁,要想了解中国宗教,本书都不失为"案头必备书"性质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中国宗教历史精准、系统的梳理,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牟钟鉴教授与张践教授用九年时间合写了《中国宗教通史》,1999年出版后广受好评,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宗教类一等奖。这是国内科研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奖项,选拔考核严谨,至  相似文献   

18.
笔者结合几十年临床探索,提出癌症生存者管理的中国化/本土化问题:形式上倾向于以紧密团体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大协作;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协同;及时且全程介入治疗性教育;并认为在中国,中医药学及康复医学是癌症生存者管理的主要力量。由于癌症是多因素所诱发,其之生存与康复受制诸多,因此亟需系统思维,不能就事论事。而且强调先从改变认知切入,并令当事人需遵循"知行合一",注重生活优化细节,持之以恒。此外,这是项涉及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善于发动及借助社会力量,组成同盟军,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文世界"通识教育"层次之读者的心目中,罗素是以蜚声世界的"通俗作品"《西方哲学史》一书之作者著称于世的:这类读者对于"洛克是罗斯福的先祖,卢梭则是希特勒的渊薮"之类的"俏皮话"耳熟能详;至于把笛卡尔的自我或休谟的实体比作史密斯先生的衣帽架,有关莱布尼茨的那个晦涩的笑话,以及对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那些语带讥刺甚至挖苦的话头,就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了。在较为"专业化"的层次上,哲学界一般都公认罗素哲学之最有创造性的时期是在20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爆发一场影响全世界精神分析学发展的"战争"。以Anna Freud和Melanie Klein各自为首的精神分析师团体围绕潜意识幻想、本能与力比多以及精神分析培训与教学等一系列主题展开激烈争论,即历史上著名的"Freud-Klein论战"。这场"论战"就精神分析培训问题达成协议,并直接导致克莱因学派、维也纳学派和独立学派三"组"鼎立的英国精神分析时局。"论战"促使了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的分离,推动了精神分析研究从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范式转变,奠定了后续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