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的22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疾病者,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76)、IMT增厚组(n=74)和斑块形成组(n=78),分析BPV与IMT的相关性。结果显示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因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餐后低血压(PPH)患者的24h 动态血压变化特点,选择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 动态血压监测,分成 PPH 组(n=85)和非 PPH(n=65)。观察两组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晨峰值、血压变异性等指标。结果显示,(1) PPH 组年龄明显高于非 PPH 组(P<0.05);(2)PPH 组患者24h 及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收缩压负荷高于非PPH 组(P<0.05),但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3) PPH 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 PPH 组(P <0.05);(4) PPH 组患者血压晨峰数值及晨峰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PPH 组(P<0.05);(5) PPH 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及非勺型率较非 PPH 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PPH 患者易发生于高龄患者,且具有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增高,更易发生晨峰现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观察夜间收缩压与体质量指数对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通过对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279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新发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夜间收缩压和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关系。夜间收缩压升高、肥胖为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夜间收缩压升高与体质量指数均可以独立预测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体质量指数判定发生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要高于夜间收缩压,将二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各自的预测值(P均0.05)。夜间血压升高、肥胖为导致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故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夜间血压,控制体质量,这样可有效防止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9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血液检测及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晨峰血压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非晨峰血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相比,晨峰组24h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h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左室重量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是晨峰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观察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患者行个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CTO病变行PCI术的患者。共入选46例患者,每位患者平均置入支架数(2.3±1.3)个,支架平均长度(29.52±6.98)mm,支架平均直径(3.61±0.42)mm。其中左主干病变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右冠状动脉CTO病变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3.5%,总成功率95.7%,手术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急性血栓形成、无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心功能(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较前均有改善。随访期间[平均随访时间:(14.48±15.01)个月],发生7例靶血管血运重建(其中2例CABG),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5.2%。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动脉CTO病变采用个体化策略的冠脉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这提示对于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动脉CTO行PCI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不同维持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后血小板功能、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选择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n=60)和B组(n=60),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150mg/d 1个月.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1天A组和B组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P选择素(P-sel)、可溶性CD40L(sCD40L)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天、5天、7天B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发生率B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B组显著性降低(P<0.05).以此较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不增加出血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冠心病患者内脏脂肪含量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笔者分析124例冠心病患者内脏脂肪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内脏脂肪含量与冠心病病变血管支数、临床类型之间无相关,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重组内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血栓负荷轻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内脏脂肪含量影响最显著的是腰围,而与BMI呈负性相关。因此认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内脏脂肪含量越高,血栓负荷越重。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应激反应特点及行为人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的特征及与健康人群的差异,使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居民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任务期和恢复期的心血管反应差异显著(P〈0.05);病例组的健康实践行为和消极应对方式水平较高,积极应对方式有待提升;健康实践行为和恢复期舒张压呈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和任务期收缩压呈正相关(P〈0...  相似文献   

11.
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增加而升高。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及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是有效的。过去的几十年来,降压治疗给不同亚组人群都带来了不同的益处。但是,正如不同时期的临床诊疗指南所强调的那样,对于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获益的临床证据还不充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其他伴发或并发症,不仅需用降压治疗,还应有伴发疾病的特殊处理。在这一人群最佳的目标血压是最大治疗获益时的血压。2014年中国专家建议指出,对于≥65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50/90mmHg以下,如可以耐受,收缩压可控制在140mmHg以内,对于80岁及以上者不应低于130/60mmHg。  相似文献   

12.
探讨 Rho 激酶(ROCK)活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住院的129例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0例、对照(CON )组31例。Western Blot 检测血液白细胞中 ROCK 、ROCK1、ROCK2活性,同时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是否发生心血管意外分组再次比较。 AMI 组和 UA 组 ROCK 、ROCK1、ROCK2活性均增高;且 AMI 组高于 UA 组;三支、双支、单支病变组活性依次减低,Gensini 评分≥20分组及发生心血管意外组均高于 Gensini 评分<20分组及未发生心血管意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K 活性可能对 ACS 患者预后观察、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围手术期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选取因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160例,其中80例于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40mg,80例术前未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进行研究。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超敏C反应蛋白值,PCI术后与术后1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优于非阿托伐他汀组(P〈0.05)。因此,围手术期给予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甲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的甲亢合并ACS患者(甲亢组)64例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对照组)56例,分析其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甲亢组静息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零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合并ACS患者常发生静息性心绞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有所不同,零病变及冠脉痉挛比例高,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其发生急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计帧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123例和血流正常对照组177例,对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心率变异性指标PNN50(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所占百分比)低于冠脉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压积和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及PNN50下降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提示心率变异性下降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硝酸甘油或维拉帕米经冠脉给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中无复流(NR)的疗效。选择急诊PCI术中出现NR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分别联合硝普钠组、硝酸甘油组及维拉帕米组,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冠脉TIMI血流状况、校正血流TIMI帧数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组冠脉TIMI血流达3级约82.6%,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维拉帕米组约78.3%,两组均高于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组约31.8%(P0.05),三组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死亡,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或维拉帕米相较于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对PCI术NR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降压不易达标及降压质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老年高血压降压不易达标或降压质量低,原因在于老年高血压的特殊性,如多发收缩期高血压、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等。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中,应充分认识其特殊性,开展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正确选择降压药,在降压达标治疗的基础上,提高降压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患者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预后之间相关关系。80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CI,于术前、术后测定血清cTnT水平进行比较。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Tn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术前血清cTnT水平≥0.1ng/ml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术后24h血清cTnT水平≥0.1ng/ml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例(47.2%),显著高于D组5例(18.5%)(P0.05)。术后cTnT水平升高≥2倍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PCI术后cTnT显著升高,且术前或者术后cTnT升高均对预测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几乎均以一次性植入支架为手术终点。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复杂冠脉病变,此类患者一次性植入支架常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导致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从临床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此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延迟植入支架治疗的策略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CCU)收治的80例STEMI并发CS行PPCI者,根据术前是否置入IABP分为IABP组(n=48)和非IABP组(n=3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PCI术中无复流和术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与非IABP组相比,IABP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10.4%vs.28.1%)和术后院内MACE事件的发生率(37.5%vs.65.6%)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并发CS者行PPCI,预防性置入IABP可较少PPCI术中无复流和术后院内MACE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