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人附睾蛋白4(HE4)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入组2015年1月~2016年2月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78例,检测患者血清中HE4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死亡和再住院情况。HE4在心力衰竭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8±0.6)ng/ml vs.(2.2±0.5)ng/ml,P0.05)],且随心功能分级的恶化,HE4水平明显升高[(5.3±0.4)ng/ml vs.(7.6±0.5)ng/ml vs.(9.7±0.6)ng/ml,P0.0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表明:HE4是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χ2=10.26,HR95%CI:2.25(0.67~4.14),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HE47.5ng/ml的患者死亡和再入院的风险是HE4≤7.5ng/ml的患者的7.12倍。HE4能够反映急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并且能够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探讨B型尿钠肽前体N末端(NT-proBNP)在全身性感染患者预后评价方面的价值,及其与APACHEⅡ评分在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相关性.选取全身性感染患者32例.以28天随访结果,根据其转归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8例.分别在确诊后Oh、72h采血行NT-proBNP检测,并采集数据进行APACHE Ⅱ评分.结果显示死亡组NT-proBNP(Oh)[(5 463.75±4 152.3)ng/L]明显高于存活组[(839.45±1 132.0)ng/L](P=0.016),72h后死亡组NT-proBNP[(5 676.1±3 937.4)ng/L]依然高于存活组[(843.5±866.3)ng/L](P=0.017).NT-proBNP(Oh)、NT-proBNP(72h)(P<0.05)是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经过对数转换的NT-proBNP(Oh)与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r=0.73,P<0.001).由此可见,NT-proBNP与病死率及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一种常规临床检测指标来判断全身性感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与其病情分期的相关性。选取从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IPF加重期患者25例,另取同期IPF稳定期患者25例以及正常体检者25例。分别对比三组血清SP-D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加重期组治疗前后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血清SP-D水平进行比较。健康对照组血清SP-D水平(93.1±3.6)ng/ml显著低于稳定期组(121.6±6.2)ng/ml,而稳定期组又显著低于加重期组(180.8±9.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D水平与IPF患者病情(FEV1.0/FVC%)呈显著相关性(r=-0.837,P=0.000)。加重期患者经治疗后,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P-D水平(137.7±3.2)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181.5±3.5)ng/ml,同时显著低于无效组(180.5±4.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PF患者的血清SP-D水平与病情分期及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能够用于IPF病情的进展和评估预后的辅助性监测。  相似文献   

4.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患者QRS波时限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功能改善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PCI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92例。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将时限≥110ms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时限110ms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22例)。随访12个月,记录相关观察指标。结果经术前与术后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PCI后相关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proBNP浓度、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LVEF[(59.00±8.69)%比(50.78±8.44)%,P=0.03]增加、血浆N-proBNP浓度[(542.89±135.24)pg/ml比(734.65±198.30)pg/ml,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QRS波时限正常范围的患者较QRS波时限延长的患者左心功能改善明显,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能够预测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左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5.
探讨B型尿钠肽前体N末端(NT—proBNP)在全身性感染患者预后评价方面的价值,及其与APACHEII评分在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相关性。选取全身性感染患者32例,以28天随访结果,根据其转归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8例。分别在确诊后Oh、72h采血行NT—proBNP检测,并采集数据进行APACHEII评分。结果显示死亡组NT—proBNP(Oh)[(5463.7±4152.3)ng/L]明显高于存活组[(839.4±1132.0)ng/L](P=0.016),72h后死亡组NT—proBNP[(5676.1±3937.4)ng/L]依然高于存活组[(843.5±866.3)ng/L](P=0.017)。NT—proBNP(Oh)、NT—proBNP(72h)(P〈0.05)是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经过对数转换的NT—proBNP(Oh)与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r=0.73,P〈0.001)。由此可见,NT—proBNP与病死率及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一种常规临床检测指标来判断全身性感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观察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选择2010年8月~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NYHA心功能Ⅱ级~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窦性心律、QRS时限≥130ms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7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2年的疗效评价指标变化。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2年后,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MQOL)、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N末端脑钠肽(NT-proBNP)等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窦性心律、QRS时限≥130ms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对1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患通过常规用药基础上是否应用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运动组。观察两组患者试验前、后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值、B型利钠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时间越长,心功能改善越明显,同时增加患者运动耐力;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治疗后PRA、AngⅡ、ALD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因此运动训练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并且通过阻断RASS进一步激活,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预测价值.检测88例TIA患者血清PAPP-A水平,出院半年随访动脉硬化性血栓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TIA患者PAPP-A浓度为4.75(1.67~7.13)mIU/L.预后不良组PAPP-A浓度高于预后良好组(5.31mIU/L vs.2.61mIU/L,P<0.05),PAPP-A浓度为TIA预后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3.88(P<0.05).因此,血清PAPP-A浓度对TIA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复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行胶质瘤切除术后复发,收集患者首次手术及复发后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首次手术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变化、病理资料及再次复发的相关信息。对影响患者胶质瘤术后再复发时间的临床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64例患者病理诊断均为胶质瘤,其中男34例,女30例;WHOⅡ级31例,WHOⅢ级20例,WHOⅣ级13例;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为2个月~123个月,平均复发时间为(39.5±9.9)个月。患者1年复发率为36%,3年复发率为67%,5年复发率为81%。患者年龄因素[P=0.002,RR(95%CI)=1.886(1.175~3.026)]、WHO分级[P=0.001,RR(95%CI)=1.531(1.140~2.055)]和ki-67指标[P=0.001,RR(95%CI)=1.472(1.177~1.841)]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术后再复发时间的主要临床因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胶质瘤患者年龄,病理WHO分级和ki-67指标是评估胶质瘤患者术后再复发时间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预后之间相关关系。80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CI,于术前、术后测定血清cTnT水平进行比较。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Tn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术前血清cTnT水平≥0.1ng/ml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术后24h血清cTnT水平≥0.1ng/ml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例(47.2%),显著高于D组5例(18.5%)(P0.05)。术后cTnT水平升高≥2倍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PCI术后cTnT显著升高,且术前或者术后cTnT升高均对预测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病例组)及同期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不对称肿胀≥1cm、卧床时间≥5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GOLD分级Ⅲ级~Ⅳ级、D-二聚体≥500μg/L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2.
分析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收集缺氧性肝炎患者41例,其中死亡18例(死亡组),生存23例(存活组),病死率为43.9%,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缺氧性肝炎患者平均年龄(74.7±12.5)岁,以70岁~89岁患者居多(占73.2%),并发于感染性休克者占70.7%;死亡组患者中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的百分数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AST、LDH、INR、Cre、Bun、乳酸水平分别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pH、HCO_3~-水平分别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中合并酸中毒者的百分数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是影响缺氧性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44、4.59,P0.05)。可见缺氧性肝炎多见于老年患者,常并发于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冠心病、糖尿病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检测正常男性血浆脂联素水平,探讨其与各检测指标之问的相关性.选取正常男性96例,按体重指数(BMI)将上述两组分为2个亚组:肥胖(BMI≥25 kg/m2)组40例及体重正常(BMI<25 kg/m2)组56例,测定空腹血浆脂联素浓度.肥胖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7.48±3.4)μg/ml]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组[(10.57±4.73)μg/ml],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脂联素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压(BP)、总胆固醇(TC)、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之间存在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相关.BMI、WC、HOMA-IR为影响血浆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因素.男性肥胖者血浆脂联素水平较体重正常者明显降低,血浆脂联素水平可能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分析影响早期宫颈腺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预后不良因素,以期为宫颈腺癌术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35例ⅠB2~ⅡA期宫颈腺癌术后患者,18例采用单纯盆腔外照射,17例采用盆腔外照射+腔内照射,放射治疗期间同步顺铂增敏。复发/转移率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盆腔外照射+腔内照射复发率降低(P0.05);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阳性和脉管癌栓与转移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23、0.000和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阳性和脉管癌栓均为转移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总生存率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和脉管癌栓为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无病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和脉管癌栓为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是收缩性心力衰竭进展的关键机制,针对上述机制的生物学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等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利尿剂、洋地黄等常规药物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应用奠定基础;近年来,从阻断心力衰竭发生机制方面研发了很多新药,但尚没有一种能对长期生存率有显著改善.器械治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心室再同步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可降低特定心力衰竭患者病死风险,预防猝死发生,显著改善预后;心室辅助装置及干细胞治疗则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仍然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其所造成的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高额医疗费用促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医疗措施.近几年有关干细胞用于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心肌内新生血管形成,可能还会改善梗死后的心功能的研究成为心脏病学研究的最热门领域.尽管干细胞治疗有可能使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彻底的革命,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澄清.已发表的各个研究结果设计不尽相同,致使对该项治疗的效果较难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都强调干细胞治疗在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干细胞治疗与药学、外科及介入治疗的结合会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仍然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其所造成的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高额医疗费用促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医疗措施。近几年有关干细胞用于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心肌内新生血管形成,可能还会改善梗死后的心功能的研究成为心脏病学研究的最热门领域。尽管干细胞治疗有可能使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彻底的革命,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澄清。已发表的各个研究结果设计不尽相同,致使对该项治疗的效果较难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都强调干细胞治疗在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干细胞治疗与药学、外科及介入治疗的结合会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流量、Kt/V及尿素清除率(URR),利用自然辨证法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探讨血流量与透析充分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设定血液透析开始后在线血流量,根据血流量不同分为三组,Ⅰ组血流量300ml/min,Ⅱ组血流量250ml/min,Ⅲ组血流量200ml/min,计算各组Kt/V值与尿素减少率,观察血流量与Kt/V及尿素减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三组之间Kt/V、URR比较P<0.00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血流量与Kt/V、URR之间呈正相关(r1=0.448,P<0.001;r2=0.413,P<0.001;)随着血流量从300ml/min降到200 ml/min,Kt/V、URR分别从1.33±0.33、(68.19±8.86)%降到0.99±0.31、(58.59±13.19)%.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量与Kt/V、URR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较高的在线血流量是保证透析充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流量、Kt/V及尿素清除率(URR),利用自然辨证法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探讨血流量与透析充分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设定血液透析开始后在线血流量,根据血流量不同分为三组,I组血流量300ml/min,Ⅱ组血流量250ml/min,Ⅲ组血流量200ml/min,计算各组Kt/V值与尿素减少率,观察血流量与Kt/V及尿素减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三组之间Kt/V、URR比较P<0.00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血流量与Kt/V、URR之间呈正相关(r1=0.448,P<0.001;r2=0.413,P<0.001;)随着血流量从300ml/min降到200ml/min,Kt/V、URR分别从1.33±0.33、(68.19±8.86)%降到0.99±0.31、(58.59±13.19)%。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量与Kt/V、URR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较高的在线血流量是保证透析充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观察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患者行个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CTO病变行PCI术的患者。共入选46例患者,每位患者平均置入支架数(2.3±1.3)个,支架平均长度(29.52±6.98)mm,支架平均直径(3.61±0.42)mm。其中左主干病变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右冠状动脉CTO病变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3.5%,总成功率95.7%,手术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急性血栓形成、无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心功能(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较前均有改善。随访期间[平均随访时间:(14.48±15.01)个月],发生7例靶血管血运重建(其中2例CABG),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5.2%。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动脉CTO病变采用个体化策略的冠脉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这提示对于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动脉CTO行PCI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