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亲相隐”是一桩饱受争议的道德公案,实证考察其中的道德认知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的道德结构。研究1直接验证了道德决策中“亲亲相隐”现象的存在,研究2进一步考察了道德判断与决策的差序效应及个体社会价值取向的调节作用,研究3探究了道德义务感的中介作用。整个研究表明,“亲亲相隐”根植于中国人“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的道德认知中,不同社会关系下所感知到的人际道德义务差异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柳财 《学海》2022,(6):31-40
差序格局并非描述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个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形成的一体本位的社会形态。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背后暗含着中国社会特定的道德体系。充分阐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内涵,需要追溯传统丧服制度等礼学根源。丧服制度中的厌、厌降等特殊服制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体本位”的原则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机制。“一体之义”,特别是父子一体,是人们在扩展社会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人们“向外推”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焦丽颖  许燕  田一  郭震  赵锦哲 《心理学报》2022,54(7):850-866
善恶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 在对他人进行知觉时, 人们首先关心的信息是什么, 是否会对不同类型善恶特质有所权衡?研究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 通过4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探究了人格的道德概念激活时善恶的差异, 并以代表性、好恶度、特质度和重要性为衡量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善恶特质的核心程度差异。结果发现,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体现在两个方面:(1)善恶人格间的差序, 在人格的道德范畴中, 存在善人格的优先效应; (2)善恶人格内的差序, “善”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尽责诚信、仁爱友善与包容大度、利他奉献; “恶”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凶恶残忍、背信弃义与污蔑陷害、虚假伪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善恶观, 为善恶领域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差序格局中的界圈及其文化存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海浪 《学海》2007,(6):121-124
费孝通教授60年前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对研究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意义深远.它来源于血缘差序,运用于社会关系.其中,存在着一个依据血缘差等划定的"界圈".这一"界圈"不仅将差序格局从总体上划分为"内圈"和"外圈"这亲疏明显的两大部分,对人们的社会互动影响甚巨,而且还演变成一种观念文化,广泛存在于非血缘的群体中,成为传统乃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焦长权 《学海》2022,(6):19-30
差序格局在“推己及人”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某些圈层更加硬和实,另一些圈层则更加软和虚,体现在丧服制度中就是期服、大功服和缌麻服这几个“节级”的特殊性。同时,差序格局中的各圈层也不完全处于同一平面,某些圈层“悬浮”于己身所在圈层之上,某些圈层则下沉到这一平面之下。差序格局具有“尊尊”维度,是一种立体性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费孝通认为,中国的整个基层社会结构式差序格局式的,而不像西方国家“团体结构”的。这样的差序格局是中国农村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态的反应,同时也影响了乡村人际关系与互动,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既而对乡村的政治,文化也起到了深刻地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和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伦理本位"是两个经典本土社会概念,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文化的研究都不能不涉及到它们.遗憾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以致很多学者认为其含义基本相同.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很多相通之处,又存在一些重要的分歧.本文通过系统对比,梳理了它们在三个方面的异同:一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判断上的异同,二是对中国人行为取向判断上的异同,三是研究视角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2002、2008、2011年亚洲民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差序政府信任的概念、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差序政府信任受到信息、文化以及政治接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半开放式的媒体环境、适度而非绝对的权威取向文化环境以及民众对于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不满和基层民主参与的匮乏共同催生、强化了差序政府信任现象。  相似文献   

9.
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构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自然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导.差序平等不仅是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平等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要点之一是“公正”是个体道德思维的唯一取向。吉利根对此提出责疑,指出其在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并从对已有研究材料、伦理哲学文献的考察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指出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着“公正”和“关怀”两种道德取向及其与性别的关系。这是对已有理论的重大修正,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9,(1):245-250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9,(2)
本文通过对丧服制度内"父子"关系的分析,指出了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核心层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慈孝一体"的特征。父对子之"慈",即是对己父之"孝"的体现,这表现为中国人在家庭关系中的行动伦理,也构成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反馈模式"的重要基础。此行动伦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要素,以"仁至义尽"为行动原则,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核心纽带,也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9,(5)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国城市建设不是单独的、碎片化的过程,而是在整体性的空间体系中展开。城市空间由政府通过宏观制度政策、城市规划设计、行政区划调整、公共服务而塑造,并形成分等级、有层次、次序和功能区分的"差序空间"。这一空间格局不仅将所有城市囊括其中,还深入到城市内部,构成了一个非水平的、纵横交错的空间结构。"差序空间"下的城市建设表现出"先后主次",也影响着城市社会和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一个自我参照效应范式实验探讨了“熟人”差序格局是否体现在记忆再认中。要求被试在由感情深浅与工具性目的有无的组合构建的“熟人”差序格局中填入关系由近至远的四个对象人物,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人格形容词再认。结果表明由近及远四个圈层分别主要由深/有、深/无、浅/有、浅/无组合的对象人物构成,且亲密度逐层下降,感情比工具性目的在其中的影响更大。再认率与R判断率中较熟悉者(主要为前三圈)高于仅相识者(主要为第四圈)、而较熟悉者的前三圈间无显著差异。由于交往频率等的影响在记忆效果上仅呈现出“较熟悉者——仅相识者”的二分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提出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模式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 呈现出一种因人而异的差序性,中国人表现出了一种集体取向与个体取向相统一的特点。指 出了组织背景下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背景下人际关系(或简称关系)的 独特性对组织运作中起着独特而微妙的作用,其组织内的关系模式有别于西方,组织间的关 系是确保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儒教经济伦理观念“差序格局”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伦理是近年来史学界进行有关问题研究时偶尔采用的一种分析工具。本文将经济伦理问题放置在近代社会转型之前的儒教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着力揭示其最基本的格局形态──梯级差序性排列方式和对社会经济强劲的调控特征;基于中世纪时期儒教人文观念对东亚等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本文又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某些分析范式,专门就日本早期文明中的儒教化特征进行了个案性研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的经济伦理差序格局在儒教文化区域中的扩散性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一,采用自我参照R/K范式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 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核心为自我参照和配偶参照,母亲参照、父亲参照和子女参照居于第二位,婆婆参照、公公参照居于第三位;(2)孕妇的自我参照水平影响自身焦虑情绪,配偶参照水平影响孕妇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刘丽,韩向明,辛志勇,陈素芳(山西大学教育系)1前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利根(C.Giligan)提出,人类社会和个体一直存在着“公正”、“关怀”两种不同取向的道德价值’ITll公正取向的道德价值观重视的是:适应于客观的...  相似文献   

19.
公正判断中的“非理性”研究是社会认知双过程加工理论在公正领域的拓展, 也是不确定性管理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延续。就加工过程而言, 个体的公正判断可能同时依存“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结构和进化都不同的认知体系。置换过程、首因效应、极端判断、补偿偏见、责备无辜受害者和道德命令效应是公正判断中“非理性”的主要表现。自我因素、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情绪状态和公正世界信念等个体变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来看, 目前公正判断的“非理性”研究还比较庞杂, 其进化根源、生理机制、如何与理性过程交互作用等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 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第三方视角、多理论解释的整合及多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袁晓劲  郭斯萍 《心理科学》2017,40(3):651-656
本研究采用外部情感西蒙任务(EAST),以3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词及亲人、熟人、陌生人三种人际关系词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检验个体对自我和不同人际关系对象的情感是否存在差序格局的表现形式。结果显示,在EAST中,对自我词和亲人词作积极反应比作消极反应时间更短;对陌生人词作消极反应比作积极反应时间更短;对熟人词作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的时间差异不明显。并且,自我词的EAST效应值最大,接着依次是亲人词和熟人词;陌生人词的EAST效应值为负值。表明了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对自我、亲人持有积极的情感,而对陌生人持有消极的情感,对熟人情感偏向不明显;且不同人际关系在情感的联结强度上表现出差序格局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