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全世界范围内顶尖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力量于一身的医学巨擎,它的成功与其领先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治学态度、先进的临床医疗培训体系密不可分。面临新的变革时代,为完善我国临床医疗与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借鉴国外先进医学文化精髓必不可少。笔者两次身临其中,通过参与日常临床医疗工作和临床医生培养项目,深入地了解其先进的医疗服务管理理念和完善的医疗人才队伍培训制度。从临床医生的视角,通过亲身经历,希望能借鉴国外的经验,助力于医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及国内医院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检索、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选取若干三级医院医生收集资料并统计分析,探索临床医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建议针对医师临床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创新临床医师培养模式:如重视医师医教研全面发展,营造氛围,创新考评与晋升机制,完善职后教育体系,重视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进一步端正医师从事科研的动机等。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神经外科访问期间,通过对周围各年资的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学习和工作的观察,了解他们的专业培养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的申请与选拔、培训内容及要求,并与国内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的现状进行比较,提出目前国内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缺点,希望能够对国内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医学生提高临床能力的继续教育模式,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性,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将两者并轨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并使医疗卫生事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剖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种毕业后再教育模式的异同点及利弊,建立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课程、临床培训、临床考核、科研训练、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医师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与之配合,那如何提高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就成了重要问题。本文以心血管外科为例,综合分析了心血管外科医师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指出了心血管外科医师职业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剖析,结合临床实际培养情况制定了对策,对医师胜任力培养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最后以某三级综合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为例,阐述了相关培养经验。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全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师以人文关怀能力、沟通能力、执业环境适应能力和执业危机管理能力等为内容的医学人文执业能力,不仅能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还能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医师的人文素养,切实维护医患双方权益。提高医师的医学人文执业能力须进行全面的系统教育与培养。由此提出了针对其培养的"理论课程教育—临床实习教育—执业实践终身教育"模式,并阐述该模式中的各个环节,以期为提高我国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专业的导师兼具多重社会身份,他们既是医生和研究者,又是培养未来医生的教育者。临床医生与患者以及临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本质上都是一种叙事关系,因而,除具备良好的医学技术、科研水平和道德涵养之外,叙事知识和叙事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叙事医学能力培养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叙事知识基础之上,叙事医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病史采集上,它包括经典的疾病文学叙事阅读、平行病历书写和关于疾病的自我反思性叙述等能力。鉴于导师的多重身份,呼吁临床医师既应成为叙事知识和叙事能力指标的被考核者和被评价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这两项指标的考核者和评价者。  相似文献   

8.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年轻医师进入临床的必经阶段,是临床思维形成和基本技能锻炼的重要时期。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被人们重视,医学不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文素质在医患之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差将无法满足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因此,只有能力与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共同提高,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医学人文理念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医学人文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患者对临床医师人文素质的认同度较低等问题。反映出临床医师医学人文素质薄弱和缺失,如缺乏医者仁心的人文理念、哲学辨证思维、综合医学人文素养、心理沟通艺术、法律意识。因此,必须创新性重构临床医师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完善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实行医学人文教育全程化培训,完善医学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临床医师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哈佛医学院贯穿医学本科教育全程之医患沟通课程教学与评估一体化评估模式的产生背景,其基于课程整合理念,汲取医患沟通卡拉马祖共识声明的成果,修订了哈佛医学院沟通量表并以美国内科协会的病人满意度量表作为工具,制定了一个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医学生的评估要求与考核方法的评估框架,以期切实强化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确保沟通课程的实效性。该模式对我国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医患沟通教育与培训有着重大启示,但其在我国面临着"硬件"落后、"软件"欠缺、缺乏激励机制三大应用困境。  相似文献   

11.
影像学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与科学研究水平的关系与人才培养及成才取向密切相关,对这两项任务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影像学医师,即重临床而轻科研、重科研而轻临床,临床与科研并重,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合格影像学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加强青年医师素质培养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青年医师应具备的临床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身心素质和不断的创新意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高学历与实际能力不符、轻视临床思维分析、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指出如何强化青年医师的素质培养,规范化培训、注重学习和实践、制定合理政策。  相似文献   

13.
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妇产科专业医师的重要途径。目前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存在教师带教意识不强、对学员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培训不充分、培训模式缺乏个体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尝试PBL教学联合导师制等优化对策,使住院医师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妇产科规范化培训。带教医师为了更好地教,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职业素养,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传承。带教医师为了更好地学,需要认识到学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设置导师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探讨青年医师应具备的临床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身心素质和不断的创新意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高学历与实际能力不符、轻视临床思维分析、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指出如何强化青年医师的素质培养,规范化培训、注重学习和实践、制定合理政策.  相似文献   

15.
面对目前年轻医生对科研束手无策的状况,提出了科研的重要性。从科研选题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医学科研选题强调创新与实用的原则、医学科研需要的科研素质、培养独立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充分利用优势科研资源,加强科研合作能力的培养五方面进行阐述如何进行临床科研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对目前年轻医生对科研束手无策的状况,提出了科研的重要性.从科研选题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医学科研选题强调创新与实用的原则、医学科研需要的科研素质、培养独立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充分利用优势科研资源,加强科研合作能力的培养五方面进行阐述如何进行临床科研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概念,认为培养该能力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潮流,是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师素质的要求,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是基于病人的需要;最后提出有关培养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完善人文医学课程的设置,发挥专业教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医学教育氛围,创建医学人文教育的平台和载体。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同时实践性又极强的学科,而年轻医师实习及科室轮转培训是医学教学及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名年轻医师成为高水平医生必不可少的阶段.年轻医师临床学习及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高年资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医疗储备质量.另一方面,患者到医院看病求助于各级医师,愿意把自己所有隐私都暴露于医务人员面前,是对医生的莫大信任.然而,诸多年轻医师并未体会到患者的这种坦诚,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实际行动中,以致于思想上,乃至行动上出现诸多误区,医患矛盾不断发生甚至频频升级.下面就临床上笔者所观察到的一些情况加以记录、剖析并探讨,希望对年轻医师起到警示作用,也为高年资医师对年轻医师的教导提供某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概念,认为培养该能力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潮流,是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师素质的要求,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是基于病人的需要;最后提出有关培养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完善人文医学课程的设置,发挥专业教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医学教育氛围,创建医学人文教育的平台和载体.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文学与医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探索。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为依托,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涉医话题,如医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生死教育、医生形象、疾病叙事等,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临床想象力、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反思能力、疾病体验能力等。经过逐步调整和完善,形成了模块化教学、研讨班形式、反思性写作、全球竞争力提升和教学促科研等特色,并反思了遇到的挑战,展望了未来发展空间,以期为更多的文学与医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