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是一种以沟通为目的,基于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新型沟通模式,有利于患者表达临终治疗护理意愿,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中得到广泛运用。我国大陆尚未引入临床,且在此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土化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沟通模式也鲜有报道。本文从国内外晚期癌症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认知、态度、感受及体验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归纳总结了沟通要点,并分析了在国内开展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痴呆的流行病学特点,综述了国内外痴呆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应用研究现状,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话题敏感性、认知、支持、时机几个方面总结了在国内开展痴呆患者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影响因素,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痴呆患者实施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策略,即加强知识教育、建立"以家庭为导向,患者为中心"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探索讨论的正确时机,以期为国内痴呆患者开展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终末期患者家属在代理决策时,常会陷入决策困境,发生决策冲突,产生习得性无助、焦虑等负性情感。知晓终末期患者临终意愿是解决这一现状的关键,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则可以帮助家属知晓患者临终意愿,发挥家属的积极性,提高代理决策质量。但国内外对家属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代理决策中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将立足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伦理道德,从家属代理决策的感受、影响因素、内容一致性、知晓患者意愿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提高终末期患者家属代理决策质量、实现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本土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目前我国医疗压力较大,过度治疗现象突出等问题,站在现代医学观念和辩证思维角度来思考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且增加患者痛苦的治疗,减轻患者家庭负担,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对比,并分析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差异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我国重症医学科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提供建议,促进安宁疗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无法挽救的生命都可通过医疗技术给予维持,而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生命价值观在不断完善,姑息照护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慢慢引起人们重视,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给予了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无法挽救的生命都可通过医疗技术给予维持,而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生命价值观在不断完善,姑息照护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慢慢引起人们重视,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给予了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7.
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是肿瘤科的核心问题。法律和医学伦理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应掌握肿瘤患者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特殊性,及时、充分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严格履行肿瘤患者的知情同意原则。本文旨在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利弊及有效告知癌症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肿瘤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是肿瘤科的核心问题.法律和医学伦理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应掌握肿瘤患者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特殊性,及时、充分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严格履行肿瘤患者的知情同意原则.本文旨在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利弊及有效告知癌症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肿瘤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癌症幸存者概念介绍,癌症幸存者照护计划的定义、内容和模块、结局指标、照护计划的作用、使用现状和使用障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介绍了幸存者照护计划的模板内容、结局指标以及在临床照护过程中对患者结局、医患沟通和健康照护体系的作用,详细阐述了幸存者照护计划的使用状况以及不同人群中该照护计划的使用情况,总结了幸存者照护计划使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定的见解,能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量性调查和质性访谈结合的方法,对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认知和灵性照顾能力现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顾能力总分为(69.74±15.31)分,灵性照护认知得分为(174.99±24.95)分,灵性照顾能力和灵性照护认知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307,P0.001),说明肿瘤科灵性照顾能力和灵性照护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可通过干预或培训提升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认知,从而提高其灵性照顾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医学人文角度出发,做好安宁疗护可从加强沟通能力、重视灵性照护、注重家属的哀伤辅导三方面进行。医护人员应在提供足够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尊重患者需求,共同制定临终决策,通过协助患者自我实现来帮助患者寻求生命价值与意义,并协助家属平稳度过哀伤期并开始新生活。为了避免理论化的抽象阐述,从三个临床案例入手,分别通过案例介绍、案例评估、照护策略与计划、实施过程及效果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沟通技巧、灵性照护与哀伤辅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包括南京地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8家三级医疗机构825名医务人员以及807名就诊患者进行相关调查,了解目前医务人员微笑服务状况以及微笑服务运用情况。基于情绪智力理论,从情绪察觉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激励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关系协调能力五个方面分析医务人员微笑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微笑服务内容,改善目前的医患沟通环境,促进医疗服务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本土发生的一则围产期姑息照护案例的叙事为引线,展开对美国围产期姑息照护的介绍,并重点分析家庭一体化意识对围产期姑息照护的重要性和围产期姑息照护共情的内涵。认为围产期姑息照护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共情能力和家庭一体化意识,从而为处于围产期胎儿具有致命或限制生命的畸形情形下的家庭提供超越生理层面的有益的生理和心理-社会-精神的支持。另外,叙事培育共情,因此通过叙事(将患者的想法纳入医疗照护),医务人员可以学习如何和患者产生共情以及培育家庭一体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了解脑卒中患者管理现状,分析医护技管理现存不足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自行设计脑卒中医护技工作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分别对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对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并发症、早期康复、出院计划及医患沟通方面的管理普遍较差。未配备专职人员被认为是影响危险因素管理(74.02%)、康复实施(72.83%)的重要因素。59.84%的医务人员希望配备专职人员协调监督出院准备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个案管理师可以填补脑卒中管理不足的现状,发挥需求评估、计划协调、服务管理监控、资源开发与照护咨询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安宁疗护的概念,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心衰患者安宁疗护的了解和重视,进而促进实践发展。研究系统检索中英文常用医学数据,根据相关标准纳入31篇文献,从概念的演化史、属性、前因、后果、同义词与近义词5个方面进行分析。心衰患者安宁疗护的4个属性为: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症状控制;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性照护;多学科合作的系统性照护;强调沟通咨询的个性化照护。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肿瘤科和老年科医务人员对尊严死的认知程度和态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应用自制问卷,采用整群抽样对成都市15家医院肿瘤科及老年科医务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医务人员对尊严死不够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这影响了医务人员对尊严死的态度。了解尊严死的医务人员多对尊严死持支持态度。要推动尊严死在中国的实施,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死亡教育和对尊严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评价及分析江苏省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包括薪酬福利、发展晋升、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上下级关系、同级同事关系5个维度。结合调查结果,对参与问卷调查的某省级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江苏省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低于全国水平的原因集中在职业风险高、工作负担重、晋升机会少等方面。为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该建立公平的薪酬补偿机制,增强医务人员的组织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从患者与医务人员的不同视角出发,对江苏省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患者沟通能力认知问卷调查,从患者与医务人员不同视角下的患者沟通能力影响因素、医务人员视角下患者沟通能力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患者视角下对医务人员最反感的行为等方面,对比分析患者与医务人员对患者沟通能力的认知差异。结果发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对患者沟通能力影响因素的认知基本一致,患者与医务人员均认为患者的品行修养是影响患者沟通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8起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分析发现,医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病案记录的重要性,未及时、规范地记载病历记录;知情告知不完善;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医疗技术水平局限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医疗机构应规范医务人员的病历书写,强化各项制度的监管与落实.医务人员自身也应努力钻研业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特需医疗服务供方意向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目前特需医疗服务供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在我国发展特需医疗服务适宜的承担主体。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来自不同性质的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进行了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发展特需医疗服务并不是解决医务人员收入问题的有效手段;公立医院发展特需医疗服务势必会对其普通医疗服务带来负面影响。建议在确保大部分公立医院只提供普通医疗服务的基础上,由私立医院和一部分公立医院作为特需医疗服务的承担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