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奇霉素(AZM)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治疗的有效性逐渐降低,但当前仍然只能应用以AZM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AZM应用3天即可,因其抑制敏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仍可持续一周之久。对重症感染,既可连续应用5天~7天,也可间断应用2个~3个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肺泡灌洗疗法对难治性MPP均有较好疗效。中医药对MP感染有一定疗效,应深入、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在应用AZM治疗"可能"存在的MP感染时,应充分考虑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因肺炎支原体耐药、混合感染等情况频繁出现,易合并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展为难治性/重症支原体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目前已临床应用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30余年,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中,可通过肺泡灌洗液镜下表现以及病原体检测,明确诊断;在治疗上,可清除气道内黏液,治疗肺不张等并发症,促进肺部大片阴影吸收等。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在儿童MPP的诊断及治疗中有常规诊断技术及传统治疗不可比拟的优势,且安全可靠。本文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中的优势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MP)是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每3年7年出现一次流行,国内外文献报道,监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MP的爆发流行,流行特点与气候等因素相关,不同地区有所差异,近几年难治性和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增多,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危害严重,目前临床上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自2001年日本首次从临床标本分离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支原体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报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23SrRNA基因单个碱基突变,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核糖体主要结合部位发生结构改变,亲和性降低,从而产生耐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肺炎支原体耐药控制与治疗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约占住院儿童CAP 10%40%。除了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有可能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MP感染每3年至7年流行一次,潜伏期内及症状缓解数周内,均有一定传染性,潜伏期一般1周3周,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容易在幼儿园、学校、部队等人员密集场所传染,流行高峰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治疗重点的转移与“祛痰化瘀”的治则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机制深入的研究,医学界将哮喘治疗的目标被定位于气道炎症的消除,但其治疗仍局限在气道局部炎症的控制,而对全身免疫功能紊乱束手无策。祖国医学讲究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将气道炎症及与此相关的炎症介质和因子统归于痰瘀。气道炎症与痰瘀阻肺为不同医学体系对同一病症的诠释,二者殊途同归。祖国医学注重辩证施治、合理运用理法方药,疗效确实,副作用小,可以弥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 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Mp作为社区获得性常见病原体之一在婴幼儿感染率有增高趋势。Mp感染导致婴幼儿哮喘初次和反复发作可能的机制为:Mp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粘液分泌和呼吸道上皮内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反复发作与呼吸道对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性、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婴幼儿特应性体质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治疗Mp相关喘息性疾病时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呼吸道感染是耍幼儿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Mp作为社区获得性常见病原体之一在婴幼儿感染率有增高趋势.Mp感染导致婴幼儿哮喘初次和反复发作可能的机制为:Mp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粘液分泌和呼吸道上皮内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反复发作与呼吸道对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性、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婴幼儿特应性体质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治疗Mp相关喘息性疾病时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ALI/ARDS是以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症候群,是重症医学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近期其诊断标准更新为“柏林标准”;治疗方面除了常规机械通气策略之外,因潜在的降低病死率的作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干细胞基因治疗则成为药物治疗的热点.根据现有趋势,相信未来ALI/ARDS的病死率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疗法的开展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是首选哮喘控制药物。由于治疗后达到哮喘临床控制(症状、肺功能)需要一定时间,ICS达到一定剂量后量效曲线较平坦,而全身不良反应却逐渐增加。因此,达到临床控制后在长期监测下至少维持哮喘控制3个月以上,开始减少50%ICS剂量,直至ICS减至最低维持剂量。如为ICS加另一种控制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联合治疗达到控制者,在ICS减至最低剂量时再停用另一种控制药。应用最低剂量ICS维持控制达1年方可考虑停药。  相似文献   

10.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死因,确与炎症风暴等有关,而炎症风暴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学干涉主义的一味对抗性治疗思路有关。引进"疾病耐受性"概念,认为提升机体耐受性也是应对病态时常用且有效之机制;重视这类机制,或许能在对抗性措施外,寻找到新的防范及缓解疾病反应的途径。此外,借"疾病耐受性"概念来分析中医药应对新冠肺炎疗效之机制,提出中医药可能不一定直接抗衡病因,也可能包括调动机体耐受性,减轻不适,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病态;在不同病理阶段下,中医药常运用不同思路与原则应对。这些,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是首选哮喘控制药物.由于治疗后达到哮喘临床控制(症状、肺功能)需要一定时间,ICS达到一定剂量后量效曲线较平坦,而全身不良反应却逐渐增加.因此,达到临床控制后在长期监测下至少维持哮喘控制3个月以上,开始减少50%ICS剂量,直至ICS减至最低维持剂量.如为ICS加另一种控制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联合治疗达到控制者,在ICS减至最低剂量时再停用另一种控制药.应用最低剂量ICS维持控制达1年方可考虑停药.  相似文献   

12.
从外周气道炎症的存在看哮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患之一。尽管对哮喘的炎症本质已经取得了全球性的共识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哮喘的患病率仍然以大约每年 1%的速度递增 ,同时亦存在着部分病人规律吸入激素治疗后难以控制病情 ,而必须全身应用激素的情况。这显然提示当代哮喘炎症本质的研究并没有结束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小气道和肺实质参与了哮喘的发病 ,对此问题的深入剖析将使我们获得不少的启迪。1 哮喘外周气道炎症存在的证据外周气道 (peripheralairways) ,或称远端气道(distalairways)包括直径 <2mm的小气道…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接受放化疗后的患者在应用紫杉类药物后肺炎的发生率是否会增加。笔者回顾性研究2004年9月到2015年6月接受紫杉类药物治疗的129例转移性或复发性食管癌患者,对比研究包括肿瘤部位、临床分期、有无肺转移、既往有无放射性肺炎及放疗与紫杉醇药物应用的间隔时间等多项指标。结果显示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末次放疗距紫杉类药物治疗间隔≤4个月。因此说明末次放疗距紫杉类药物治疗时间间隔太短是发生肺炎的重要因素,应适度拉长放疗同紫杉醇药物应用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4.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比较复杂,应正确选择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合理应用有限的治疗药物。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患儿不应治疗,处于免疫清除期或肝脏组织学提示有明显炎症的应进行治疗。干扰素是治疗的一线药物,核苷(酸)类似物是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15.
探讨癫痫儿童的智力结构及适应行为特点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应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测验量表及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进行智力测验及适应行为评定。结果癫痫儿童易出现智力及适应行为能力的缺陷,对于癫痫儿童的临床治疗,除积极控制癫痫发作外,应注重认知功能的保护,其中言语智力的开发及训练应给予特别关注,同时,也应注意社会心理因素对儿...  相似文献   

16.
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小儿重症肺炎及其导致的并发症特别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原因。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入,防治水平也取得重要进展。但病原学的变迁,不恰当的临床监测和干预仍然影响着人们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运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来探讨小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若干问题,将为儿科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典型病例的临床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肾内科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其主要治疗是联合应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少数患者,经以上联合治疗后仍不能达到临床缓解。而对于这些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不仅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且可能出现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故在临床中应权衡利弊进行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8.
观察分析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PPO)与交锁髓内钉(IMN)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以2011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134例符合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IPPO组(n=67)和IMN组(n=67),MIPPO组给予MIPPO治疗,IMN组给予IMN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术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等。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IMN组均显著缩短,住院费用较高(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MIPPO组患者和IMN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治愈率高,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MIPPO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9.0%),无愈合延期、畸形等并发症,预后情况较佳,优于IMN组(P0.05)。MIPPO疗效突出,并发症少,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对骨组织的损伤,IMN法治疗费用低,不易感染,均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食管裂孔疝即腹腔内脏器经食管裂孔疝入胸腔,并引发烧心、反酸等消化道及其他非消化道症状。按其解剖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一系列客观检查可以明确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分型及疾病进展程度。食管裂孔滑动疝并发反流、食管裂孔旁疝合并明显症状、混合型及多器官型食管裂孔疝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通常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以消除疝形成的因素,控制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手术目前通常采取腹腔镜下疝修补、补片加强及胃底折叠术,同时也存在食管延长、胃固定等其他替代术式。围手术期通过积极地控制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各类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及复发率。对复发、儿童及肥胖等特殊患者,也应视患者条件积极实施手术治疗。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食管裂孔疝手术在手术入路、补片材料、复发及并发症控制、日间手术模式应用等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3月~2008年8月经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全组中自发性气胸59例,肺炎性假瘤、结核瘤等良性病变24例,肺癌6例,纵隔肿瘤13例,血气胸2例,心包积液1例,肺转移癌1例.VAMT 56例,中转开胸7例,手术时间25min~185min,平均82.2min.术后并发症5例,肺漏气3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无手术死亡.提示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符合美容等优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行VATS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