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在甲状腺外科领域,该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和甲状腺癌术后颈部孤立淋巴结转移以及因手术风险过大而无法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然而,国内部分医生盲目扩大了RFA治疗的适应证,甚至将RFA用于可手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初始治疗,现有甲状腺结节消融共识和甲状腺癌治疗指南均对此持反对态度。笔者通过总结国内外应用RFA作为PTMC初始治疗的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目前使用RFA作为PTMC的初始治疗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不符合肿瘤治疗的"无瘤"原则,明显增加再手术的难度,易损伤甲状腺周围的重要组织器官。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指南出台之前,不推荐使用RFA作为PTMC的初始治疗,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把握RFA的适应证,引导PTMC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甲状腺癌后方回声衰减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囊性变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选取本院住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研究初步认为甲状腺结节中纤维化的成分是形成结节后方回声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液化坏死、退行性病变及滤泡扩张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囊性变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探讨甲状腺癌手术中纳米炭在中央区淋巴结廓清和甲状旁腺保护的作用。将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炭组与对照组两组,纳米炭组术中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炭混悬液,5分钟~10分钟后实施手术。统计分析清扫淋巴结计数、转移淋巴结、发现甲状旁腺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后低钙血症比率。结果显示纳米炭组廓清淋巴结平均数量(9.76±5.82)枚,高于对照组;甲状旁腺损切率为3.4%,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10.3%)低于对照组。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纳米炭作为淋巴示踪剂,有利于甲状旁腺的保护,提高淋巴结清扫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测甲状腺良恶性病灶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甲状腺癌钙化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实验组选取钙化和非钙化各30例的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例共60例,对照组用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和甲状腺腺瘤15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中VDR及OP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良恶性之间、乳头状甲状腺癌钙化与非钙化之间以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VDR与OPN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1);VDR与OP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乳头状甲状腺癌是否钙化及大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并存在正相关性.肿块钙化或大于1cm的乳头状甲状腺癌VDR和OPN的表达明显增高,VDR和OPN表达亦为正相关(P<0.05).因此,VDR和OPN蛋白增强可能参与了乳头状甲状腺癌钙他的形成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治疗头颈癌瘤多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手术治疗常采用局部扩大切除加颈淋巴结清除术 ,而且颈淋巴结清除术对控制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 。然而 ,随着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医学大基础观的建立 ,医学专家对头颈癌瘤的颈淋巴结清除术有了相应的改变 ;同时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的高标准追求 ,患者一方面要求对已发生转移的颈淋巴结进行彻底根治 ,以减少转移灶的复发 ;另一方面则要求对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时尽可能的避免颈部手术 ,减轻手术创伤 ,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头颈癌瘤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影响早期宫颈腺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预后不良因素,以期为宫颈腺癌术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35例ⅠB2~ⅡA期宫颈腺癌术后患者,18例采用单纯盆腔外照射,17例采用盆腔外照射+腔内照射,放射治疗期间同步顺铂增敏。复发/转移率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盆腔外照射+腔内照射复发率降低(P0.05);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阳性和脉管癌栓与转移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23、0.000和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阳性和脉管癌栓均为转移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总生存率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和脉管癌栓为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无病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和脉管癌栓为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9.
研究甲状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4受体(CXCR4)和趋化因子7受体(CXCR7)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CXCR4与CXCR7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二者在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疾病组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癌中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XCR4与CXCR7之间呈正相关。Westernblot结果提示二者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率高于癌旁及甲状腺腺瘤。CXCR4和CXCR7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探讨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8例术后肺鳞癌患者癌组织及29例癌旁组织中FGFR1及VEGF的表达。FGFR1、VEGF在肺鳞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FGFR1的表达吸烟患者高于不吸烟者,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FGFR1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显著统计学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有明显不良预后。经COX多因素分析FGFR1、VEGF、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是肺鳞癌患者术后的独立预后因子。FGFR1和VEGF是肺鳞癌的预后因子,可能成为肺鳞癌靶向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探讨结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淋巴管、血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论为VEGF-C高表达而淋巴转移阴性的患者亦有很强的淋巴结转移倾向,甚至可能已发生淋巴结微转移.VEGF-C主要通过调控结肠癌组织中微淋巴管的生成而影响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肾细胞癌中mRN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OPN在肾细胞癌组织和对照邻近非癌肾组织中mRNA的表达.结果OPN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呈现mRNA上调表达并与癌症分期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因此,OPN上调表达与肾细胞癌进展、转移、预后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胰头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其淋巴结清扫问题近年来受到热议。本文比较扩大淋巴结清扫与标准根治对患者生存的影响。讨论最新制定的胰头癌标准淋巴结清扫范围。认识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作为预后判断因素的作用。介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以及最小淋巴结检测数研究的进展。最终认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的淋巴结清扫因手术方式多...  相似文献   

14.
探讨CC修饰趋化因子11(CCL11)在结肠癌(CR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分别采用qRT-PCR和ELISA法检测100例术前CRC及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中CCL11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血清CCL1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间的相关性。CCL11在CRC患者血清中高表达(P0.05),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高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CCL1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CCL1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P0.05)。CCL11在CRC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血清高水平CCL11蛋白表达与肿瘤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结直肠癌转移的临床特点,对我院于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结肠转移癌患者的诊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2例结肠转移癌患者,原发肿瘤分别来源于胃癌5例,肺癌3例,乳腺癌2例,胰腺癌1例,胆囊癌1例,提示结肠转移癌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提示患者已经出现广泛转移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肝激酶B1(LKB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食管鳞癌患者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情况并对诸多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LKB1蛋白在食管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组织;LKB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变长度及浸润深度无关而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TNM)相关,且LKB1蛋白阴性组预后较阳性组差.可见LKB1视为抑癌基因影响食管鳞癌的预后,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新型的临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意叉.对3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游离T3(FT3)、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24小时尿蛋白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3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单纯FT3降低19例,占51.4%,单纯FT4降低7例,占18.9%,FT3降低及TSH升高伴Anti-TPO轻度升高2例,占5.4%;所分析患者中均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血清FT3水平降低与24小时尿蛋白量呈负相关,与血浆白蛋白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相关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出现FT3、FT4、TSH异常,且随病情改善而改善;甲状腺功能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探索青年肺癌患者临床特点并进行预后分析。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的63例青年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进行青年肺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青年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OS)为37.4%。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生存期与淋巴转移、胸膜侵犯、腺癌病理的亚分型、TNM分期有关;与性别、年龄分层、遗传倾向、发生部位、分化程度无关。多因素分析提示胸膜侵犯(P=0.007)、淋巴结转移、TNM分期(P0.001)为影响青年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胸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与青年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有症状出现时分期已经偏晚,早期根治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神经迁移蛋白Slit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并探讨两者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癌组织和36例癌旁组织中Slit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Slit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3%和16.7%.两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3,P<0.01);食道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MVD计数分别为(44.07±17.44)/mm2,(25.26±7.91)/mm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t=7.383,P<0.01);Slit2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MVD明显大于Slit2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49.30±15.78)/mm2对(34.44±17.06)/mm2,P<0.05)],Slit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MVD计数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组织中Slit2蛋白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683,P<0.01).结论认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lit2蛋白表达和MVD计数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通过Slit2基因介导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实现的,Slit2是调节食管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研究神经迁移因子(Slit2)、血管生成因子(VEGF、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和36例癌旁组织中Slit2、VEGF和VEGF-C的表达水平。结果三者在大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和VEGF-C表达水平还与远处转移相关。结果提示Slit2是调节大肠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