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各种类型冠心病的发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动脉硬化的进展过程都有血小板的参与,因此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基石,抗血小板治疗的重点应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治疗、STEMI溶栓治疗的辅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的治疗结合个体参照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病理基础。ACS的发病机制为长期冠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形成,急性发作期表现为斑块破裂或侵蚀,导致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从而引起心肌细胞损伤。ACS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ACS都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冠心病仍是人类,尤其是高龄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中青年人群中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急剧上升趋势。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无论选择保守药物治疗还是选择PCI开通血管使心肌充分再灌注治疗,均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治疗基石。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人群也趋向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利益。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冠心病急剧变化以及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基本病理改变。抗血小板药物能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进而抑制冠脉中的血栓形成。因此,在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一直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阐述典型的四大类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即:血栓素A2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随着对抗血小板研究的深入,多种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临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利弊以及如何权衡利弊实现最大临床获益等问题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至关重要。如何在标准推荐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既达到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又可使出血风险降到最低,需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年龄、性别、合并症等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本文就S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进行概述,包括非血运重建及血运重建SCA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SCAD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调整、SCAD患者出血治疗策略等。期望本文能帮助临床医生针对SCAD患者不同情况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在减少血栓风险同时降低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心肌梗死和死亡。其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患者及病变因素等。预防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治上述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延长抗血小板治疗疗程、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操作技术、开发新型支架和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注意冠心病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7.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心肌梗死和死亡.其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患者及病变因素等.预防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治上述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延长抗血小板治疗疗程、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操作技术、开发新型支架和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注意冠心病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残余心血管风险,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ATLAS ACS 2-TIMI 46研究、ATLAS ACS 2-TIMI 51研究提示ACS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利伐沙班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不增加致死性出血的风险。COMPASS研究提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应用利伐沙班2.5mg bid联合阿司匹林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更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增加。房颤合并冠心病PCI术的患者应依据出血、缺血事件风险选择不同的抗栓策略。本文回顾了利伐沙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相关临床研究及指南推荐,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针对高危因素病因和临床并发症的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压和调脂等。血管重建术主要包括:介入、搭桥、“杂交”手术和分子生物学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而血管重建术是现代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发生抑郁及焦虑。而在严重精神症状(如抑郁或/和焦虑)者中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抑郁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预后。其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对医疗措施及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差、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由于其较好的耐受性且无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而应用于冠心病合并抑郁及焦虑的药物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确定抑郁及焦虑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临床上应更加关注焦虑对冠心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焦虑能否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已步入药物洗脱支架进行血运重建的时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PCI治疗的常规手段。临床发现部分患者不能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笔者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进行描述,反映相关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为未来更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已步入药物洗脱支架进行血运重建的时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PCI治疗的常规手段。临床发现部分患者不能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笔者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进行描述,反映相关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为未来更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大量研究表明内源性雌激素和雄激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女性和男性分别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这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恢复机体激素水平达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因此性激素替代治疗成为了对冠心病的防治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性激素替代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大量研究表明内源性雌激素和雄激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女性和男性分别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这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恢复机体激素水平达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因此性激素替代治疗成为了对冠心病的防治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性激素替代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等影响了其远期疗效。血小板激活是支架植入术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氯吡格雷作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近年来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逐渐确立了其在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应用的地位,但其应用的量、时机、持续时间等问题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 (CHD)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都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 ,虽然二者发病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各异 ,但自 70年代以来二病并存于老年人的现象逐渐多见 ,并越来越受到医学专家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 ,有关CHD合并COPD的研究渐多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二病并存于老年患者时发病隐蔽 ,表现不典型 ,使诊断不易 ;更重要的是CHD和COPD在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甚至矛盾。正因如此 ,老年CHD合并COPD的治疗有必要运用哲学思维。1 治疗的整体观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 ,使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而导致的心脏病 ,…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而又严重危害母儿健康的疾病.从胎盘浅着床,血管内皮受损,遗传因素,免疫机制探讨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机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APS最新的治疗进展,为今后的APS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而又严重危害母儿健康的疾病。从胎盘浅着床,血管内皮受损,遗传因素,免疫机制探讨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机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APS最新的治疗进展,为今后的APS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病死率随年龄而增加.有人认为40岁以后明显上升,60岁以上每增加10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则增加1倍左右.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的患者通过介入得以存活,从而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患者较前明显增加,本文从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详细阐述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利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服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某部队医院入院的符合入选条件患者322例,收集患者的各临床指标,根据其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结果分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22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8.2%,氯吡格雷抵抗组ADP抑制率平均为(17.92±9.28)%。将氯吡格雷抵抗的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高糖化血红蛋白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