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与医学在福柯权力分析中具有重要的角色作用。身体在福柯权力分析中一方面作为权力的实施对象出现,为权力的刻画提供了可能,反映了权力技术的运行;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反抗权力的可能性,是寻求自由的潜在领域。同时,知识为权力刻画和支配人的身体与生命提供了合理性支撑,而医学作为与身体和生命紧密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知识—权力"分析中承担了作为现代知识典型代表的角色,被福柯用以描述"话语—知识"、"身体—知识"、"知识—权力"的关系,揭示了人的身体及生命如何被纳入到"知识—权力"的领域,并成为规训技术与调节技术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疯癫置于当代学术语境中,对精神病学的学理框架与治疗实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以对传统精神病学的学理考察为基础,从后精神病学的视角具体探讨了疯癫的日常生活表述、人性反思、文化逻辑与治疗实践的演变,以探寻一条理解疯癫与人的健康存在的路向.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考古学》中 ,福柯通过把“话语事件”作为他的考古学描述的对象 ,把“主体”视为话语所提供的一种位置 ,实现了对中心化的主体的解构 ;把“历史”分解为话语的多种系列和层面 ,实现了对连续性的历史的解构。一、主体的非中心化福柯把自己的工作确定为“知识考古学” ,也就是要揭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具体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考古学要“发掘”的东西 ,就是“话语的构成规则 (rulesofdiscursiveformation)”。海登·怀特认为 ,在福柯那里 ,“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 ,“在话语这个概念下 …  相似文献   

4.
福柯与《临床医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20世纪法国著名学者福柯的一部医学史研究专著,主要从空间、语言和死亡三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医学也就是临床医学诞生的可能性条件,兼具历史与批判的性质。它揭示了隐藏在医学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反映了福柯瓦解传统、颠覆理性的新型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囚禁与解放: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叙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身体转向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身心二元性亦即身体与理念、身体与灵魂、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张力,一直是西方哲人所坚持关注的基本立场。漫长的主体性哲学推崇理性、灵魂、精神,而身体及其所表现的感性则总被视为价值的对立面而备受压抑。柏拉图哲学在西方思想中的奠基地位毋庸置疑,正是他为西方自我认识的以灵魂为主导的身心二元性倾向铸造了最根本的基座。从柏拉图费尽心思地论证灵魂的不朽以及身体的暂时性和局限性开始,漫长的主体哲学将人或者看成智慧的存在(柏拉图),或者看成信仰的存在(基督教),或者看成理性的存在(启蒙哲学)。在这背后…  相似文献   

6.
当西方近代医学对精神疾病做出生理性的解释之后,精神疾病不再同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国,虽然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基础的中医学始终对精神问题给出生理性的解释,但是精神疾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一直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失败.与唯物主义疾病观相伴的对待精神疾病的文化态度在中西历史上显示出截然不同.儒家的道德哲学可以为这种不同提供一种解释.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身体不仅承载着自然规律,也承载着道德含义.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社会文化之中,也反映在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和法律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鸟托邦”一词的双关含义入手,结合东西方哲学文本,阐述了乌托邦的历史传统、身体的哲学概念、身体和方位的关系等,说明身体构成我们主观体验的中心,并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空间坐标。同时,作者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习禅宗的经历,描述了成功的坐禅体验,此时的身体在最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并把自身隐没到更广泛的行动中去。总之,乌托邦式身体(the utopian body)是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之地,这也是作者身体美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身体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仅从动物学层面看待人的肉体生存,能动的身体也仅在"类本质"的基本概念框架下得到相当有限的讨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肉体生存的需要成为马克思讨论一切历史问题的前提,能动的身体则在感性活动的标题下被用来反对唯心主义和过去的唯物主义,从而建立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资本论》时期,能动的身体在"活劳动"的标题下得到非常深入的讨论,通过对活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资本之间的雇佣关系的细致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运作的秘密。贯穿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讨论的是这样一条问题主线:身体主体和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身体思想构成身体现象学的一个隐秘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康德对"何为启蒙?"的回答在西方思想史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把启蒙视为批判性的"出口",并将其置于人类通过自身努力迈向成熟理性的历史进程之中。福柯承继这种历史批判态度,从伦理与政治两个面向对康德的启蒙观加以解读,进而把启蒙视为一种关联于"现实性"的反身态度和"不被如此统治"的批判艺术,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起启蒙的新任务:在"治理自己"与"治理他人"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以确保我们既能自主地使用理性,又能为理性的政治权力划界。  相似文献   

10.
身体与身体美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关于身体的谈论不仅是人们最一般的日常话语之一,而且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日常性的谈论比较简单,它主要相关于身体的疾病、健康和快乐等;文化性的谈论则比较复杂,它不仅批评历史上身体的缺席,而且追求现实中身体的解放。这在身体写作(包括文学、美术和哲学等)中已成为了一个口号。如此种种关于身体的谈论意味着什么?它表明身体是一个问题,而且是相关于每一个人的问题。但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疾病情境中,身体成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符号,疾病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放大,身体作为原初性媒介代表个体与外界社会进行表述、感知和互动,个体患病后的体验构成了叙事的主体。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例,探讨个体患病后的身体如何构成叙事的主体,继而发现患者自我形象的管理和重塑已经跳脱了身体的生物属性,转而成为社会文化情境中需要的身体形象与象征。身体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构成权力关系的产物,亦为我们延伸出对于身体在场性的讨论和身体研究重要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末理查德·舒斯特曼明确提出"身体美学"概念之后,在众多学者——特别是我国美学学者的努力下,长期统治美学阵地的主体性美学即灵魂美学有被彻底动摇的迹象。王晓华教授出版的三部身体美学专著,引起了国内以至国际美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兴趣,俨然形成了一个"身体美学热"。同时,也有人对身体美学的合法性提出异议和质疑。对此,身体美学家有必要为身体美学的合法性做进一步的辩护。依据现代人生哲学及其精神青春期理论所提出的"生理青春期"早于"精神青春期"即"身先于心"的观念,明确指出,身体,才是真正的"主体",所谓"灵魂主体"的说法实际上是对"身体主体"的一个僭越。"身先于心"的事实,是身体美学得以成立的终极根据和合法性来源。  相似文献   

13.
身体与艺术关系的错综复杂在当代艺术,尤其是身体艺术中彰显无疑。当代身体艺术对身体经验与身体观念的突破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艺术自律的美学观念。当代理论家从人类学借"阈限"这一术语概括当代身体艺术的审美特征,可视为有益的尝试。另外,受梅洛-庞蒂、马丁·泽尔等美学家启发,可以认为当代身体艺术意在突破并彰显身体存在的可能性,因而给身体艺术的审美带来难以尽述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与尼采关于主体性的论断,无疑成为人们判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关系的节点。如果仅将二者的主体性思想聚焦于形式上的对抗,而不进行哲学史的梳理,则既有可能重蹈历史虚无主义的覆辙,还会使二者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脉络断裂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据理抗争的渊薮。但是,倘若将其置于现代性自我确证的语境之下,以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理性范式转换为视角,便不难发现,首先,正是经由尼采基于体现生命主体性的酒神精神及其强力意志的形上赋义,而使这种主体性精神逐渐超越了历史主义、浪漫主义、悲观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原则,进而清晰地再现了二者之间的思想运动轨迹。其次,正是蕴涵于尼采生命形上学中的主体性精神及其身体理性范式,不但表征着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原则及其理性范式的转换与完成,而且在身体现象学对于意识现象学的反思与超越中,表征着现象学与方法论的转换与完成。最后,正是尼采这种基于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身体理性范式的身体现象学,既整合了西方哲学史上经验、理性与信仰的偏执与独断,又整合了传统、现代及后现代的分野与断裂,进而彰显了其消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哲学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往往陷于困境。摆脱困境的一个切入点是身体性自我知识,比如我们关于自己肢体姿势的知识。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索。出发点是以下论断:这种知识不是观察知识(安斯康姆)或感知性知识(麦克道尔)。进而阐释安斯康姆的另一论断,即这种知识的内容只能通过关涉身体本身的词汇来描述,"无法分离描述"。该论断凸显了身体性自我知识与五官感觉知识的不同特征,但是否足以断定它不是感知性知识,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相似文献   

16.
福柯认为,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真理"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真实的话语"本身不再具有真理性,不再与权力行使相联系,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求知意志"。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历史事件,福柯对"正义-真理的联结"与"知识-权力的断裂"展开分析,并最终指出正是这一双重过程使得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从此被模糊。而这一研究本身亦同时展现和逐步确立了不同于福柯此前考古学研究进路的新的"谱系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主体""历史"和"国家"是福柯思想中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论题。福柯的反人类学主体主义决定了其采取政治历史主义立场。此种政治历史主义不仅实施"区域批判",构建"反科学"和"反历史",以拯救"边缘知识"和"被征服的知识",还依据战争图式来探索历史-政治场域内权力关系的运作,阐发了以布兰维里耶为代表的、不同于以往哲学-法律话语的历史-政治话语,勾勒了西方生命权力形式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现代演变史,展现了福柯政治历史主义之反普遍主义、反主体主义、反柏拉图主义、反霍布斯主义、反卢梭主义和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实质和思想创新。现代性批判的重点主要因福柯的思想工作而从19世纪的经济关系转移到20世纪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晚期福柯思想的一个线索就是对康德启蒙问题的再思考。康德提出要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摆脱"未成熟状态",实现理性的自由。福柯发展了这种批判,认为康德启蒙思想暗含着对我们当下在场的分析,凸显出一种现代性态度和伦理风格:主体和真理的关系不再是认识论的,而是伦理的,即人们有没有勇气去运用自己的理性。通过转向一种"勇于求知"的"伦理学",福柯消解了康德的先验主体结构,重建起启蒙与修养工夫之间的关系,倡导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我们自己的当下实在性"。  相似文献   

19.
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身体在四个维度上展开:实在的存在、欲望的存在、想象的存在、信仰的存在。历史上的"纵欲"和"禁欲"皆源自其过于关注或片面重视作为欲望的存在的身体,而忽视了其他三维。裸体图像(含绘画、雕塑、摄影)、自画像、行为艺术、舞蹈,是身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身体美学应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予以重点关注,如此方可使自己区别于身体哲学,同时也可检阅、充实、丰富、发展、深化自身。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一种挑战,表现在个人自由、个人选择挑战时代束缚,现代性也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表现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上的现实相关性。身体写作是一种反叛,主张回到自身,以身体的欲望来表达对于世界的看法,"下半身写作",更是一种"造反"的写作。现代性的核心概念是理性、个人主体性和个人自由。"身体写作"是理性和"野蛮性"的交织,而当个人态度淹没理性,身体写作便不可阻挡地走向身体的狂欢,并企盼新的出路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