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理解心理学是一种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取向,倡导人特有研究方式的建构与运用,以达成对人及其心理生活本质或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描述为目标的心理学流派、思想主张或形态。其发展先后呈现出知识论取向的理解心理学、价值论(或生存论)取向的理解心理学、整合论取向的理解心理学。在方法论上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致力于探究人的社会本性,构筑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历史样态。未来,理解心理学还需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携手说明心理学共同推动心理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如果以最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威廉·詹姆斯的巨著《心理学原理》所表达的学说,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流。"思想"作为其心理学的最初设定,指涉的是心理学的基本事实,体现了詹姆斯心理学在起点上的独特之处。《心理学原理》中的"思想"概念内含的时间性代表了一切意识现象的本质结构即边缘中的内在构成,蕴涵着詹姆斯的心理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他由此批判了心理学中的原子主义,将自己的心理学和哲学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在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中,科学理性几乎等同于逻辑推理,科学推理只受形式逻辑规则支配,科学及其本质可以在忽略科学推理实践的历史脉络、社会背景以及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条件下给予规定。在这种所谓“标准观点”的统治下,科学哲学家自觉地限于对科学的知识产品进行逻辑分析,致力于为科学寻找普遍的形式推理规则并构造科学推理的各种形式化系统。总之,在逻辑经验主义传统那里,科学哲学几乎成为与理解科学的特有现象和特有性质无关的认识论。然而,科学哲学发展的事实表明,形式逻辑并非像逻辑经验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是理…  相似文献   

4.
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近代的两个主要认识论思潮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古老的历史发源 ,在古代和中世纪都能找到其倾向和表现。但是 ,只是到了近代 ,当认识论在自然科学的推动下得到充分、深入的发展时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才逐渐形成近代乃至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形态 ,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理论标志 ,勾勒了自F .培根对经验的诉诸开始直至康德对两派进行综合的近代认识论的基本走向。1.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划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典的 ,指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大陆理性主义者和洛克、贝克莱、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哲学上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中的影响,对比了自然语言处理中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和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主张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推动自然处理研究的发展。本文还分析了哲学中知识本体的概念发展到知识本体工程的过程,说明了哲学对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分析到文化批评──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略地说,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主潮是语言分析:反对心理学主义以个人意识或“主体性”作为合理认识和行动的基础,而代之以语言的意义和逻辑规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全盛时期。二十世纪后半叶则转向文化批评:反对奋卡儿创始的基础主义认识论和科学主义。主张合理性并不脱离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而独立,以人的言谈(Discourse)和社会实践活动代替命题意义,语言结构和逻辑规则作为理解与批评一切信念、行为和文化的基础。语言分析以探寻命题的一般形式和分析个别命题的确切意义为目标;试图建立“理想语言”,使一词一句…  相似文献   

7.
正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作为美国本土哲学,其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欧陆哲学诸多流派有着共同的话题以及相似的观点。本书从詹姆斯的职业选择与精神危机入手分析了其宗教关怀的由来,阐述了他的宗教观念,并通过对其"宗教科学"、符合一般人需求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作为基础的彻底经验主义的阐释,展示了詹姆斯如何以一种不同于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温和方式来应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力图消除长期以来对实用主义的僵化理解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曾在《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分析》一文中,主张区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 学者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在我看来,一方面,SSK引入社会学维度说明科学知识,不 同于哲学家之处在于把一种建构论与经验主义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描述, 来代替先验的理性思辨,以经验社会学进路取代抽象哲学进路来回答某些传统科学哲学不能 完全回答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讲,SSK是借助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对科学认 识论提出挑战,其真正的哲学抱负是张扬一种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因为,在他们看 来,确立科学的知识本质,不能单纯地只靠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 分析,还需要考虑科学中的集体的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集 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的真正意涵是什么,这种认识论对我们反思科学哲学有哪些重要的启 示?  相似文献   

9.
一、价值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当代中国价值论的兴起,是与真理标准的讨论密切联系着的,最初也只是在认识论框架内展开的。但价值论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认识论框架的局限性就表现了出来,因而冲破认识论框架、确定价值论研究在哲学中的合理地位,就成了一种内在要求。与此同时,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全面进入中国,其中反科学主义、反理性主义的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高扬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也对我国价值论研究冲破认识论框架形成了重要影响。确实,我们多年来所理解所讲授的认识论,基本上是沿着西方近代形成的知性认识和认知中…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女权心理学有经验主义的女权心理学、认识论的女权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女权心理学等形式,其中以后现代主义女权心理学为主流。女权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中充斥着男性中心的偏见,存在着歧视、压抑妇女的现象。他们主张女性不仅应该成为心理学知识的客体,更应该成为心理学知识的主体,认为女性心理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父权制社会下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女权心理学促进了西方心理学家对传统心理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皑  宋业臻 《心理科学》2019,(2):506-511
摘 要 当代心理学由于“本体与方法”的割裂形成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双峰对峙的局面,科学心理学受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而难以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以人文心理学为研究传统的心理传记学,通过对悬疑性问题的逐层解读,直面人类心理动力系统,从而能够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心理传记学的发展,对当前心理传记研究的资料筛选、研究模式、理论运用改进,以期研究者能够更好地通过史料分析进入传主生命事件的历史现场,对传主生命历程进行恰当的理论解释,从而进一步激发中国本土心理传记学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answer the three crucial questions (why, what and how)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three levels of breakthrough need to be made, namely,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earlier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switch in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ositivism to post-positivism. Based on this analysis, it is argued that indigenous psychologists should construct formal theories illustrating the functioning of the human mind that may be applicable to various cultures, and then use these theories to study the particular mentalities of people in a given culture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empir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舒跃育 《心理科学》2013,36(6):1510-1516
人们曾在不同层面上讨论心理学的危机,而这种对危机认识的偏离本身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科本身的分裂。在总结前人对危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明,心理学危机是心理学学科发展中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表现,其实质在于心理学学科同一性的缺乏,而根源来自于心理学建立之初的理论基础。因此,心理学危机的解决有待于其学科同一性的确立,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则有待于其学科同一性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彭运石  李璜 《心理科学》2016,39(5):1275-1279
说明心理学以心理、行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发生机制的说明为己任,其发展先后呈现出心理-心物关系的说明、刺激-反应关系的说明、认知心理-神经机制的说明、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等形态,在方法论上则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它致力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构筑了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样态,与理解心理学一道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成熟。未来心理学还需摒弃蕴含于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之中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相似文献   

15.
确立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是审查该学科发展状况的基础。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性科学,却没有按照人的本质属性来发展适合自身独特对象的研究方法而直接照搬探究物的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方法。因此,人作为心理学的主题和对象逐渐迷失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中,以至于当人们读完心理学的著作之后,根本不能回答"人是什么"这个促使近代心理学诞生的古老哲学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要使心理学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旨在探究人性的历史使命,必须意识到心理学作为人性科学这个基本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符合人性本身的方法论、学科观、价值观,进而发展出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春兴 《心理科学》2002,25(5):591-596,583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发展取向提出强烈批评。综合各家所论,心理学以往发展的困境乃是由于:(1)自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对人性解释的理论始终纷歧,以致无法形成常规科学条件;(2)科学心理学自始即标榜自然科学而缺独立意识;(3)强调科学方法,忽视人性特质而陷入削足适履困境。因此,今后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势不能再全盘西化,而应在人性特质与本土文化基础上吸取西方心理学精义,针对国人心理特质研究发展出属於自己的理论与应用心理学。本文最后提出的四会能力教学构想,希望对本土文化取向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发挥一点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本土化目前在我国的发展面临很多困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倾向明显,导致很多研究者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根本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认识偏颇。要解决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的困惑,需要重新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本土心理学研究者以思考,帮助其重拾学术自信,促进研究者在未来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更好的开展相关的工作,进而产生更多的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19.
包小红  王礼军 《心理科学》2017,40(6):1524-1530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基于科学和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表现为:在批判对象上,从胡塞尔的反二元论细化为反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上,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向性、还原等概念从超验层面放置到经验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从胡塞尔的描述还原过程转向具体的描述现象学心理学方法。本质上,乔治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一脉相承,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后者的基本原理,更在具体概念和操作应用上充实且超越了后者。  相似文献   

20.
Recent debate over the empirical psychological presuppositions of virtue ethics has focused on reactive behavioural dispositions. But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 traits that cannot be understood properly in this way. Such traits are well described by attitude psychology. Moreover, the findings of attitude psychology support virtue ethics in three ways. First, they confirm the role of habit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Further, they show virtue ethics to be compatible with the situation manipulation experiments at the heart of the recent debate. Finally, they show how the cognitive‐affective theory of personality and the two‐system theory of behavioural cognition are compatible, thereby undermining the current empirical challenge to virtue ethics.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attitudes should therefore be central to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of virtue and charac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