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现代医学已能有效地诊断、治疗和预防很多疾病,但对身体的认识非常有限。医学已习惯于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身体,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很多医学现象如临床最常见的疼痛并不符合生物医学研究的特点。医学身体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哲学重新回归医学的必要性,尤其在对身体及身心问题的理解上,身体现象学可作为重要的资源。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以身体切身感受为研究对象对人的主体性、身体、情感、情境进行了新的诠释,为认识身体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角。从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的身体哲学思想出发,将为医学疾病提供一种哲学治疗学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方向红 《哲学研究》2012,(4):65-73,128
自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身体所作的卓越分析以来,身体已经成为现象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今天,它已经越出了它所从出的领域,正在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带来新的视角,注入新的动力,例如,我们既可以看到以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概念为基础或受其启发  相似文献   

3.
创设了新的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方法, 初步应用于整体性思维特征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新评估法选取体现典型文化意境和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成语谜语作为材料,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形与意、情境与语境相互转换的成语谜语文化园, 记录被试游览时即景说出的成语建立成语库, 并编码所录成语的思维特征类型以作为被试的整体性思维测量指标。基于测试数据的信效度分析表明整体性思维成语测试系统信效度表现良好。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的相关分析表明, 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中的好奇性显著负相关。研究首次证实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重建传统文化情境以实现对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的可行性, 提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评估法在未来心理学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现象学能否作为第一哲学这一热点问题,展现了多米尼克·雅尼科、马克·里希尔与让-吕克·马里翁之间的争论.雅尼科忠实于现象学还原的观念,反思它具体给予我们的意义关联,坚决反对将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而提倡一种极简主义的现象学.马里翁则从尝试设置对现象的范畴分析之基础出发,进一步澄清现象学的偶然性的特异性,在现象学的意义上使另一种第一哲学的轮廓清晰可见.但是,马里翁的给予现象学暗示着只有一种把握凭自身出现和显示的现象的可能方式,这是为里希尔所不能赞同的,里希尔自发的意义构成的现象学在此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像作为基点,着重论述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的现象学图像。强调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路比以往哲学家们的精神探索更为本源,在身体的路上思考哲学比在精神的路上思考哲学更为深奥和本真.  相似文献   

6.
身体承载着人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部,亦是感知、行动的工具。概述了西方身体现象学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深入分析了五种不同处境下,人对身体的不同知觉方式,剖析了患者和医生对身体知觉和理解的不同方式,阐述了西方身体现象学和身体知觉方式的研究可能对临床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呼吁医护人员要高度关注患者躯体体验的表达和意义问题,引导患者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知觉叙述的策略减轻病患带来的痛苦,为医患沟通架起平等对话的桥梁,改善临床医学中的非人性化和医患沟通不良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流派纷呈的20世纪法国哲学可以被归结为实存哲学和概念哲学两大家系,进而可以归类为实存论现象学和概念论现象学.同一家系内部存在着诸多分歧,而两个家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它们最共同的特征是否定先验观念主义和先验主体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们都越来越突出身体和语言的物质性,以各不相同但又不无交叉的方式通向了物质现象学.列维纳斯和利科已经走在通向物质现象学的途中,而福柯、德里达、亨利和马里翁是物质现象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舍勒情感现象学的起点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所指向的是康德哲学 中的先天论。针对康德认识论中的“形式先天”,舍勒试图代之以“质料先天”;针对康德 伦理学中的“理性先天”,舍勒试图代之以“情感先天”。由“质料先天”与“情感先天” 主张所构成的新“先天论”,确立了舍勒情感现象学的基础。通过强调“情感先天”,舍勒 试图将伦理学建基于“情感”之上,以克服康德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实现 伦理学的精神转向。舍勒对康德先天论的批评昭示了伦理学理应充满对人的关怀,直面人的 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入揭示情感的本质和意义,并使人在情感活动中服从本心的召唤。  相似文献   

10.
试论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明 《心理科学》2001,24(1):116-116,101
科学文化心理学,拥护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心理现象的自然特征方面,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依赖于实证与数据,试图建立一门像物理学那样具有客观性与精密性的统一的心理学学科;人文文化的心理学,拥护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和现象学的研究范式,注重人的整体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征方面,采用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既冲突又对立,贯穿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哲学中属灵之体与血肉之身的身体意象在中世纪西欧医学的身体认知中注定会成为无法化解的矛盾。教会医学的宗教性使牧师对心灵的抚慰甚于对身体的研究。教外医学与宗教在争夺身体话语权的过程中,使医学对身体的认知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现代医学在将身体"去神圣化"的过程中,人作为意义的存在物同时也被医学所遗忘。研究中世纪西欧医学身体意识所蕴含的多个维度:神性、整体性、个体性、在世性,对于当下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中的心身问题始于笛卡尔的二元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相对于非现象学进路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各种有条件分析,现象学进路具有理论上的"无设定"优势。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是该进路中两个主要且不同的研究分支。有趣的是,它们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反思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同一个目的地,即作为一切认识和体验的起源的身体。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共有这一起源,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同属于对这一起源的把握。据此,我们得以给出一种新的关于心身问题的现象学阐释,其要点在于:身体作为共通体而存在,它不是非现象学意义上被动的物质客体,而是现象学意义上有意识与能知觉的表达主体。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胡塞尔是一位重要而颇为独特的人物。抱着为人类知识和价值建立牢固基石的强烈使命,他创立了现象学,以此清算以往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拯救欧洲处于危机中的科学和精神。他认为,现象学是严密的科学哲学,它是绝对真理和科学的基础,人类应当以此重建人的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从基于"身心一体"的整体性身体概念出发,致力于研究和改善人的身体经验和效能。身体美学具有三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维度:分析的、实用主义的和实践的。但他的身体美学没有从本体论的角度,充分挖掘并展示身体的美学意义,也不能避免实用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说明历史的开端“现象学”一词首次出现于 J.H.朗伯特的《新工具》(1764年)一书。这个词也出现于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初基》(1786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807年)、雷诺维叶的《哈密尔顿爵士的哲学的片断》(1840年)、哈密尔顿的《逻辑学讲稿》(1860年)、E.冯·哈特曼的《道德意识的现象学》(1879年)等人著作以及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施密茨以新现象学的情感理论为基础对情感伦理进行了讨论。他把具有空间性、客观性的气氛特征的情感作为一个权威来理解,为伦理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阈。情感作为整体性的气氛提出了一种绝对的要求,成为道德准则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了道德准则的约束力。这种情感在"人的回归"中产生,在"人的解放中"成长,人在情感中审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作为超越道德的伦理——德性是一种身体性的践行,是在情绪震颤中阐明的。施密茨的情感伦理赋予了自然德性,又用具有社会性的客观性的具有气氛特征的情感作为最后的权威作用,既返璞归真,又没有脱离社会实际存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崔光辉 《心理科学》2011,34(6):1524-1528
现象学心理学将现象学哲学落实到心理学中,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自然主义主张,以维护心理现象的原本面目为己任,成为一种激进的人文科学心理学。其理论特征表现为:严格的现象学哲学观;激进的人文科学观;鲜明的生活面向观;独特的意向性心理本质观;坚实的质性研究观;批判的价值负载观。  相似文献   

20.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是将羞感作为人的特性,从属于意识内在建构的先天形式,羞感的本质源于两种意识等级的对立,是通达"人本身"的开路者。羞感作为"爱的良知"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羞感"是一种身体性情感,作为道德权威的自我审判。无论是舍勒还是施密茨的羞感现象学都建立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但舍勒是从意向性角度分析羞感,施密茨是从情感空间角度分析羞感,而且施密茨的"羞感"超出了舍勒"羞耻的先天形式"的理解,而作为社会性与个体的身体性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施密茨将"羞感"置于道德规范情境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