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肛肿瘤切除术后pT1b直肠癌患者再行补救性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特点、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指征。经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活检诊断为41例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随后Park经肛直肠肿物切除术或经肛内镜显微手术后确诊为34例≥pT1b直肠癌,再行补救性根治术后最终诊断为29例pT1b直肠癌。pT1b直肠癌按浸润深度分为SM1-2组和SM3组,观察两组临床病理特点。Multivariate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淋巴脉管浸润是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积极行经肛肿瘤切除术确诊;当其术后浸润深度为SM3的pT1b直肠癌合并淋巴脉管浸润时,建议行积极的补救性根治术等再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近期疗效及其在保肛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回顾性收集50例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的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NMⅡ期17例、TNMⅢ期33例.均行三维适形放疗,每次2Gy,每天1次,每周5天,总剂量50Gy.同时口服替吉奥化疗,治疗结束休息4周后行临床疗效评价,决定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完成治疗,6例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其中3例继续放化疗未行手术,行保肛手术33例,保肛率72%(36/50),Miles手术12例,2例术前因远处转移未手术.新辅助放化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近期疗效显著,降期明显,提高了保肛率.新辅助放化疗能使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肿瘤降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成功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是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评价复方泛影葡胺在直肠癌Miles术后低位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选择直肠癌Miles术后低位小肠梗阻患者3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16例对照组经造口置入一次性吸痰管灌肠治疗,其余16例研究组在吸痰管灌肠治疗基础上联合经口服用复方泛影葡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腹围变化、肠梗阻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影像学肠管直径变化,并观察其疗效。研究组直肠癌Miles术后低位小肠梗阻缓解率为100%(16/16),并成功接受了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的腹围缩小程度、肠梗阻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影像学肠管直径缩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6个月无一例肠梗阻复发或再手术治疗。经造口置入一次性吸痰管灌肠治疗联合经口复方泛影葡胺治疗直肠癌Miles术后低位小肠梗阻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不仅能缩短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也能避开接受手术之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针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老年患者早期结直肠癌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术后整体生活质量加以评价。68例病例组(老年组)和同时期52例对照组(非老年组)纳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病变部位、内镜分型、病理类型、病变大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天数、完整切除和整块切除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迟发性术后出血"、"穿孔"这三项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ndex)评分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欧洲肿瘤研究和治疗联盟关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评分30(QLQ-C30)评分上,除去"失眠"项目老年组患者得分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28),其他各项目上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老年早期结直肠癌患者ESD手术治疗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探讨置入双单猪尾导管引流对多房性肝脓肿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共收治多房性肝脓肿21例,首次经置入单猪尾导管引流治疗15例中,选择单纯置入单猪尾导管引流治疗10例,并选择置入双单猪尾导管引流治疗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指标。围手术期疗效的观察中,发现双单猪尾导管组患者高热、寒战持续时间短,腹...  相似文献   

6.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近期疗效及其在保肛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回顾性收集50例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的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NMⅡ期17例、TNMⅢ期33例。均行三维适形放疗,每次2Gy,每天1次,每周5天,总剂量50Gy。同时口服替吉奥化疗,治疗结束休息4周后行临床疗效评价,决定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7.
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选择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患者28例,随机分成采用肠梗阻导管的研究组(n=11例)和采用鼻胃管的对照组(n=17例)。观察两组患者腹部胀痛改善程度、肠梗阻缓解时间、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腹围消减程度。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研究组早期低位肠梗阻缓解率100%(11/11)。研究组腹部胀痛改善程度、肠梗阻缓解时间、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腹围消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6个月无一例低位肠梗阻综合征复发。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评价吸痰管灌肠治疗经腹会阴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一次性吸痰管经结肠造口灌肠或肛管经结肠造口灌肠治疗38例经腹会阴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结果20例吸痰管灌肠治疗组均安全放置或减压,其操作成功率为100%(20/20)。吸痰管灌肠治疗组大部分患者腹痛、腹胀明显缓解,并腹围、X线肠管最大直径、C T肠管最长液平明显小于灌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管灌肠治疗组明显优于肛管灌肠组。一次性吸痰管经结肠造口灌肠治疗经腹会阴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操作技术是安全的、可行的,并吸痰管经结肠造口灌肠是治疗经腹会阴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持续性闭式吸引技术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过程中能量器械使用而产生的烟雾消除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经戳卡侧孔排烟法,研究组在术中应用持续性闭式引流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情况。手术疗效的观察指标中,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手术耗材成本低、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指标观察中,发现研究组术后出血或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闭式吸引技术能快速消除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会影响腹腔内恒定的气腹压,保持清晰的手术视野,从而确保手术能安全、顺利地进行,还能减轻高额微创手术费用的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选择我科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0例和开腹手术组6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因素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腹部胀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但其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是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与术式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1.
比较雷替曲塞与5-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42例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雷替曲塞和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有效率接近,无统计学差异。A、B组疾病进展时间分别是7.5个月和5....  相似文献   

12.
分析巴曲酶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耳聋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的疗效.巴曲酶+激素组,共38例,平均听阈75.1dB.巴曲酶组,共16例,平均听阈74.7dB.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差无统计学差异(t=0.063,P>0.05).提示联合应用甲泼尼龙(24mg,5天)对巴曲酶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耳聋不能降低患者治疗后听阈.  相似文献   

13.
目前单孔胸腔镜手术正普遍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变得至关重要。回顾性分析单孔胸腔镜手术与单操作孔(两孔)手术治疗NSCLC的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176例术中或术后诊断为NSCLC的患者,其中单孔胸腔镜组109例作为观察组,又随机分为跨肋及不跨肋放置引流管;选取单操作孔(两孔)胸腔镜手术67例作为对照组。统计结果发现单孔组总体手术时间(101.77±28.48)min明显比单操作组(123.72±33.12)min缩短(P0.05),而胸引管置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各组总体无明显差异(P0.05),跨肋放置胸引流管的患者术后切口恢复时间更短(P0.05)。因此,单孔胸腔镜在NSCLC的治疗中手术时间缩短,创口的缩小以及跨肋放置胸引流管减少术后切口感染与疼痛,加速切口恢复的优势都在肺癌的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比脊柱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开放与微创治疗的疗效。选择脊柱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3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TOPS)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PPS)两种手术方式进行修复,比较两种术式对相关组织的破坏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VAS评分比较,微创组(MIPPS)低于开放组(TO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间隙高度、矢状面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ODI评分,微创组(MIPPS)低于开放组(TO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近期疗效相当,MIPPS创伤轻,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功能障碍低,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比较经腹股沟和修补腹膜前间隙两类无张力癌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治疗结果的优缺点。将10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经腹股沟修补组(60例)和经腹膜前间隙修补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及手术费用等方面区别。结果,经腹膜前间隙修补组较经腹股沟修补组手术时间略长(P〈0.05)、手术费用增加(P〈O.05),而在手术并发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手术各有优缺点,选择何种术式则要因人、因手术医院而异。  相似文献   

16.
评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或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选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16例对照组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其余24例研究组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参数,并随访观察其疗效。研究组症状缓解时间、iPTH、血磷及血钙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但术后泵钙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研究组累计未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选择积极的甲状旁腺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和新辅助放化疗的开展,保肛率和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近10年来开展的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弥补了治疗方式上的不足.综合分析国内外文献,结合我院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运用矛盾分析原理,得出125I粒子植入治疗主要是针对晚期直肠癌、手术切除困难或伴有残余病灶、术后复发和高龄有手术禁忌证患者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维持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后血小板功能、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选择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n=60)和B组(n=60),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150mg/d 1个月.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1天A组和B组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P选择素(P-sel)、可溶性CD40L(sCD40L)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天、5天、7天B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发生率B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B组显著性降低(P<0.05).以此较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不增加出血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探讨椎体转移瘤的治疗方式选择,评价不同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5例单椎体转移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即单纯手术组25例,手术联合放疗组22例和单纯放疗组28例。照射剂量为40Gy~60Gy,2Gy/次,5次/周。分析三组患者半年内治疗疗效。1个月时三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内肿瘤局部复发率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手术联合放疗组(P0.05);手术联合放疗组照射剂量为(57.27±4.56)Gy,单纯放疗组照射剂量为(43.93±4.97)Gy(P0.05)。调强放疗可以有效地对椎体肿瘤实施精准放疗,同时减少脊髓的放射损伤。手术联合放疗效果优于单纯放疗及单纯手术。椎体转移瘤肿瘤切除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肿瘤负荷、缓解脊髓压迫,提高了肿瘤的放疗剂量,为椎体转移瘤的根治性放疗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接受不同术式的直肠癌患者的心理评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18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心理评估。术前第一天和术后第七天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接受腹会阴联合根治术(Miles手术)的患者术前有明显抑郁情绪,而术后无缓解,接受经腹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的患者术前有一定抑郁情绪,术后明显缓解。单纯结肠造口患者术前抑郁情绪较重,术后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