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相折返是指心脏异质性在特定条件下增大时,心室肌复极非同步化增加,相邻细胞因2相动作电位时程不一,致高电位与低电位细胞并存,进而因电压梯度显著增大诱发低电位细胞再次兴奋。但心脏异质性于微小区域内并不明显,心肌细胞间复极时间差也不可能太大,邻近细胞同时处于2相平台期和可兴奋间期的可能性较小,更没有实质性折返存在。而3相动作电位电压变化幅度大,且存在超常期,易于激动与被激动,可能是二次激动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触发活动是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产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心肌电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平台期除极几无可能,复极末再除极于同一心动周期邻近细胞时间跨度过大,否则并非同一心动周期触发。而心脏异质性既是心脏完成其生理功能的需要,也为特定条件下心律失常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若无心律失常发生,则最终体现的是心肌动作电位时程的改变。故在心脏异质性增大时,源于2相位邻近细胞间时间差值的累积为3相位能于较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电压梯度提供了可能,加之本身易于激动的超常期存在,使同处3相位相邻细胞高低电位并存为心律失常产生提供了合理解释,可能是触发活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心脏是最常见的高血压损伤靶器官,首先引起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心功能下降,并可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VH),可致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率增加,病死率升高,是猝死、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预测恶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4.
心脏是最常见的高血压损伤靶器官,首先引起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心功能下降,并可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VH),可致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率增加,病死率升高,是猝死、冠心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重要指标;Tei指数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定量综合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多普勒指标,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本研究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QTd、左室Tei指数及左心功能,探讨其内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系统理论与心室复极的植物神经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与植物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尤其与心肌缺血或梗死之后,植物神经系统对心室复极的调节改变密切相关。因此,众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学者,试图通过对反映心室复极的某些参数变化的分析,来评...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多年的临床病理工作中,的确遇到一些受过度医疗干预的病例。除了完成医疗指标或绩效因素外,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某些病变本质认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全面。若干年前,就遇到一例前臂1.5厘米基底细胞癌在某院行截肢手术的案例,说明只要是癌,某些医务工作者往往就按恶性处理,孰知该癌症恶性度较低,转移极罕见的,对2.0厘米以内的肿瘤,采取局部扩大切除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7.
罗钦顺的理气论所关注的不是理气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而是理气的统一性问题。通过"理只是气之理"这一命题,罗钦顺表达了理气间的"本质-现象"关系:理是本质、是体,气是现象、是用。在罗钦顺的理气关系中,气不是与理无关的纯粹惰性质料甚至恶性质料,气实质上是理的现象。罗钦顺强调的于"气之转折处观(理)"与理气间的"本质-现象"关系一脉相承,他并非是要强调主体意识与客观实存的二分。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PCI中冠状动脉内联合应用罂粟碱及替罗非班与维拉帕米及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无复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替罗非班,观察组给予罂粟碱,对照组给予维拉帕米。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无复流恢复时间、TMPG分级、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左心功能及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观察组无复流恢复时间、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左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AMI行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给予罂粟碱和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术后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且未增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是收缩性心力衰竭进展的关键机制,针对上述机制的生物学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等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利尿剂、洋地黄等常规药物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应用奠定基础;近年来,从阻断心力衰竭发生机制方面研发了很多新药,但尚没有一种能对长期生存率有显著改善.器械治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心室再同步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可降低特定心力衰竭患者病死风险,预防猝死发生,显著改善预后;心室辅助装置及干细胞治疗则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0.
大易翻译学以易理为哲学依据,从新的视角研究翻译。文章论证了大易翻译学的五大观点:(1)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易";(2)翻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太和";(3)翻译的总原则是"求同存异";(4)翻译的策略可归纳为"阴化"和"阳化";(5)翻译应"与时偕行",复译成为必要。这些观点及其论证为大易翻译学的构建做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论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及其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康德的先验主义不够彻底,陷入了心、物二元论,只有现象学 才能使"心"完全摆脱"物"而独立出来。现象学的所谓"现象"并非客观事物的表象, 而是"纯粹意识"。他提出"本质直观",实际上以之代替了感性直观,意在借以摆脱自然 个别性的"遮蔽"来彰显或澄明"绝对直理"。这样一来,感性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否成立?如果成立,审美感性对象又是怎样构成的?它与自然感性现象有何区别?其具体结 构是什么?这些问题关系到美的基本属性的认定,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疾病现象的各种联系的依存形式中,因果的逻辑联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果逻辑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的特性.医学中运用因果逻辑关系是对此问题的具体化和直观化,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一次实证.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在临床疾病复杂的表象前做到对疾病本质的快速准确甄别,对具体的医疗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仪望是王阳明再传弟子,因其有长期研读《周易》的经历,故而尝试以易学诠释良知学。他认为,圣人之学以求仁为要,仁是天地之心,是《易》所谓生生不已的生理,此理具于人心,即所谓性,故求仁即复性。性之虚明灵觉即良知,故求仁、复性就是阳明学的致良知。宋仪望将《周易》复卦的爻辞"不远复"解释为力求本心、直悟本体的"顿"的工夫,同时也赋予其改过迁善、为善去恶以复其本体的"渐"的工夫论义涵,以祛除阳明后学中存在的忽略躬行实践的弊病。  相似文献   

14.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中国宫廷电影以其高额的资金投入、恢宏的场面制作、超强的明星阵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大片"制作模式。该类型片呈现出的表象"压抑"、本质"释放"的审美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宫廷人物的束缚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人物情绪的拖沓、人性价值的缺失成为宫廷片的时代症候,而颇受争议的宫廷片如何找寻出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动作-评价"效应是具身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支持性证据。早期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对积极刺激做"拉"反应而对消极刺激做"推"反应,进而在效价评定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动作-评价"效应。而随后一系列研究发现该效应的表现模式并非固定,并且该效应的发生不仅限于"推拉"动作。相应的,研究者也对这些现象做出了多种观点解释。进一步研究需继续深入探索"动作-评价"效应的本质及该效应的局限范围,以统合各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细胞周期过程中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是造成细胞恶性增殖、转化的重要因素。细胞周期G1/S期各调节因子的异常改变与细胞癌变关系尤为密切。P16、CyclinDl和CDK4均为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任何原因导致这些蛋白异常表达时,将引起细胞周期调节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恶性演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同上述三者关系密切。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16、CyclinDl和CDK4三者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指标的关系,为揭示三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20,(1):97-104
胡塞尔的后期判断理论主要是指他于20世纪20年代在弗莱堡大学开设的一系列逻辑学讲座所包含的判断理论。在此之前,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其判断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判断与表象的关系。他不同意布伦塔诺把判断看成包含表象行为的意识行为,认为表象只是判断行为的一个抽象成分。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谓词)判断与"(前谓词)经验"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前谓词经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包含着难以察觉的、容易被忽略的"自我活动",因此不能根据接受性与自发性来区分经验与判断,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在这一点上,它与判断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向前谓词经验的发生学回溯并不意味着把关于个别对象的感性直观作为最后的根基。一切经验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判断都预设了一个由被动的世界存在信念建立起来的地基。这个"世界存在信念"不但不是我的判断行为的结果,反而是一切判断活动及作为其基础的"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预防是全球范围急待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标志性指标(既A期心衰).发现有心衰的高危因素的个体是心衰预防的关键步骤.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衰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与心衰的危险性高度相关.但无论是有这些心衰危险因素的患者(A期)或已经有心脏结构异常但还无临床症状的患者(B期),还是已经发展为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C期及D期),都可能被忽视而不能快速诊断及适当治疗.因此,提高公众关注心衰意识将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提高患者对心衰指南的依从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易导致心衰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在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现象学转向后期的发生现象学的过程中,他的"动机引发"概念和"视域意向性"概念扮演了重要角色,二者共同构成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动机引发"概念揭示了经验的视域结构的本质,作为被动机引发起来的可能性意识,"视域意向性"概念的形成不仅为开启发生的构造观念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且"视域意向性"概念表明自身是一个先验主体性之权能性的系统,而这种权能性系统观念则进一步将我们引向发生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