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犹太-基督教认为,智慧由敬畏推动,敬畏是信仰的前提,是信仰的根源。人们应当接受敬畏的指导。丧失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科学主义是失去敬畏的结果。学术界最近对科学主义的讨论,说明人文精神开始崛起。科学主义大概是一种国产货。我们今天应当在世界大家庭的语境中说话或言说。敬畏自然与敬畏生命,二者同中有异。但是,我们所说的敬畏自然,一点也不意味着自然主义。我们反对科学技术的僭越。自然主义恰恰忽视不同于单纯物质的生命。国内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人类道德的关怀应当扩大到人类之外的存在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及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渐升温,但总体上对安乐死作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显不足。安乐死作为一种临终生命处置方式而被争论不止,其缘起于西方文化系统中内在的冲突与价值碰撞,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医学职业文化和政治文化领域。这三种文化各自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安乐死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及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渐升温,但总体上对安乐死作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显不足.安乐死作为一种临终生命处置方式而被争论不止,其缘起于西方文化系统中内在的冲突与价值碰撞,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医学职业文化和政治文化领域.这三种文化各自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安乐死问题.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一词来自西方,原意为“无痛苦的、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现代医学对“安乐死”的实施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也称“积极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在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病人的死亡的过程。“被动安乐死”,也称“消极安乐死”,是指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一切治疗措施,任其自然死亡。在一些西方国家,如:荷兰、瑞士已通过立法成为一种合法选择。在我国,虽然从1988年到现在关于“安乐死”议案一再有人提出,但一直未曾得到回应。当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中国安乐死第一案当事人,同时也是安乐死第一人夏素文的儿子王明成于2003年8月3日去世,一场十几年来一直未曾停止过的话题——“安乐死”再掀波澜!我国穆斯林同样对此话题比较敏感,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现将“伊斯兰在线”阿语网站上(http://www.islamonline.net)刊登的、由著名学者穆罕默德·本·迈赫穆德·海瓦里撰写的一篇《穆斯林教法学家对于“安乐死”的看法》作简要地编译,便于我国穆斯林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理解伊斯兰教的伟大所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 ,牵涉甚多复杂的利益价值和思想观念 ,自法哲学层面而言 ,其中最主要者有 :其一 ,当下现实提出合法化要求的安乐死 ,是一种国家权力 ,还是一种公民权利 ?其二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 ,还是一个世俗权利问题 ?其三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的判定标准为何 :是实定法 ,还是超实定法 ?兹分别探讨如下。1 作为公民权利的安乐死与作为国家权力的安乐死荷兰安乐死法案获通过后 ,有观点认为 ,这一法案与纳粹德国有计划屠杀残疾成人和儿童的政策并无区别 ,它们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无独有偶 ,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安…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远,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督教最早形成于亚洲,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和信仰特点,只是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卓新平 《天风》2017,(8):4-5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督教最早形成于亚洲,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和信仰特点,只是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形态。而在基督教的扩展发展中,基督教一方面在全球传播,不再只是西方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文殊菩萨成为广泛信仰的对象,是伴随着大乘佛法在印度的兴起、传播而形成的。文殊菩萨的生命境界便是般若空慧之体用的充分展现,其突出特征是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一体、神通方便,这一特征构成了文殊信仰的基本内涵。中国的文殊信仰呈现出极大的圆融性、深入性、普遍性,不仅焕发出强烈的宗教感召力,而且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力。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全球化时代,文殊信仰所代表的东方智慧、佛教心文化,对西方文化可提供重要的价值反思,对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模式,尤其能发挥智慧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5年春季号总第1期宗教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位置………………希文(1)宗教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余敦康(6)宗教与文化关系刍议……………………卓新平(10)权力与信仰简单结合的悲剧 ——漫谈宋徽宗“崇道”………………卢国龙(13)世界宗教议会全球伦理宣言……………………(17)从青年基督徒看中国基督教现状 ——以上海为例………………………孙立(20)宗教与人生——四人谈…………………………(25)西方教会眼中的安乐死…………………段琦(32)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杨曾文(36)从戴面纱谈起……………………………王…  相似文献   

13.
奥吉布瓦教是奥吉布瓦人在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信仰奥吉布瓦教的人对人、物、神和世界本源等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16世纪初,西方殖民进入北美大陆,随之带去了相应的宗教、文化和语言。奥吉布瓦教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天主教传教浪潮,这给奥吉布瓦教带来了重创。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土著文艺复兴使得这一宗教重获了生命。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清政府割让给英国,香港的庙神信仰突然被抛入岁月的激流中,披在现实表面的神圣面纱颓然落下,没有诸神祝福的世界蓦然出现.在蹒珊走入现代的过程中,香港民间的庙神信仰,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特别是1928年《华人庙宇条例》的颁布实施,更使庙神信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华人传统信仰不得不开展各种世俗化的尝试,力图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本文力求较清晰地整理出香港地区华人传统信仰和宗教的世俗化线索,分析庙神信仰在居民生活中曾具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开埠后所受到的、来自香港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法律语境下,华人传统信仰和宗教与西方一神宗教所遭遇的不同命运,并对在此特殊历史境遇上建立的、别具特色的香港地区传统宗教管理体制,进行全新的检讨.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法浅识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它强调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又有人称它为“法制宗教”。伊斯兰教的这一特点来源于其基本教义。首先,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古兰经指出,“今世是后世的耕耘场所”,穆斯林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从各方面严格约束自己,经受种种考验,以最终实现全心全意归向安拉。其次,伊斯兰教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反对离群索居和独善其身。正确处理个人事务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便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也是穆斯林虔诚信仰的重要表现。为达到上述目的,伊斯兰教制定了穆斯林在信仰领域和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解读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认为康德并没有反对宗教,该书也不是第二批判的简单继续和补充;而是有它的独立性意义,其就在于康德已站在人性论立场对宗教作了哥白尼式的哲学思考,即思考宗教何以可能的问题。透过此一思考,康德的宗教观得到了相应的展现:一、宗教存在的合理性深植于人性之中;二、宗教应是道德与信仰的综合;三、基督教是具有普遍性与合理性的宗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特雷西神学诠释学的思想渊源、方法、特点以及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的建构意义。在伽达默尔、利科的影响下,特雷西既注重圣经文本的经典特征和基本的解释方法,也强调诠释者自身的前理解,而义理则产生于文本和诠释者围绕特定宗教主题的对话过程中,这与特雷西相互批判的关联这一神学方法紧密有关。在当今多元的世界里,特雷西的神学诠释学突出了经典诠释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公共性,既反对基要主义者把《圣经》看作是一个完整、封闭的意义体系,也反对世俗人文科学单注重以方法来决定文本意义的做法。在人们不断通过对话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神学诠释学体现了其人文价值。特雷西的神学诠释学既维护了信仰真理的超越性,又引导基督教积极入世,使基督教信仰在教会、大学和社会中彰显其公共性,也将政、教、学三界各自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关切贯穿起来,对当下正在进行的基督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西方世界盛行一种新的死法——“安乐死”。安乐死协会在西方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入会的人数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伦理学界的争论,探讨安乐死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已成了时髦的课题。这种新的学术动向在我国伦理学界也同样引起了争论,成了我国伦理学界探讨的新课题之一。 所谓“安乐死”,就是加入安乐  相似文献   

19.
1893年第一次世界宗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宗教对话运动的肇始。不同历史时期,日本传统佛教与新佛教团体参与世界宗教对话的态度、实践方法各具特色,其理论形态也表现出了颇具时代性的思想特点。日本佛教能够以东方佛教代表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宗教对话的舞台,既有其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契机,也有缘自日本佛教自身的组织性、方法性的特质。特别是战后日本佛教学者着力探讨的诸宗教对话之理论根基及其现实发展路径等问题,对于建构具有东方宗教特色的宗教对话理论、拓展当代东西方宗教对话实践具有启发性。传统佛教团体在与西方宗教对话过程中不断阐释传统教义之现代性的做法、当代新佛教团体在对话与实践过程中倾力协作的态度、宗教领导者关切人类命运的姿态,对我国当代诸宗教的发展与和谐共建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宗教卓新平20世纪已快结束,21世纪即将来临。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世界宗教及其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关注并且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在上个世纪之交,尼采等西方思想家曾对人类当时的思想精神、社会存在以及信仰追求有过惊世之语,如"上帝死了"、"传统价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