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禅宗在唐代早已超出宗教范围而对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代诸种文艺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歌。在诗与禅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中,禅学赋予了唐诗经典意象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月亮意象及飞鸟意象。月亮、飞鸟是唐诗中的经典意象。探讨唐诗中的月亮、飞鸟意象,有助于从思想内涵和审美境界两方面把握禅学对诗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背景,以哲学和生态审美理论为起点,提出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医学人文回归的内容及其与医学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术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针对我国存在的医学人文缺失的现状,分析了以"三观"(生命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观)为基础的人文信仰的内容、功能与意义,以及如何从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审美视角出发,运用美的规律去改善、丰富和提升医学人文关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余虹 《中国道教》2008,(1):52-54
内丹诗是描写道教内丹修炼过程和内丹体验的诗歌,作为一种宗教诗歌,它虽然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内容,但决不只是表现宗教内容的符号,同时也具有诗歌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维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著称,诗意中蕴含着丰富的禅味,不愧为中国诗歌优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优美就是美的平衡态,是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而王诗《山居秋暝》更是将这一美的平衡态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读者,它是审美对象与审美客体相互融合的平衡,是自性原型与自由意志的平衡,也是气势与韵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在中国画中,笔墨心象的表现和审美将中国画的成因、图示价值、语言特征形象地展现出来,对中国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中国画中笔墨心象的表现及审美进行全面探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田晓膺 《宗教学研究》2007,861(1):48-53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唐王朝的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张扬姿态跨进了历史的长河。"爱"与"美"作为生命的永恒主题,在唐代女性诗歌中闪耀出非凡的光彩。她们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自主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思辨智慧,也展现出了"灵肉合一"的审美追求与清幽淡远的生命境界。这样的婚恋自觉与审美自觉在封建社会里百年难遇,这些寥若晨星的女性诗歌既为唐代诗坛注入了活力,亦让后世之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诗歌都具有美学特性和丰富的表达意境。欣赏诗歌要求读者在已有的丰富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基础上,从诗的抒情、意象和语言方面进行感受、体验和回味。通过诗的外在意境挖掘诗的内在情蕴,剖析诗之精髓,深入美的世界,与作者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联系情感的最佳纽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歌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指出"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但在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进行辛苦的逐句讲解,学生最后能背颂、  相似文献   

10.
正为进一步在临床伦理学、科研伦理学、公共卫生伦理学、新生物技术伦理学、动物和环境伦理学以及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和文化层面等领域检阅我国生命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学研究成果,以推动我国生命伦理学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近五万首诗中,涉及女性的约占五分之一。题材涉及女性的容貌体态、生存境遇和内心情感等,而男性诗人受其审美欲求的影响,多着墨于女性的外在美。这些以视觉为主要观感的诗歌将女性存在定格并留存下来,为古代女性妆容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唐诗中女性面妆的描述,不但可以形象表现女性的外在美,以及这种外在美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增强诗歌的审美效果,还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审美趣尚。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还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杨慎一生坎坷,其诗歌成就却十分卓著,其丰富而具有启发性的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杨慎诗学思想根植于《诗三百》,倡情主艳,强调诗歌的艺术审美性,同时杨慎还十分注重诗歌风格及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草根"一词,源于美国,近年来在中国使用的频率极高."草根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文化谱系,解构、去中心,渴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在审美体验中追寻娱乐化的自由和快乐,"草根"平凡而又坚强不屈的精神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15.
书味细品     
读书如吃药。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就最早提出这样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  相似文献   

16.
《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作者借林黛玉之口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观。这些观点基本和前代诗歌理论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也有作者个人独到的创作体悟和诗歌审美倾向,可谓是生动的诗歌创作教程。  相似文献   

18.
明代僧人雪浪洪恩以讲教华严经义而名世,同时他也是晚明江南佛门尚诗风习的引领者之一。雪浪创作诗歌的缘由,受到华严宗"五地圣人"之说的启发,因此他看待诗歌的态度也与其宗教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雪浪视诗歌等外学为"方便法门",对诗歌技艺的学习即次第修行世间法的过程。出于对世间法的重视,雪浪的诗歌写作呈现出鲜明的社交性质与较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他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中也蕴含着其对华严学"圆融无碍"之旨的理解。重视"五地圣人"涉俗利生的观念,进而重视对世间法的修行,雪浪洪恩的这一思路为探讨佛教与诗歌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的沟通越来越多,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将西方国家的一些艺术文化融合到了其中。我国装饰艺术传统与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装饰艺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丰富人类视觉文化和发展视觉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是飞速发展着,所以开始在审美方面下大力度,进行审美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正 《孔子研究》2015,(3):62-67
人性的复杂性、《诗经》文本的丰富性以及孔子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均可指证道德层面并非"思无邪"的唯一内涵。俞樾和于省吾的文字学考证为"思无邪"开拓出"无边无涯"的新视野,而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又印证了孔子从情感角度、诗歌文体形式角度论诗的事实。因此,孔子引述"思无邪",其意义指向为:《诗经》意蕴丰富深厚、无边无涯,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艺术的审美快感和文化陶冶,具有大美无言的无限层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