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养生     
苏轼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养生家。他将传统的中华民族养生方法与中药调养和道教修炼相结合 ,形成了自己的养生体系 ,养生内容非常丰富。他的养生理论杂揉儒释道三家思想和中医理论 ,而道教色彩最浓。宋代社会有用道教养生的风气 ,苏轼是俗家用道教养生开风气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
正11月26日,一部全方位介绍道教养生的通俗书籍——《道教养生方法精粹》正式出版发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丁常云、林舟、黄至杰,秘书长王哲一,以及道教界和学者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了在论坛主会场举行的盛大首发式。"本书方便实用,易于推广,医道结合,炼养相须,是道教养生方法的精粹之作、精心之作,它的出版发行,对于普及道教养生方法、弘扬传承优秀传统养生文化、指导现代大众健康养生有所助益,因此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市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辟谷养生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局势、道教信仰、养生实践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类型有服药(饵)辟谷、服气辟谷、服(符)水辟谷、服石辟谷等,各有一套操作规程;拨开道教神学云雾,辟谷养生之精要在于慎重选择食材和适当节制食量。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5.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然而道教养生号称有三千六百法门,应该从哪里人手呢?当然应该先从道理学起."本立而道生",养生之术是标不是本,这个本就是养生的道理、理念.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  相似文献   

6.
8月20日至21日,道教养生学的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熟举行,来自海内外道教养生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高道大德300余人与会,国家宗教局蒋坚永副局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这是中国道教界继2008年在广州首次研讨道教与养生之后的又一次盛会。3年的时间里,我们目睹了太多荒唐的养生闹剧,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养生神话的破灭。  相似文献   

7.
《养真集》是清代道教养生典籍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其阐论道教内炼养生的理法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因而流传广泛,影响久远,是研究清代道教养生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道教养生文化对女性美持关注、肯定和推崇的态度,这可以说是道教养生文化独特的现象之一。基于对女性美的肯定和追求,在道教养生方术中,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养形术,如服食调养、导引按摩、五行之道等等。现代商业社会欲望奔涌,身处其中的女性要承受巨大压力,通过借鉴古代道教养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进行适当的服食调养、导引按摩,并坚持阅读典籍,增加智慧,相信一定会达到缓解压力、平衡内心、转化气质、养颜美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尹志华 《中国宗教》2018,(12):76-77
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相似文献   

10.
《钟吕传道集》属钟吕内丹派早期著作,极受后世推崇,在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被伪托以钟离权和吕洞宾师徒教学问答的形式撰成。反映了完整的养生教育、教学过程,包含有大量丰富的道教内丹养生教育思想。就此书的教育思想,笔者作一粗浅归纳,以祈方家之教。  相似文献   

11.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先天尊神,其神格约定型于两宋时期。太乙救苦天尊的生命符号内涵表现为:在生成论层面象征着元气,在形神论层面象征着元神,在心性论层面象征着中和。该生命符号蕴含与德为一的养生宗旨、济生度死的养生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理解养生理念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教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性命学说,也即道教养生。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3.
道教医学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传统养生文化。其养生方法简便易行,直到现在仍不失其可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灵返朴与生命归真——《道德经》养生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养生术滥觞于《道德经》,其养生思想和方法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古及今注疏《道德经》者对其养生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  相似文献   

15.
"食气"是中国古人由来久远的呼吸操练活动.由此活动衍生出道家著名的"养生"主题,这构成了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养生"主题不但一直影响道家思想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并且,又最终成为道教内修方术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对接".  相似文献   

16.
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蕴涵丰富的道文化.道教音乐的神是虚静柔和的韵,形是五音六律;神通于心,故韵可修心养性;形合于阴阳五行,故五音六律能调养五脏六腑而炼形养命.道教的性命双修,从传统医学而言是形神共养,从现代医学而言是心身并调.本文从道教的性命双修、传统医学的形神观及现代心身医学等多重角度探讨了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庭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谈养生修真之术的道教经书。现传世的《黄庭经》有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但《黄庭中景经》系后人所作,因而《道藏》仅收录内、外二经,《黄庭经》即指该二经的合称。《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围绕长生久视、强身健体之目的,立足于哲学与医学两大基础,以存思内视、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为主干,兼容恬淡虚无、心专意精、守一养神、脏腑调养等原则与方法,形成了融养生、医学、哲学与宗教于一体的名垂道教教育思想史的养生教育方法导论。笔者不揣浅陋,欲作初…  相似文献   

18.
道教贵重生命,并热情洋溢地关注养生之道。近则务求健康长寿,远则追求长生不死。究其核心义理与持行方术,主要乃源自先秦方仙道与神仙家之术说。具有道教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首见于魏晋郑隐所遗存的养生类书一百五卷(见《抱  相似文献   

19.
存思术是道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法术.本文仔细归纳分析了道教存思术的各种类型,并总结了存思术的养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