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民族征服 ,黄帝 -夏 -周一系为大宗 ,炎帝 -齐许申吕 -楚一系湮没无闻 ,至迟在战国就已形成了黄帝独尊的局面 ,至迟在西周已形成了夷夏对立观。由民族的胜败分出了文化的尊卑 ,夏尊夷卑 ,这是中国文化自恋倾向产生的原因 ,并由此滋长出“华夏文化中心主义”(后来是汉文化中心主义 ) ,从西周延续到近代。根据这种偏见 ,华夏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下之中 ;只能是中国文化同化周边四夷 (戎狄蛮夷 )文化而不是相反 ;四夷只有学习接受中国文化 ,才可能升格进入“夏”的先进行列。华夏文化圈的国家即使有华夏血统 ,如果染上夷文化的习俗 ,等待它的将是被降格到“夷”的后进行列。文化自恋是学习接受外来先进文明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2.
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沈雄飞本文拟着重就现实实践的角度,来探讨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一)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内在基因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凝聚力产生发展的内在基因,它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交往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形态上:(一)民族群体形成的功能。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在交往中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长时期由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现在已不存在纯粹的华夏族后裔了。再如回族,原来是公元七世纪和十三世纪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我国后,他们长期与汉、蒙、维吾尔等族杂居相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交往正是这样发挥着其群体形成功能,使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于作为群体意识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凝聚力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的产物则更是毫无疑义的。交往活动,可以说就是民族群体形成、发展和整个社会结构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粘合剂。(二)民族群体的沟通协调功能。由于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作为交往的主体(或是客体)生活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  相似文献   

3.
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同异──析宋齐之际佛道两教的夷夏之辩许抗生“夷夏之辩”出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夷夏之论,有所谓“用夷变夏”或“用夏变夷”之说。所谓夏即指华夏族,夷指四夷族(四方夷族),也就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四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所谓...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世界历史上有几大文明古国,但历史文化从远古时代一直连续不断地发展到当代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种连续性在象征符号上有两个令人瞩目的突出表现:一是现代汉字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记事符号形态上一脉相承,一是现代“龙”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龙”的形象也一脉相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显然这就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关,可以说,5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出的果实。当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和它的凝聚范围也有一个历史过程,正如中华民族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一样,从先秦时代的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逐渐互相交往、凝聚,到今天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除聚居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2亿同胞外,还有5千万炎黄子孙在世界各地生息繁衍、开拓奋进。5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凝聚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凝聚范围扩大过程中虽然也发生过不幸的暴力冲突,但凝聚本身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潮流,都主要是在各族人民长期  相似文献   

6.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基于共同地域、并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传统所铸成的凝聚力,在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凝聚点,呈现出从初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拙文在《初探》的基础上,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近代以来所遇到的挑战、考验与发展;尤其在当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系诸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孔庆榕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9日至12日,在广东中山市召开。与会者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提交会议论文100多篇,现将会议和论文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界定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族凝聚力是与民族的产生同时产生的,没有凝聚力不可能形成民族,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要灭亡。并认为,民族的凝聚力是指能使该民族成为有机整体的内在力量。然而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抑或物质的,看法却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发展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并认为应当把民族凝聚力本身与凝聚力产生、增强所依赖的条件、因素区分开来,民族凝聚力本身是一种感情力量,是民族的价值观念。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有物质凝聚力与精神凝聚力之分。精神凝聚力又可称为“民族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汉字·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曹念明,陆昭天语言文字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其特殊的、比其他文字更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汉字有形、音、义多种要素,而非单纯的起表音的作用,这样,它就能克服各种方言的语音差异,超越时空局限,成为全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这从外延方面说明了汉字的巨大凝聚力。2、由汉字特有的文化内涵影响形成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构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深层文化基因。第一,汉字是从本族先民的原始图画、图画文字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始终保持着象形、表意的因素。西方拼音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能指(文字)与所指(指称对象)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必然性的联系,而是纯粹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关系。因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主客体分离的、抽象的;他们习惯于超越主体、甚至超越客观现实,对“彼岸世界”(天堂)永恒幸福的追求远比对现实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而汉字始终没有完全脱离指称对象的形态特性,能指(文字)与所指(指称对象)之间保持着自然的,有意义的联系,主体与客体未曾截然分离,因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主客体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不脱离具体事物,而体现为一种强烈的“务实”精  相似文献   

9.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夏商周三代国家时期,神道与人道关系从民族文化层面上升为国家体制层面,夏、周两朝重人道而轻神道,商朝则重神道而轻人道,但最终神道向人道转化。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大变革,神道衰微,人道昌盛,中华民族文化从宗教体系转换为人文体系,形成哲学世界观以及社会文化体系,无神论成为社会主流思潮,从此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具有理性思维的世俗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辽宁省西部的建平县内至今仍留存着燕、汉两个时期的长城遗迹,研究这两段古长城的地理、现状和历史,对探究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民族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北方长城遗址和长城学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元融合的统一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而又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彼此互学互补,相兼融合,相互促进,既丰富、发展了各民族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传统文化,又增进了中华全民族的文化认同,逐步汇聚融合成以传统儒学为主干,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使中国人形成了十分稳定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并由此产生了一种举世罕匹的坚韧凝聚力,为护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发挥出巨大的历史作用,产生着超时代的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对我国少数民族走向儒学认同的问题作点历史考察分析,以求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启示。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肃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研究,发现各民族中学生对智力主要特征的理解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在一些特征上表现出文化差别;汉族初二学生与藏、东乡族初二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社会适应力”等项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各民族高二组学生对智力主要特征的理解趋于一致;汉族被试在“想象力”,藏族、东乡族在“自信”这一特征上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夷夏之辨是华夏文化中心论和汉民族政权正统论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从三教关系看,广义上的“夷夏之辨”从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但狭义上“夷夏之争”则相对晚一些,到南北朝才正式开始。夷夏问题是跨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溶入中国文化双方矛盾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历史定位曾经产生过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其历史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为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汉至唐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爱国"的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宋至清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感和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和发展期。晚清近代为第四阶段,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题,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升华的新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6.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郑群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凝聚力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影响凝聚力强弱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民族文化的盛衰、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之一,这已经成为规律性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看了“关于回汉通婚問題及其他”一文(“中国穆斯林”1958年第2期)后,我很同意,并愿就回族使用汉語、汉字这一問題做一些补充。回回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汉語汉字的民族之一,由于回族是由複杂的种族融合发展而成和在居住上大分散小集中等原因,回族从很早起就使用汉語和汉字。这对回族的进步和发展超了很大的作用。汉族是我国各民族中最先进的民族,它有若几千年光輝的历史和文化。汉族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有着很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发展过程,都留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汉文古籍保存了大量的汉族历史文化,也保存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但就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而言,汉文古籍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心理学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枝铁币、一片汉瓦,对考古学家来说,其中蕴含着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汉字也是文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共同创造的、不断发展的“文化文物”。以往对汉字的解释,一般都引用金文和小篆的象形义。但是,象形文字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