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李守力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是密切相关的两部著作:前者以重建《周易》经学为宗旨,继承传统的经学注疏路径,融汇《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中的易类著作以及近代名儒的易学著作共1500余种,逐卦逐爻、逐字逐句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后者则是学习前者的辅助参考著作,主要内容是论证"观象系辞"体例  相似文献   

2.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3.
论文分"崇尚汉易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批评图书易学"种"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四部分,论述了乾嘉著名易学大师惠栋的易学研究。论文指出:一、惠栋研究《周易》,重视汉易的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提倡复归汉代的象数易学,体现了他对传统易学的继承与超越;二、作为经学大师,惠栋企图借鉴汉代象数易学理论来指导易学研究,既是他诠释易学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象数易学的生命;三、惠栋梳理汉易各家源流、勾勒其象数学特点,祛除宋儒图书易学中的臆说的流弊,成为清代易学研究的一个成功典范,具有转变当时学风与确立十八世纪经学研究方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易》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经学之首,又是三玄之宗,所以呈现出经学与玄学的二重性。以玄学为中介,《周易》的儒家经学与郭象玄学产生交涉;通过郭象玄学,《周易》经学又与佛教产生交融。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佛教用易学来解释自身,以及儒家在解释《周易》时借用佛学名相和科段,还体现为佛教徒以佛学来解释易学。其典型代表,便是《讲周易疏论家义记》。在此书中,佛教学者借助太易与万象的关系问题来讲述佛门的中道学说;又以《周易》的寂感来解释成佛境地时觉者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四、瑰丽多姿的北美《周易》研究再从亚洲遥看北美。北美汉学界《周易》研究名家辈出,而且各有专精,在过去半个世纪,可以说有着前所未有、将来也可能未必再有的好机遇。从哲学角度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夏威夷大学成中英(Chung-ying Cheng)、安乐哲(Roger T.Ames)和宾州州立大学伍安祖(On-cho Ng)。伍安祖是研究《周易折中》作者李光地的专家,又专精中西史学及诠释学,他绾合诠释学、宗教和传统经学的理论考察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周易》,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周易》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这也正是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价值所在。但同时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对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传解经的错误;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及趋时、片面的批评,这也是评价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时不可回避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孔子与《周易》经典化的现代议题为中心,首先针对学界一直以来的争论予以分梳,结合易学界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经典化理论,探讨孔子对《周易》的经典阐释与建构,揭示其对于该书经典地位确立之独特作用与历史性贡献。孔子与《周易》经典化问题,凸显了当代学术论域中经典化研究与传统经典观之胶合,有助于从思想史、中国文化角度回应日益深化之国内外经典化理论研究,同时对当下经学之重建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正唐纪宇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全书共324页,37万字。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该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学研究"是对程颐经学观点与解经方法的总结,下篇"哲学研究"是对《周易程氏传》内蕴哲学思想之阐释。上篇中,作者按研究对象分为三章。第一章"《易传序》疏解",顺序疏解了《周易程氏传》卷首  相似文献   

9.
自王弼义理派易学崛起,汉代那些宏大的周易象数学体系便轰然倒塌。一位仅有二十四岁生命的青年学子,能创造这样一种学术奇迹,乃因其找到了经典诠释的正确方向。王弼所著《周易略例》,可以视为他进入易学殿宇"登堂入室"的简便路径。其中提出了一些《周易》诠释的重要方法,如(一)"得意忘象"论;(二)"卦者,时也"的时运论;(三)"主爻"说等。将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相比较,可以印证李鼎祚"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的判断,两家易学有天壤之别。将王弼《周易注》与宋儒义理派胡瑗、程颐、杨万里等易注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宋代义理派对王弼易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太玄》是拟《易》之作,同时又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和辩证法,因此是会通“易”、“老”的杰作。但就运思理路而言,《太玄》明显地近于《老子》,而与《周易》有所不同。《周易》以二分法把阴阳视为两体,故而两体的“中和”、“中介”不易透显。《太玄》则不同,它以三分法代替了《周易》的二分法,凸显了贯通阴阳而兼体的“和”的作用。扬雄一方面希冀以《太玄》取代汉代经学而又未能予以取代,另方面他想超越烦琐的象数之学向思辨哲学迈进而又未能达到魏晋玄学的高度,从而成为两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1.
王氏父子的易学承接清初顾炎武易学之端绪,以易学文本为旨归,通过理解和解释《周易》经传文本的字词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经典解释学。他倡导因声求义的方法,发现《周易》二十四个通假字,提出了"诸说并列则求其是"、"以己意逆经义"、"证以成训"的易学和经学原则。反对增字解经,排斥脱离文本的象数解经,更反对为解经随意改变文本等,有别于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的易学而独具特色,对于《周易》疑难卦爻辞文字解释具有独特的意义,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以文字学方法解《易》的巅峰,为后世解释易学文本意义提供了典范。然而,王氏父子对于易学乃至经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未能由此开显出义理,是其缺憾。他们反对远离文本的汉代象数,却以汉人卦气说反对其纳甲、爻辰、旁通等说,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2.
"一爻为主"说是王弼解《易》的重要体例。本文围绕"一爻为主"说,通过对《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的比照性研究,重新探讨了王弼这两篇易学文本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检讨了传统经学哲学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著易学著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相似文献   

14.
《元包》沿用《周易》的卦象、卦名,其卦序则是以《京氏易传》八宫卦为基础并结合"老少仲孟"的原则而形成。《元包》中的《传》,主要融合了《周易》的《彖传》与《大象传》。《元包》遵循"观象系辞"的言说方式,其取象所用之字虽生僻,但性质与《周易》无异。尽管漏洞颇多,《元包》仿照《周易》筮法也制定出一套自己的运蓍卜筮方法。《元包》的思想并未超出《周易》的范围,同时也融入了西汉以来许多流行的观念,如京氏《易》的五行八卦说、气思想等。另外,卫元嵩还通过宣扬公羊学的文质之说来表达他期盼政治统一、天下太平的愿望。《元包》在学术水准上虽远逊于《周易》,但它的存在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及了解南北朝学术思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周易》的“象思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十翼》成书以来,两千多年,国人中无数贤能大德,对《周易》的诠释、研究,可谓学海之壮观。近些年来,大陆的《周易》热,虽然有泥砂混入其中,但是,主流却是传统诠释、研究的新发展。《周易》能引起不同时代学者无穷的发问,不能不说是《周易》智慧与魅力的一种显现。在这方面,《周易》确乎像一种多功能的智慧酵母,它一旦与不同文化门类发生关系,就能在相互关联中,在比较的研究中,焕发与启迪人们的新思。由此,我们似乎有必要继承先贤那种皓首穷经的精神,从当代文化重建的角度,继续对《周易》发问或追问。本文所要发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刊曾分四期连载高桂芬同志的“《周易》研究论文索引”,很受读者欢迎。日前,本刊主编又收到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兼职副教授林庆彰先生寄来的由他主编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参加编辑的人员有李光筠、张广庆、陈恒嵩、刘昭明四先生),此目录搜集广博、全面,分类亦比较精细、合理,甚便读者。为此,我刊自本期起,将连载其中的“《周易》研究著述分类目录”(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7.
林丛 《周易研究》2022,(4):42-48
刘逢禄的学术贡献并不仅限于重述、张大公羊学,还在于以公羊学为核心阐释其他经典。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刘逢禄的公羊学思想,而对其易学的公羊学意蕴鲜有关注。刘逢禄深入探讨了《春秋》与《周易》的会通问题。在他看来,文王作《易》之初心在于忧患万世,孔子继承文王遗志并效法之而作《春秋》,两书都有彰显王心、微言改制的目的。以此为基础,刘逢禄援引《公羊》义来解释《周易》,并借《公羊传》之语佐证易理,从而将公羊学思想贯穿在易学诠释当中。刘逢禄虽然贯通了《春秋》与《周易》,但以公羊为宗的经学理念致使其易理阐发有失客观,甚至不免有穿凿比附之嫌。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周易》历史学研究领域,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杂记》是关于《周易》的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周易新论》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时代背景、理论方法上的准备;《周易字谱》、《周易分韵引得》是关于《周易》用字的分韵长编,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文字音韵训诂语义解释方面的资料准备。闻一多的《周易》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史料学基本体系和内容。同时,由于他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和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追求文献史料的真实性,对《周易》符号学、《周易》解释学、《周易》语义学和《周易》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易传》是《易经》最早的注释。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研究它,并获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如果移开每个时代的经学大师们在它周围精心编织的簇簇花环,我们将会发现,《周易》之所以被奉为六经之首,历代受到重视,主要在于它给予了人们一种方法,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作品所揭示的方法通常都比方法所产生的作品更为重要,所以,对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研究可能比揭示它的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具有更重要的认识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些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曾与李泽厚先生一道共同主编过《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其后,他又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周易》美学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与原创性的重要著述。对《周易》美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美学家也有过论述。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就列有专章“《易传》的美学”。他认为,《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提出了“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两个命题,从而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