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2.
该会于2月15日在北京市委党校召开了学习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市委党校、市社科所等单位的伦理学工作者约30人参加。大家认为,胡乔木同志的文章极为重要,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我国近几年来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三十题》是在学习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和异化问题》重要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从史与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抽象人性论”,“人——非人——人”的历史公式,资产阶级的“自由观”、“价值观”,“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权力异化论”,“社会主义异化论”,以及对人道主义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作用,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关系,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等都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和阐发。该书还附有名词注释40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批判和反省。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原则”的讨论,再到国内  相似文献   

5.
自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发表后,我国伦理学界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了这篇重要文章,大家认为,该文对伦理学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给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便是重大课题之一。近几个月来,伦理学界就这一课题发表了一批讨论文章,现将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文章作者一般都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但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待人方面的一项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然而,作者在具体表述上则各有侧重。一种表述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李奇认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哲学系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83年4月5日——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部分大专院校、科研机关、中央有关宣传部门以及报刊、出版部门的近百位理论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会议就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人的问题,什么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怎样评价历史上和现代的各种人道主义理论,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怎样评价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范畴,怎样认识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解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对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意见分歧较大,成为这次会议争论的焦点。现将会议上就这个问题的部分发言摘要发表,供大家研讨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配合哲学界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人民出版社将出版两本关于这方面的书。一本是《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另一本是《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前一本书,由《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编辑。该论集汇集了近几年来国内关于人性、异化、人道主义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书后还附有国内粉碎“四人帮”以来,关于人的问题的论文目录索引。其材料选自国内社会科学期刊和文辑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介程家明继80年代前期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之后,人的本质问题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1985年以来,有关人的本质的学术论文达70余篇。各种研究成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1981年12月25日至26日,辽宁省外国哲学学会在沈阳召开了会员大会。会上有关同志分别介绍了全国首次日本哲学和哲学史学术讨论会、全国中外比较哲学讨论会、纪念康德、黑格尔学术讨论会和第二次全国外国当代哲学学术讨论会的情况。与会同志讨论了当前外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讨论集中在异化与人道主义以及如何对待欧洲哲学史这两个问题上面。  相似文献   

10.
自若干时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中,把人的问题作为个人、个性而加以研究的倾向,愈来愈明显了。我国人民的职业哲学家和广大阶层,对这个问题的日甚一日的兴趣,首先要归因于人和他的社会周围世界之间的这种本质上是崭新的关系。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对个人的政治和道德行为、精神和文化行为提出了要求:必须在哲学上和科学上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关于异化问题的内容和关于克服异化问题的广泛讨论,同这些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另一方面,关于异化的讨论,是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的哲学——它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竭尽全力把帝国主义国家里关于极端异化了的人的问题,转嫁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上  相似文献   

11.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首先明确地提出,人道主义概念有两种不同含义,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对于长期关于人道主义问题上的争论,是一次科学总结,在理论上是新的突破。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含义,它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决不可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相混淆;更不能以此来“补充”或“代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因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观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论,由此引伸出来的一系列的理论原则,都是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对立的、不科学的。但是,作为一项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可以批判地继承下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和技术是一对典型的历史范畴,对于两者的内涵及本质的界定只能基于人类历史起源及其发展本身。一部人类史向我们所展示的是借由技术的升华而不断拓展的人的本质力量的"阶梯",对于人道主义的起始及其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考察,只能沿着与自然史密切关联的人类史的轨迹来展开。人道主义和技术在本质上是具有同一性的,任何基于意识形态惯性思维的认知都难以真正地解决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问题,甚而会在所谓的反人道主义的道路上越来越远离真正的人道主义。本质上表现为人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人道主义与属性上具有人本价值的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突破地域的狭隘性,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人类自由。  相似文献   

13.
因为《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所以,《手稿》发表后,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手稿》的热潮。在我国,《手稿》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性、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异化问题大讨论和美学大讨论中。促使人们大谈《手稿》的内在机缘,首要的是人们深受异化了的“社会主义”之害,人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和权利,于是欲借《手稿》之酒杯,浇胸中积郁之垒块,呼唤人性,伸张人道;其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推进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广  相似文献   

15.
作者企图以对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经济学和哲学手稿》的“新发现”来“恢复”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真正地位和真正光彩”,说明贯串全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乃是“研究个人问题并为个人幸福而战斗”的“人道主义”。他说,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新的“发展”已经使“人道主义者的马克思”的形象愈来愈发出光彩而使作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黯然失色”。作者认为,不知道马克思的青年时期的著作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考茨基到列宁都因为不知道这些著作而“只能学到不完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斯大林时期的“教条主义”则由于一种“传统的固定看法”,在发现了这些著作之后也加以排斥,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僵化了。作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实,特别是悬在人类头上的那把达莫克里斯的“原子剑”,使人的问题、个人幸福问题、人怎样摆脱异化而成为自由的人的问题空前地尖锐化了,因此各阶级、各流派的哲学家都讨论起这个主要问题来。而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是最有启发性的。作者大大吹捧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旧内容的新发现”上的“功绩”,他说只有这些人才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作“正统派解释”的人们却长期不能“领会”这些思想。作者说,不能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两个对立的马克思;既不能认为只有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反过来看。他说马克思的前后著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马克思的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虽然主题不同、用的术语不同,但是根本立场是统一的,那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或“战斗的人道主义”,也就是一种“幸福论”。作者说,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现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人的“异化”问题,他的目的是要克服种种异化。但是因为当时造成人的各种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表现出来的经济异化,所以马克思进而研究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以便找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力量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克服异化,而达到实现人道主义的目的。作者说,马克思后期的著作虽然愈来愈强调阶级斗争问题,然而个人问题仍占主要地位,而且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在工人运动摧毁了旧生活转而建设新生活的时候,关于个人的全部问题必然会“爆发”;“生和死、生活和幸福等微妙的哲学问题必定愈来愈明显地和顽强地开始出现”。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给个人问题“恢复名誉”,也就是给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实际恢复名誉”。本文在翻译时有所删节,但是保留了作者引述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言论,以便让读者看到这些思想家是怎样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看到沙夫本人是怎样向这些思想家“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在我国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问题的争论中,有些同志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提出或赞同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从方法的意义上说,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从目的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7.
全国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于1984年3月12日至19日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广东省社科联、社科院、高教局、华南师大、肇庆地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百余人。大会收到论文和资料70余篇。邢贲思同志代表发起单位致开幕词。他说,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这篇文章的基本精神是: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作指导;应当  相似文献   

18.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人学研究的历程,它经历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80年代初波及全国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带有较为浓重的政治启蒙色彩和思想解放的性质。就人学研究本身来说,它只能算是一个自发的阶段。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学术界开始站在更高的视界上,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问题,等等,人学研究进入自觉阶段。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构思建立中国的人学理论。学术界在一系列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人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被马克思摒弃了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某种程度的复活。似乎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的人本主义都可以在以人为出发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原则中找到“汇合点”。这是一种错觉,时代的错觉,理论的错觉。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但所谓人道主义在当代的“活力”,同它的先驱者相比,既不是代表新制度的朝霞,也不是妩媚景色的落日余晖,而是一种理论上的逆转。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应该区别对待。但在理论原则上,我们应该坚持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精辟分析,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说,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们总是喜欢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年时期的马克思加以割裂,并且以青年马克思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言论来歪曲马克思,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本质的异化现象。但青年马克思在谈人道主义时,总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人的生活状况为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世界和人的学说为基础的。文章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言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当时提出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创举,表现了马克思的崭新的大胆精神。并说,列宁在后来发展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学说,俄国工人阶级首先把这种思想变成了现实。马克思谈过“异化”问题,但这个“异化”概念是他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借用的概念。马克思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在有剥削的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丧失人的特性,人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愿活动,而是强迫劳动。劳动者所创造下的东西成了劳动者的对象化,劳动者的产品剥夺了劳动者的族类生活。文章说,人的异化现象的消除只能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这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时代人类的基本任务。这就意味着必须改变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想:“人人皆兄弟”。文章接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是为创造一个新的人的制度而斗争的无产阶级的具体的人道主义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