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5,(6)
<正>一、缘起"海外华裔青少年佛教夏令营"是笔者的一个构想,根据现有资料,尚未发现国内大陆地区举办过类似活动。该构想来源于笔者曾亲身参加过的两个夏令营:国务院侨办组织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系列夏令营(作为领队和教师)、河北柏林禅寺组织的"生活禅"夏令营(作为营员和义工)。前者主要面向海外华裔中小学生,邀请他们回到自己的祖(籍)国——中国,生活一至两  相似文献   

2.
常正 《法音》2012,(8):73-74
2012年7月20日上午,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第十九届生活禅夏令营隆重举行开营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县柏林禅寺退居方丈、生活禅夏令营总导师净慧长老在开营式上强烈呼吁,要让佛教活动场所走出"门票经济"的怪圈!净慧长老指出:柏林禅寺的夏令营从来都是以一种奉献社会的心态而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对于参加夏令营的人员实行免费的办法,这是我们一贯的宗旨。现在有极个别的寺院在举办夏令营的时候实行收费制,当然我们尊重兄弟寺院的选择。但  相似文献   

3.
4.
5.
越南佛教的国际化与1945年到1975年的印度支那战争、越南战争等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一行禅师一直竭尽全力,尝试结束战争,使越南人民从战争的浩劫中摆脱出来,努力为战争难民提供帮助。定居法国后,他创立梅村禅修中心,成立统一佛教会,在欧美各国建立道场,积极培养弟子,撰写大量著作,为越南佛教的国际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佛教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新生代佛教学者的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普遍具有较好的语言基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本文结合北京大学近期举办的系列佛教学术活动,借以分析当前我国佛教研究的新趋势。佛教研究在中国大陆,主要依附中国哲学或中国历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佛教哲学或佛教史领域,往往围绕某个人物、宗派或某部典籍的思想或历史研究,尤以宗派史、断代佛教史或地方佛教史的研究成果最多。  相似文献   

7.
昌如 《中国宗教》2014,(10):60-61
近年来,中国大陆佛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呈现勃勃生机。同时,佛教为了与社会的相融、相契,开始摆脱传统的寺院教育模式,借鉴社会的教育模式,因此,"佛教学术化"的口号屡见不鲜。然而,关于佛教是否需要学术化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诸多佛教界人士的反思与犹豫。有鉴于此,本文将试图厘清学佛者对于学术的种种误解与曲解,理性地把握学术的作用与本质。一"学"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觉悟的意思,如《说文解字》中云:"斆,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臼声。"由上可以看出,在古代,  相似文献   

8.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06,(8):63-63
金易明在2006年第2期《佛教文化》上发表文章《纯洁心灵,缔结和谐——关于佛教与世界和谐之融洽关系的随想》。佛法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土教义一再将国土之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作者认为,缔造世界的和谐,须以纯洁众生的自心为滥觞。佛教教义对众生自心,全面系统的分析,鞭辟入里的揭示,其目的就在于促使众生转迷为悟,达到自心和谐安宁的境界。而佛法强调众生心理的调适、心灵的调伏,最终落脚处则在于世界的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宗教信仰呈现新的特点。青少年的宗教认同呈发展的态势,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及家庭的影响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认同性原因;青少年成长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内在需求性原因;宗教信仰与道德认同、礼俗认同、人际交往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是青少年选择信仰宗教的道德价值性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域外第一站,也是"一带一路"的重心之一。在东南亚诸国中,印度尼西亚的华族人数最多,居海外各国之首。为考察印尼华裔的族群身份与家国伦理观念变迁情况,以及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规划里,他们独特的家国情怀能否担负起传递中华文化、表述中国形象的政治文化外交使命,本文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问卷调查。发现印尼华裔在"中华化"与"在地化"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当代族群身份定位,双重的文化视野赋予他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他们更能以独立而客观的姿态进入中华文化的传播场域,从而有望成为国际公共外交新生态的有益助力。  相似文献   

12.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佛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这是佛教的特殊性表现或“殊相”。除此之外,佛教还有佛教之为佛教的本质性规定,也就是佛教的普遍性内涵。这是佛教的“共相”。“共相”与“殊相”,是西方哲学中的术语,中国古代哲学中通常用“一”与“多”来表示。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汉语翻译中则通常用“普遍性”与“特殊性”来概括。  相似文献   

14.
赖东民 《法音》2015,(6):53-54
作为一位油画艺术家,我与中国的佛教艺术有着很深的因缘。记得儿时第一次见到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顶上由众多佛像组成的智慧海时所感受到的震憾,以至那阳光下一排排五彩斑斓的琉璃佛像至今时常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而后在多年的学画过程中走遍中国,无论是大漠中的敦煌,还是柳浪闻莺的西湖灵隐寺,从气势宏伟的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到刻画精细极致的新津观音寺、北京法海寺壁画,都是我的最爱,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学诚 《法音》2015,(6):8-9
(2015年5月28日)尊敬的摩诃拉查芒克拉瞻大长老,尊敬的梵智长老,各位长老、各位法友:首先,我代表中国佛教代表团对为期3天的第12届"联合国卫塞节"国际佛教大会在久负盛名的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大会得到泰国政府与泰国僧伽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由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主办,有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佛教代表参加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6.
17.
18.
能超 《中国宗教》2018,(7):41-43
江苏省现有佛教寺院1094座,多为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佛像、经书、法器等大多为历史文物。其中一部分寺院地处山林,建材多为木材,且电线老化,常有香烛等明火源,火险等级高,佛事法会等宗教活动期间人员聚集,安全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展开了对佛教音乐的研究,为保护和传承佛教音乐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佛教音乐传承保护的理念逐渐由坚持“原生态”向适应社会潮流转变。目前,佛教音乐已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佛教寺院也在竭尽所能为保护传承佛教类非遗项目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最终需要依靠行动与实践。实践不仅能够将想法与现实的条件相结合而产生真实的效应,而且对于人的认识会有所改善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实践,应该向何处“讨教”?无须舍近求远,中华传统文化中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中所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儒释道三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三家的生态实践具有共同的特性所在,值得深入研究与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