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道学界有人研究认定,张陵初创“平冈治”在洪雅瓦屋山①。笔者据此论述考察《洪雅县地名录》,认为此说很有理由:(1)瓦屋山下车冈河严王峡处有鹤鸣山。(2)洪雅县异名“车冈”之“车”字,古读音与张陵初创“平冈治”之“平”字音相同,都在《六书音韵表五部》,读车(居)②。两相吻合,初露端倪,是否成立,还须论据完备。笔者认为,从地名上找依据具有实际意义。地名学界认为,地名是历史的脚印。蒲孝荣先生说地名文化,“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政治学……”③。笔者以《洪雅县地名录》为依据实地…  相似文献   

2.
一、四川道教与石刻艺术广汉县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巨大铜铸神像(高约2.8米),确证早在蜀王杜“宇时”(相当于商末周初),蜀地已形成高度的神灵信仰。巴蜀人祭祀“三皇”,“五方龙神”;蜀“开明王朝”有“五色帝庙”。巴蜀巫师使用着示意“符箓”,一种吉祥图画的“巴蜀图语”。蜀王铜印上有祖妣祭酒图像。约在公元一世纪,张陵(34—156)用“黄老之学”改造古代巴蜀的“五斗米道”为天师道,道教正式建成。考古遗迹有:简阳县岩洞石壁上刻有“汉安元年”(142)“会仙友”三个大字。芦山县“建安十年(205)〈樊敏碑〉提到了“米巫”。“熹平二年”(173)的〈米巫祭酒张普碑〉记载了“道正一气”传教情况。张陵在四川建廿四治教区。张鲁在陕西南部建立  相似文献   

3.
张天师诞辰张天师即汉祖天师张道陵,又称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人。汉光武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夜生。张道陵七岁时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年长后,身高“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眼,隆准方颐。博晓五经坟典以及天文地理、河洛图书谶纬之秘,往来吴越,从学者千  相似文献   

4.
彭县葛仙山葛仙殿为成都市已开放的十五个道教宫观之一,也是东汉时张陵创教所设二十四治(教区)的葛永璝治所在地。 葛仙山,又名葛家山、葛璝山、白石山、莲花山、道场山、上清山。位于彭县东北万年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距彭县23公里。属莹华山支脉,主峰海拔1108米,面积达14平方公里。山形特异,众峰耸立,宛如莲花,故有莲花山之称。山中溶洞甚多,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九妖十八洞”之说。溶洞幽深。  相似文献   

5.
万法宗坛昭示着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它背后蕴藏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值得人们去不断挖掘、整合、传承,以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一众所周知,张陵在龙虎山修道,后闻故地巴蜀人民为疹气害,遂以近60的高龄带弟子入蜀医病医心,创立五斗米道。传至张鲁已成二十四治,分设治首(又称祭酒),使民诚信不欺,乐善好生,带  相似文献   

6.
覃光广 《中国道教》1985,(16):62-6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多神教。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道教仅是汉族的宗教,与各少数民族并无多大关系。这种看法与历史事实不甚切合。道教创建、发展、衍化的历史,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东汉未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四川鹤鸣山一带,正是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与活动的地区。除氐族、羌族外,其地住南和西南还有僰人,邛僰、叟、濮、摩沙,昆明等古代少数民族。最初的道教徒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张陵设置的“  相似文献   

7.
辟谷,亦称断谷、绝谷、休粮、却粒,即不食五谷之意。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三彭。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好色欲。《太清中黄真经》说,上尸居脑宫,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中山玉匮经服气消三虫诀·说三尸》说,三尸常居人脾。三尸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那末三尸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人体内也就灭除了邪魔。所以,要益寿长生,便必须辟谷。辟谷之术,其来甚久,《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  相似文献   

8.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9.
道教书法,同道教的符有密切联系,可以说,道教书法渊源于道教符,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书法。一、符,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符,又称“神符”、“符字”、“墨符”、“丹书”等,是一种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号,形似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道教认为,这种符号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会”之,自然结成“天书云”而产生的。相传道教符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象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  相似文献   

10.
地处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境内的巍宝山 ,道教传入时间早 ,历史悠久 ,山中方圆数十里道观林立 ,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传入巍宝山的时期和宗派道教传入巍宝山在汉末。东汉顺帝时(1 2 6——— 1 44 ) ,天师派祖师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 )正式创立了道教 ,接着巴蜀设置了二十四个传道教区 ,称二十四治 ,置祭酒以领道民 ,使整个四川成为道教的基地和大本营。云南紧邻四川 ,而当时鹤鸣山的地理位置又正是西南各少数民族流移迁徙频繁之地 ,现今属于云南、广西的彝族 ,其先祖原分布在秦陇一带 ,秦汉魏晋时期 ,一部分彝族先…  相似文献   

11.
古籍载上古中国有神人,名西王母,其状如人,虎齿豹尾,蓬发戴胜。此实乃西王母古部族崇拜之图腾。西王母古部族为“四荒”之一,居于中国西部,故被中原民族称为西王母之国。此古部族当为古戎狄族先人。随着历史发展,西部民族与东部民族逐渐融为一体,中国道教按天理演变学说演绎,而有天分两半之说,即“两华为天帝之女西王母子孙所居之西土,东华为天帝之子黄帝子孙所居之东土”,概言为“西王母”、“东王公”。此二神阴阳化一,表达天帝之意,化育万物,佑民生息,是中华民族崇拜祭祀之缘由。  相似文献   

12.
道教词典     
《中国道教》1989,(4):58-59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  相似文献   

13.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录道教神学地理集《洞天福地狱渎名山记》,其中有一部分为《灵化二十四》。灵化二十四。或称二十四化,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讬言“太上(以)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应天二十四炁,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各治“置以土坛,戴以草屋”为祭祀之所。“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以后为张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15.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16.
道教辞典     
内景 指“至人”的内在境界。《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杨倞注:“景,光色也。……清而明者,内景,谓至人之内明也。”指阴幽含气之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天道日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内景。”又称“内象”。道教名词。指身内景象,包括血肉、筋骨、脏腑之象及诸“身神”等。《黄庭内景经》为道教内景论文专著,务成子《解题》云:“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内象论,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又  相似文献   

17.
任继愈 《中国宗教》2018,(11):62-62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篆、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道教形成于东汉。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主要有:(1)五斗米道。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教人读《老子》,凡入道者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其后子孙世代相传,是为“天师道”。(2)太平道。汉灵帝(168-188在位)时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用符水治病,信徒数十万。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云南道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中国道教》1994,(2):24-28
道教传入云南,早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立之时。张陵创教时所立“二十四治”中,有“蒙秦治”、“稠粳治”分别辖有越嶲郡、犍为郡地盘,而汉时越嶲郡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昌等地区,键为郡则大体包括今川南及滇东北地区。五斗米道创立后不久,由于受到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挟制而陷入了暂时的沉寂。据《三国志·和洽传》言,曹操征服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政权后,“竟徙民弃汉中”;大批的五斗米道徒被迫迁出他们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真武大帝诞辰真武,又称玄武、或玄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一○一二年)为避“天尊圣祖”赵玄朗(赵宋王朝的祖宗神)之讳,改称真武。其诞辰为三月初三日午时。道书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下降托生于净乐国善胜皇后。因念道专一,舍俗入道,居武当山(是山一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岳)。修烁期间感悟老妪“铁棒磨成针”之语的点化,道心益坚。四十九岁得上道功成飞升,为镇北方之神,号真武。赵宋以降,各代朝庭对真武十分尊崇,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祜圣帝君,”元丰间(1078—1085)  相似文献   

20.
在 关 注 称 为 “戏 剧 活 化 石 ” 的 傩 戏 的 过 程 中 , 笔 者 搜 集 到 数 量 不 菲 的 陈 设 于 傩 堂 中 的 神 像 挂 图 ,其 中 包 括 儒 、 释 、 道 三 教 以 及 师 娘 教 、 民 间 坛 神 等 类 别 , 但 犹 以 道 教 “三 清 图 ” 太 清 、元 清 、上 清 为 多 ,可 见 道 教 历 史 传 布 之 久 远 、 影 响 之 深 入 。 仅 就 黔 北 地 域 而 论 ,现 遵 义 市 所 属 十 三 市 县 均 有 傩 戏 分 布 。傩 活 动 的 主 旨 是 “民 间 或 疾 、或 崇 、即 招 巫 祈 塞 驱 逐 之 ” 《遵 义 府 志 》“风 俗 ”篇 。“巫 ”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