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研究对时间距离对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首先启动个体不同的时间自我知觉,然后利用评价性条件反射使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中止,以检验对价值偏好的影响。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当消极情绪词语和自我词语同时启动时,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回落到未激活前的基线水平,并使得远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可能自我差异或近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当前自我差异减弱,从而导致价值偏好不再随时间线索发生系统改变。研究最后讨论了这一发现对自我调节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以往对自我透视和价值偏好的研究,本研究提出自我差异是引发价值偏好出现分离的原因之一。两项研究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相对于害怕的可能自我,大学生在期望可能自我上体验到更大的差异;在可能自我差异激活后,理想主义价值在个体的价值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当前自我差异激活后,实用主义价值占据主导地位;当下目标和当前自我同时启动时,与当下目标未启动时,两组个体对价值偏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国家青年排球队员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希庭  毕重增  夏崇德 《心理科学》2004,27(6):1296-1299
运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3名国家青年排球队运动员的研究表明,国家青年排球队运动员的整体时间管理倾向与大学生没有显着差异;自我价值感显着高于常模群体,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水平;相关分析发现,时间监控观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显着,时间监控观与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度与个体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多重回归分析发现时间监控观对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主义者,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了资产分配情景中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决策时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自我决策条件,合作者在替他人决策时更多的接受不公平提议,而公平提议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个人主义者的提议接受率则不受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影响;(2)合作者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显著高于自我决策,而个人主义者在自我决策和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价值取向能够调节自我-他人决策时,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5.
调节焦点理论提出,自我调节过程中存在着提升焦点和预防焦点这两种不同的目标追求策略。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提出,自我解释和时间距离会交互影响着人们的调节焦点。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解释能够显著地预测调节焦点;独立自我解释更可能激活个体的提升焦点倾向,而依赖自我解释更可能激活个体的预防焦点倾向。此外,近期时间距离启动条件下,独立和依赖自我解释使得个体的调节焦点的差异倾向性更为明显,但是对远期时间距离的知觉则使得依赖自我解释的个体更加偏离预防焦点倾向,趋向于提升性焦点,并与独立自我解释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孙晓玲  李晓文 《心理科学》2012,35(2):264-269
以概念启动和情境启动的方式分别激活了可能自我知觉和当前自我知觉,借以检验对自我提高动机和自我增强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对于当前自我,可能自我启动后,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更低,更乐意接受反馈,也更能注意到测试对自己的帮助;(2)一年级学生在读了明星学生的新闻后对自己的评价更低,对明星的评价更高;四年级学生则相反。这表明,消极反馈和可能自我的同时出现引发了自我提高动机,消极反馈和当前自我共同激活了自我提高动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次探讨高中生选科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当科目难度与兴趣存在冲突时,个体倾向于为自己选择低难度低兴趣科目,而为他人选择高难度高兴趣科目;(2)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程度效应:为近的社会距离他人(朋友)选科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缩小;(3)预期内疚在高中生选科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中起中介作用:相较于为自己选科,为陌生人选择低难度低兴趣科目诱发更高的预期内疚,从而降低其为陌生人选择低难度低兴趣科目的偏好。这些发现拓展了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范畴,对家长、学校和教育咨询公司的选科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真  孙影 《心理科学》2021,(3):682-690
职业决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距离作为个体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否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偏好?研究通过4个实验,采用2(心理距离:远、近)*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和性别对职业决策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在心理距离远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稳定、职业声望高的职业;在心理距离近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2)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近的情境下,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编的I0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7,自引:6,他引:91  
本研究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生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重庆和成都两地三组1387名大、中学生(重庆312名中学生、339名大学生,成都736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问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是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2)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的降低,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3)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积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时间管理的好坏可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13,36(4):956-959
自我-品牌联结指消费者使用品牌构建、强化和表达自我的程度。本文试图通过未来时间距离下自我品牌价值偏好的研究,揭示出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实验1通过操纵时间距离揭示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期时间距离下,大学生功能性价值的自我-品牌联结强于象征性价值,在未来时间距离下,象征性价值则强于功能性价值。实验2通过操纵成败反馈情景启动自我认知探讨了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积极反馈情境下,随着时间距离延伸,大学生象征性价值的自我品牌联结逐渐强于功能性价值;而在消极反馈情景下无论近期还是远期,功能性价值一直强于象征性价值。结论:随着时间距离延伸,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从实用主义过渡到理想主义,其机制是积极自我认知偏向的启动。  相似文献   

12.
王小英  杨海燕  王丽娟  石友梅 《心理科学》2006,29(5):1063-1067,1048
本研究在Friedman实验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教学”变量,探究教学与4~6岁儿童未来时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学”是影响儿童未来时序认知的主要因素;(2)“点估计策略”与“习俗时间单元概念策略”是两种主要时间认知策略;(3)儿童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发展遵循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规律;(4)“教学”是影响其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5)4岁儿童已能区分未来事件的时距信息,且其未来时距认知具有分段性。  相似文献   

13.
凌斌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14,46(8):1176-1191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时间距离对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即在个体和组织决策情境中, 人们倾向于偏好选择和高估与自身观点和决策相一致的信息, 而不是非一致性信息。通过4个情境决策实验,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近期决策会提高信息搜寻和评估中的验证偏差, 而远期决策会降低它们的验证偏差, 知觉到的决策确定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实验1b)。解释水平(实验2)和期许性/可行性表征(实验3)分别在时间距离对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果依次表明在低解释水平(高可行性-低期许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增强, 而在高解释水平(高期许性-低可行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为了维护当前积极自尊,主观上会远离过去失败而亲近过去成功。本研究采用线段评估法,选取311名中国大学生被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尊水平、事件效价与时距对过去事件时距估计的影响,以检验该理论的文化普适性。结果表明:对过去事件的时距估计,自尊水平、事件效价及其交互作用在同一时距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时距的主效应及其与事件效价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在负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时距差异,在正效价水平上无显著时距差异。研究结果不支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5.
汪强  宣宾  刘振会 《心理科学》2012,35(2):282-286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时序知觉中是否存在词义与位置Stroop效应。通过时序知觉判断任务,使用中文汉字“先-后”刺激材料,让被试做出时序判断。对反应时的结果显示空间方位、词义位置的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主效应,空间方位和词义位置匹配关系、空间方位和时间间隔、词义位置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人脑在时序知觉判断过程中存在词义和位置的Stroop效应,该效应可能与时序知觉加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Normal variation in temporal orientation has been examined in community dwelling, healthy older subjects but not in elderly hospital patients. We examined the validity of errors in different aspects of temporal orientation as a guide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orientation in elderly hospital patients in 150 consecutive patients on the day after admission to an acute geriatric unit. Cognitive impairment (delirium or dementia or both) was diagnosed without reference to temporal orientation. Optimum cutoffs for error scores on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emporal orientation (date/year/month/day of the week/time of day) were calculated to maximize the sum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etec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the 150 patients, 45 (30%) had cognitive impairment. The best cutoffs for detec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were an error of more than 3 days in the date; any error in the year, month, or day of the week; and an error of more than 1 h in identifying the time of day. Error in identifying the year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6.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4.0–10.3]) for detect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the lowest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0.1 [0.04–0.3]) for the exclus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Failure to identify the year correctly is the aspect of temporal orientation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cognitive impairment.  相似文献   

17.
袁博  张振  沈英伦  黄亮  李颖  王益文 《心理科学》2014,37(4):962-967
采用Chicken Game博弈任务,考察了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亲社会者与亲自我者)在面对不同社会距离的博弈对手(朋友和陌生人)时表现出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距离交互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2)社会价值取向影响选择策略的反应时,亲社会者选择合作的反应时长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亲自我者选择合作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无论对亲社会者还是亲自我者,反馈类型都显著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的选择率以及随后决策的反应时。上述结果表明,个体的合作或冲突行为,并非单一地受到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可能是受到个人因素(社会价值取向)与其他社会因素(比如,社会距离)的共同调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根据决策后反馈信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8.
探讨时间顺序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实验采用关系再认范式(relation-recognition paradigm)和句子-探测再认范式(sentence-probe-recognition paradigm).实验一探讨探讨在简单句条件下,时间顺序对不同频率事件理解的作用;实验二探讨在复句条件下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2个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对将来取向(顺时序)的事件进行优先加工处理.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时距的事件能否整合成情景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