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戊戌思潮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去年则是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这两次运动在性质上虽有差异,且时间相隔21年,但就思潮而言,两者又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弄清戊戌与五四的内在联系,对于正确认识五四,正确评价戊戌,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历程,都是十分必要的。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两个中心:道德革命与文学革命;为实现这些而发动的反孔斗争和国民性改造,均发端于戊戌。但戊戌只是开始提出问题,而五四则作了深入探索和解决,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主与科学在戊戌时即已被提倡…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3.
管子提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认为这些道德规范对国家的存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的伦理转型在中西方伦理文化的碰撞中发生.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强调民众日常生活要讲求礼义廉耻,试图以这一传统道德探索近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近代礼义廉耻思想与传统礼义廉耻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礼义廉耻思想对于当今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讲求礼义廉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礼义廉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坚守礼义廉耻,继承优秀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的晚期民国时期,传统的家庭伦理,依然是中国乡村社会里千千万万农民家庭最基础的道德生活规范,对广大农民的家庭生活,依然发挥着重大而积极的良性作用.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家庭道德生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的道德转型中,许多学者对建立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旧道德、驳斥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等重要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少奇对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论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将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植根于中国革命实践,从历史发展和人性可变的角度论证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并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与方法,反映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动的“道德革命” ,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学者论及“五四”的道德革命 ,重点大多是它对旧道德的批判清算 ,及其所造成的震动、影响 ,而对它所提倡的新道德则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稍作评介 ,以求对“五四”的道德革命有更全面的认识。概言之 ,“五四”所提倡的新道德 ,其基本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求乐免苦”的人性论、伦理观。现按其逻辑顺序分述如下。一“五四”道德革命是戊戌时期道德革命的继续。在戊戌时期 ,维新派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实现道德转型。他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基本思路:确立人道主义为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原则;以是否宝爱生命、尊重生命价值作为划分文明道德与野蛮道德的标准;确立两利为利的功利观;从普世伦理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相容性问题,发掘传统道德的价值。他的诸多思考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7月月至25日在青岛召开。会议由青岛市社科联、青岛康有为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础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会议收到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月余篇。会议期间,学者们围绕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康有为以及维新派人士在推进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风雨激荡的近代中国,康有为等人举起改革大旗,力倡变法维新,开始了近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康有为作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  相似文献   

9.
赵文媛 《学海》2015,(2):211-216
威廉·科贝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激进思想以传统主义和宪政主义为核心,主张通过温和政治改良变革"腐败的旧制度",引导劳工大众放弃地下密谋支持激进主义,从而推动民众激进运动的发展和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现。科贝特在19世纪英国的激进运动和社会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转型时期社会弊端的批判为近代英国政治社会改革和成功逾越转型期陷阱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何谓道德革命把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文献甚少,就笔者所见,只有张锡勤的《略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道德革命》一文。张文认为,“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它发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道德革命论者有两派,即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他们提倡的新道德是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其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时人视道德为救世法宝。其内涵主要体现在道德思维、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责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等方面。它们彼此影响,共同推动救世思潮走向高潮。其间显现的现实困难促使伦理重构次递展开。此举客观上冲破了固有纲常经典藩篱,导致此一制度化理论体系的解构,开启了近代伦理重构的序幕。他们立足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以展示其现实价值,初步确立起中国近代伦理学雏形,实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的佛化新青年运动是佛教自身近代调适的重要努力之一。它反应了佛教近代调适的宗教人间性、伦理普世化、观念世界化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思想领域的角色转变和其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调适方式。研究佛化新青年运动不仅对传统宗教的当代转型具有现实意义,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国中医师团体的成立是传统中医生们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一过程折射出传统士大夫在现代转型中从意图伦理转向责任伦理的一种尝试。但此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更非完全彻底,就其转型困境而言,它甚至也成为了困扰当代中国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即从医生的视角看,传统士大夫(确切来讲是传统中医师)从意图伦理向责任伦理的转型尚未完成。在当代多元的伦理空间中,以"善的框架"和道德"方向感"为特征的职业认同在今日中国医生那里并未得到良好呈现。  相似文献   

14.
于静  徐梁伯 《学海》2012,(4):213-216
20世纪是中国建构新型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100年,法制的现代化无疑是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清末民初仿效西方模式建构起来的司法审判制度,经过不断的改良,已趋于规范和成熟,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型。然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审判制度虽在形式上已趋于现代化,但并未有效解决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以至具体的审判实践问题重重,诉  相似文献   

15.
综观彭教授的东方美学成就,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传播学视角 彭教授治东方美学的重要独创性贡献,是从中日文化传播层面深入研讨日本近代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影响及其导致的中国美学之近代转型开始的.此项发现研究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此研究成果,彭教授雄辩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美学的近现代化之路.就学术贡献而言,上述研究课题也填补了国内外美学界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可谓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范式、近代范式到现代范式的转型,“哲学范式转型”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和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可以称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应当说,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与历史事件分不开的。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有两个基本的转型路向:首先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向学术资源或知识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确立了它的现代形态。其次是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做了准备,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清理,并以新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整体框架给以全面审视。20世纪初的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自此以后,传统哲学从语言表述到问题视阈,从内容到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刘师培是中国伦理学独立化学科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编著的《伦理教科书》以及撰写的若干文章,初步建构了一个中国伦理学的框架体系,使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伦理文化进化发展到具有独立品性和专门研究问题的伦理学学科发展阶段。刘师培所建构的伦理学框架体系具有融合古今中西伦理思想精义于一体的特点,不仅吸收西方伦理学知识和观念来改造和整合中国原有的伦理思想,而且结合中国近代道德革命和新式学堂教育要求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近现代伦理学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促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向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促成了西方伦理学优秀成果的中国化转化。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治界、思想界、学术界的风云人物。他领导的维新变法,以传统的春秋公羊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学术思想曾经沉寂了一千多年,后由清代中叶的常州学派复兴,辗转传承至康有为。他尝试用西方的政治理论来充实并拔高,以之辅翼他所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因此,康有为的经学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既有中国古代经学的深厚底蕴,又附丽着非常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这体现了经学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裂变和异化。虽然今天仍有不少学者对康有为其人其学提出批评,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在挽救国家危亡方面做过的努力,也不容质疑他在经学转型方面做出的贡献。楼宇烈先生认为“康有为也许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尝试着使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孔孟学说,向近代转化、为近代社会服务的第一位探路人”①,我们认为,这种评价公允而合理,虽然他的经学近代化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尝试使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努力还是有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极力使日本尽快成为与欧美并列的文明强国。日本理论家也推动了日本近代文明的发展,从明治维新开始,以《明六杂志》《文明论概略》为开端,日本近代道德论兴起,关于道德的论争不断进行,形成了国学派(或称为皇学派)、汉学派、西洋派等派别,各学派的"道德论争"体现了"西化"与"传统"的冲突,其结果是在"富国强兵"的终极价值观上达成妥协,形成了明治四十年代的国民道德运动。日本近代的"公德"思想与"国民道德"都服务于日本近代的终极价值目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治时期,"公德"一度成为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推动了明治后期、大正时期全民"公德"水平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20.
深刻地比较孙中山和梁启超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孙中山和梁启超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他们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梁启超主要主张新民说.在道德修养论上:他们都认为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必然提高,所不同的是孙中山主张的是以修身为本的道德修养论,梁启超主张通过存养、省克等途径来提升国民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文化合璧论上:他们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但是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关于中国文化的优长之处,孙中山比梁启超有过更多的论述.此外,梁启超关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认识,要比孙中山全面和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