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2.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城隍在宋代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它作为道教吸纳的民间神祗之一,在道教民间神灵中颇具典型性。因此,城隍神民间信仰的形成,城隍何以衍化为道教的神祗,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和民间宗教的关系,对道教自身来说同样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道教的基础在民间、在民间信仰、在民间宗教,如果这个部分缺失了,道教就会被孤立,路也会越走越窄。在长期学术研究中,牟钟鉴先生对民间信仰、民间宗教多有涉猎,并且在他的很多文章和专著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开辟了近年来对民间宗教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发现的民间经书《灵宝还天王愿科》为中心,探讨近代道教与武陵山地区民间信仰的交融互摄机制。从中可见,道教传入武陵山地区和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在仪式和神祇上互摄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道坛。这种融合源于包容的道教系统、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系统化的需要等,为我们分析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崇尚巫鬼的道教与越南本土原始鬼神信仰极为契合。汉末,初创不久的道教便经由上层及民间等多重路径南传越南。六朝期间,入越的循吏、高道及奉道世家的涉道活动,尤其是著名道士兼道医董奉、葛洪等,入越弘道布教,有力地推动了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初具规模的民间道团组织的出现,堪称此间道教南传越南最为明显而又直接的发展成果。隋唐期间,入越道教不断受到上层社会的推崇而与越南本土信仰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越南化道教,道教南传越南亦因此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8.
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为人们描绘的神仙世界和流传的神仙故事,在中国民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黄大仙是道教史上著名人物,东晋道士,是道教中的得道真人之一,对信仰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起源1、黄大仙的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历史上,浙  相似文献   

9.
欧美学者围绕道教和中国文化相互关系的问题的争论,突出地反映在三次国际道教会议上和以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争论主要集中在道教的定义、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以及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四个方面。 (一)道教的定义问题 日本学者洼德忠教授给道教下的定义是:“道教是以古代民间信仰为基础,神仙论为中心,加上道家、易、阴阳、五行、谶纬、医学、占星等学说和对巫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论道教的唱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正>○当代道教发展态势管见黄永锋在《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道教发展态势良好。然而,道教目前也面临许多问题,甚至困境。当前困扰道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道教与民间信仰的错位。目前,许多人对道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一种倾向是将两者割裂开来,另外一种倾向是将二者混同。  相似文献   

12.
韩国道教研究拾零北辰中国道教于唐代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古代朝鲜的檀君信仰结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朝鲜道教,即攘灾祈福的科仪道教(祭把仪礼)、体内有不死灵药的道教(内丹)和俗信杂术的道教(民间信信仰)。道教对古代朝鲜的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可从流传下...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14.
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祭祀蝗皇时行赛所用的神祇排位册子,《祭文簿》是祭祀文本的集合,二者能较全面地反映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朝《排神簿》及民国《祭文簿》的分析,当地道教、民间信仰的一些特点得以呈现:这一时段的信仰体系是比较稳定的;道教、民间神信仰的广泛性远超佛教;它是以道教为中心的多神灵、多派别、多区域中心的信仰体系;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及民间神成为信仰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广成仪制》是现存最完整的道教科仪丛书,《祭享神吏夫丁集》是其中的一册。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天官庙的田野调查为例,结合文献材料,考察分析广成科仪之"祭享神吏夫丁",揭示其道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色彩。道教会选择一部分符合道教神学理念、贴合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民间信仰,对其进行规范和改造,最终纳入正统道教的体系之中。这一做法有助于完善道教的神学体系,也有利于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道教的教义不仅关系到对道教本身的了解,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 众所周知,“长生不死”是道教的追求目标。然而,为什么说它是道教的基本信仰?这一信仰是否可以确证和证实,抑或不可证实和可以否证?这一信仰是否关乎道教的命运?以下,试简略地分析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继承中华民族远古民俗信仰,形成它天神、地祗多种神团信仰特色,由之演出符箓斋醮等宗教义理。这些科教,对阐扬道教起了一定作用,在民间有一定信仰。这只是道教宗教形式的一面。道教的另一面则是一直贯穿于教内的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道教学术涉及面很广,本文就只“仙道贵生”谈一点浅见。道教认为,人通过方术修炼,可以却病延年,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在继承道家哲学思  相似文献   

19.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颇有影响的城市保护神。本文根据史藉文集、笔记小说、道教经典的有关记载,对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城隍神的职掌、城隍神信仰与民俗,城隍神信仰与道教诸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还对城隍神信仰的变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化艺术     
正道教在东盟各国的传播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3月10日,道教在东盟各国的传播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南省东盟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南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湖南省道教协会协办。议题为道教(含民间信仰)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与现状、道教(含民间信仰)与东盟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