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之交,以其解构主义而享有盛名的德里达不仅继续葆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性,而且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当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  相似文献   

2.
在1993年“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德里达的发言《马克思的幽灵》表明他试图在后现代多元异质关系中发现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共同东西。他游移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之否定性与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否定性之间,既标举前者,又不肯放弃后者;既划定两者的界限,又企图以解构法则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消解式阅读。一、向马克思致敬的“好时候”由于他异常的姿态(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无缘曾受左派的批评,后来向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近,使他终于与马克思主义“相逢”),因此被人奉告:“你真是挑了一个好…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和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和马克思陆扬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有鉴它浓重的反传统性质,被认为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有相似处。有关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其实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迈克尔·瑞安1982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此书可视为这一话题在美国的代表作,引起过相当大的反响。特里·伊格尔顿之念念不忘给解构理论贴意识形态的标签,则被认为是此一话题在英国的代言人。当然远不止这些。因此,辨明影响同样是远超出哲学本身的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异同究竟,当有助于澄清一些误会,也不失为两种理论正本清源的当务之急。解构主义和马克…  相似文献   

4.
哲学体系中的"解构主义"理论,是与上世纪70年代在反对所谓"结构主义"的浪潮中产生的,其创始人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cque Derrida)。"解构主义设计"是哲学中"解构主义"理论的延伸与应用,最早体现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解构主义的有关结构——解构——重构的理论,对当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如今在服装设计领域,"解构主义设计"正在日益凸显着其独特的内涵与时代魅力,它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加自由的设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设计师们可以彻底地解放思想、无拘无束、无法无度、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5.
据法国《观察家》报2004年10月10日报道,当今世界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因患胰腺癌去逝,享年74岁。 德里达是当今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及其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化的批判导致了基督宗教的逐步边缘化,“拒绝出场的上帝有何得失?”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该文通过比较德里达与利科的著作,尤其是他们对正义、礼物的概念以及信仰与伦理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寻求保留上帝出场并能回应后现代挑战的可行方法,从而把握到真正的《圣经》信仰,力图将滑落边缘的基督宗教再拉回来。  相似文献   

7.
论杰姆逊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本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杰姆逊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本点毛崇杰一、杰姆逊的理论性格弗·杰姆逊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由于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与对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被公认为当今具有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权威。在70—90年代间,他写出了一系列著作,如《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诊断学》(1982)、《后期马克思主义:阿多尔诺或辩证法的持久性》(1990)、《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等。这些论著被译成不同文字,为杰姆逊…  相似文献   

8.
李西祥 《哲学动态》2006,(10):39-41
在德里达众多的著作中,《马克思的幽灵》(以下简称《幽灵》)极其重要,它对我们理解西方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文本的翻译也就特别重要。为此,笔者试图就《幽灵》中译本的重要意义及其翻译问题做一点评,以求教于学界同仁。简单回顾一下《幽灵》一书出版前后我国学界对这本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本书的意义。在本书中译本出版之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德里达的研究并不多。本书出版之后,马上引起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注意。2000年陈学明撰写了《为马克思辩护》[1]、《对福山福音书的有力驳斥》[…  相似文献   

9.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孔明安 《哲学动态》2006,(10):36-38
德里达的名著《马克思的幽灵们》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后,便在东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其中译本在国内的面世,更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德里达思想及其解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探讨。迄今为止,国内已刊发的研究论文已为数不少,但主要关注点大都聚集于德里达“幽灵”概念的把握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本文不揣陋见,试图从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对《马克思的幽灵们》所蕴涵的哲学价值做一探讨,期望达至对德里达思想的深度把握。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在德里达的思想中并不占据突出的地位。至少,德里达并没有像哈贝马斯那样喊出“作为意…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与埃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邬烈炎 《学海》2001,(6):103-106
本文论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侧面的意义,描述了建筑师埃森曼接受德里达理论后展开的建筑设计新景观.通过对解构建筑的特质进行介绍,归纳了埃森曼作品表现出的对传统形式的消解方式,分析了其文本游戏--形式语言的若干理念与特征,尤其是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解读,总结了解构主义理论与建筑实践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景观及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艾克哈特的否定神学有很深的渊源。两人都采用了充满悖论、挑衅逻辑的言说方式,都拒绝正面描述上帝的性质。艾克哈特的上帝源与德里达早期的延异有许多相通之处,德里达晚期以"弥赛亚精神"为核心的宗教思想也受到了艾克哈特的启发。德里达和艾克哈特都试图用一种否定的方式接近上帝之名所代表的先于宗教和神学的原初性信仰。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的文字学思想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很深的思想关系,它们都强调区别是语言系统的根本原则.这种相似性使得有些学者提出,德里达所谓区-别的思想不过是索绪尔区别(或差别)原则的改头换面,并批评德里达对索绪尔的解构式解读是将自己的思想从外部强加给索绪尔文本的结果,根本没有文本根据.因此,如何看待德里达对索绪尔结构主义思想的解读,将关系到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思想区别以及德里达解读本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实践呼唤人学──访韩庆祥博士本刊记者韩庆祥,男,1957年生,河南孟县人。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现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原是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封信,反映了分析哲学家对德里达哲学的基本看法,如认为德里达的作品不符合公认的清晰、严谨标准,令人难以理解等等.  相似文献   

16.
解构主义思想的复杂性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构主义也称后结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中坚流派.由于它是在反结构主义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又由于结构主义的产生与当代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解构主义当中也自然包括了许多科学的因素.本文试图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对解构主义思想做一浅显解读.  相似文献   

17.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徐文泽似乎有几份“偏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对此一直保持着足够的兴趣.1995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他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充、丰富、完稿的《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析》.于今,他又完成了在他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数易其稿、增删而成的著作《现代视野的审美形式: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反思》.对于一位非专业研究者,能够如此,确为不易!  相似文献   

18.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期台湾哲学文化思潮概述翁之光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威权体制的瓦解,台湾的哲学文化界增加了更多的反思、批判的色彩。现将近期的哲学文化思潮概述如下;一、近期台湾哲学文化思潮的特点1."拟似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生长按照M·韦伯的观点,所谓的"现代化"就是"理性化"。但在台湾学者看来,台湾之所谓"现代化"只是一种"拟似的现代化"。之所以称之为"拟似",乃是由于世界体系核心支配、威权体制与本土的危机意识所共同凝塑而成的一种奇特的理性化过程,造成了拟似的现代化。相对于这种拟似的现代化,作为其对立面的一端,便有了"拟似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行。在西方"后现代"之风的感染下,配合着台湾原来的威权体制的瓦解与递移的过程,批判理论、解构主义、马克思、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受到一些台湾大学生的青睐。这些思想多少带有舶来品的意味,所以台湾学界把对"后现代主义"的追求称为"拟似的后现代"。但台湾学者认为,这种拟似的"后现代"可能成为生活世界重新发现的最重要触媒。近年来,象《台北评论》、《文星》、《当代》、《中外文学》、《联合文学》、《台湾社会研究辑刊》、《思与言》,乃至一向被视为新保守主义阵营的《鹅湖  相似文献   

20.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普列汉诺夫的一些哲学和社会学著作中,这个问题也占有突出的地位。从他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开始,到他逝世时尚未完成的多卷本巨著《俄国社会思想史》为止,它始终是这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认真地反复探讨的对象。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他的下列著作:《评梅奇尼柯夫的书》、《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唯物主义史论丛》、《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和《俄国社会思想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