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星桥 《法音》2003,(9):20-22
十、僧人与养生养生之道不仅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知识或认识问题,最重要且更困难的是能否实践以及如何实践的问题。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由于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因而对养生的认识和实践也就很不一样。也可以说,不同社会职业的人,其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也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佛教的养生之道既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相当的特殊性,它由一类特殊的社会成员———佛教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徒在实践佛教的教理教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探讨佛教徒———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养生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佛教…  相似文献   

2.
国际动态     
柬埔寨总理洪森呼吁僧人接受高等教育6月8日,柬埔寨总理洪森在四臂湾会议厅主持西哈努克佛教大学佛教哲学系学士毕业文凭颁发仪式。在会上,洪森表示,全国共有4060座佛寺和近6万名僧人,但就读佛教大学的学生却微乎其微,全国仅385名。根据政府的全民教育政策,宗教事务部应竭尽所能,让国内更多的僧人获得佛教方面的高等教育。他表示,毕业的佛教学生将成为参与国家文化、道德、佛教等领域的重建与发展的主力军,向平民宣扬无暴力文化,使他们参与维持社会治安、秩序,提高文化道德、教养,消贫等工作。他还强调,政府透过教育领域的优先改革,巩固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佛教     
《法音》1991,(9)
19世纪新加坡城成为重要的贸易转口岸和商埠,大量移民进入城区定居。一些华人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侨民在此谋生之际,同时带去了传统的佛教信仰,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并举。早期的新加坡大乘僧人主要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的禅宗和净土宗僧侣。1989年中国僧人贤慧、会辉和转道等人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莲山双林禅寺。稍晚,爱尔兰和尚达磨卢迦创立了第一个佛教组织——新加坡佛教传统教会。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经籍中,蕴藏了丰富的食疗养生文献和食疗思想。据统计,有约300部的佛教文献论述到食疗史料,“食”字在《大藏经》中重复出现了85685次,相关内容计约近百万字。从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摘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分作佛经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律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论中的食疗养生文献和佛经食疗养生医案选论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将佛教之饮食与疾病诊疗及养生保健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地展示。同时,对佛教的四食、五药也作了相应地诠释。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佛教与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包容、增上的作用。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浸润。第一个方面是礼敬君主。印度佛教认为僧人不应受世俗伦理的约束,甚至于见了君王都可以不行跪拜之  相似文献   

6.
正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历史悠久。唐宋时大量日本僧人来华学习生活,这些僧人不但将中国佛教带回日本,还使许多中国的文化习俗扎根日本,演变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茶便是其中之一。一、来华日僧与茶在日本的流行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唐朝时流入日本。茶的流入与来华日僧密切相关,这些僧人因仰慕中国佛教而来华,归国时除了佛法还把茶与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是民国佛教四大高僧之一,在汉传近现代佛教界影响巨大。印光自号"常惭愧僧",作为一个严守佛教戒律、严谨处世的出家僧人,作为一个被同时代僧俗四众视为大师的出家僧人,他何以深刻地有感"常惭愧"?何以自号"常惭愧僧"?其中的微言大义何在?本文依据有关佛典,印光和虚云、弘一等的修持与思想,对此予以诠释,就众生要面对生死大问题的共性,发掘其中终极关怀的意蕴,一窥印光思想在中国净土宗历史上特有的继往开来之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近现代佛教中,以印光为代表的传统派僧人和以太虚为代表的革新派僧人尽管对待一些具体问题的理念和实践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中国佛教的主旨把握是相同的;他们都以发菩提心为本,在民族危难之际,心系国家、志在苍生,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他们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主张革新,其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佛教真实之义,重树佛教良好形象。巨赞则是将传统佛教思想与佛教革新理念有机结合的践行者。他认为,坚持佛教的传统思想和推行佛教的革新理念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扬勇 《法音》2003,(11):9-11
一、戒律的重要性第六次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大会的会议主题是“佛教与和平”,副题是“日常生活与佛教的戒律”,我在这个范畴内论述并作基调发言。论述顺序如下:一序论,谈教团内戒律的重要性;二是把不杀生根本戒条解释为社会实践的日常生活;三是本论对于自然环境破坏和保护、战争和恐怖事件等引起的人类反目问题,从僧伽尊重生命、和合、平等的精神作解决途径;四是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实践行动作论述,由韩中日佛教徒巩固友谊,弘扬佛法,为世界和平率先实践不杀生的生活化行动。佛教是以解脱生老病死四苦为究竟目的的宗教,要达到圆满解脱则有多种修…  相似文献   

10.
妙华 《佛教文化》1996,(2):40-40
日本人习惯将“和尚”写成“和上”,松山是日本僧人,因而我称他为松山和上,以示尊敬。他五十开外,四方脸,穿~身黑色的日本和服,憨而不傻,反而给人以大智若愚的印象。起先,他对我有几分冷淡,这是完全源于他从来没有和中国僧人这么近的交往过,加上语言障碍,就更难以沟通。在次晚宴上所有宾客在酒足饭饱的祥和气氛中都即兴唱一首歌。一首歌结束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向我,他们想从一位中国不吃肉、不喝洒、不娶妻生子的中国僧人的歌声中理解中国佛教,理解即和日本僧人不同的中国僧人。我从席地而坐的炕桌旁走到上位的麦克…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寺庙林立,高僧倍出,“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因此并有许多国内外的僧人前来巡礼弘法,特别是吴越之地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至五台山弘传天台教义与华严宗旨,从而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发展。五台山也有好多僧人至吴越参访弘法。这种相互交流为两地的佛教文化丰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从佛教刊物和实际接触中都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股“学习日本佛教,走日本佛教道路”的潜流。这股潜流从两个主面冲击:一是破坏我国汉传佛教要求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的根本规定。日本出家人有相当部份聚妻生子、饮酒食肉、穿着西服、不讲戒律。颇受我国不守戒僧人的欢喜。《警钟》一文 (刊于《台州佛教》 1998年第 6期,总第 124期 )揭露:“现查 W市重点寺庙已有四个中青年出家人还俗,颇有名望的开如印经会负责人——九华山沙门开如又于去年还俗。”据闻,我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僧人白天在寺内,晚上则回自己的私宅过…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12)
正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个宗派都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后,经过中印乃至西域各国和日韩僧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实现了本土化之后逐渐形成的。这些译传印度佛教并努力促成本土化的高僧,在宗派形成之后被尊为祖师,他们当年创立宗派的寺院则被尊为祖庭。于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各有其祖师,各有其祖庭,也就各有其宗派的法脉和祖庭的文化传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6)
昌明法师写的《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佛教优势》一文,谈了他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感想。文章着重说明发挥佛教优势及佛教的社会功能问题,关键在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对提高僧人素质,树立寺庙道风,切实办好僧伽教育、培养合格僧材等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夫 《佛教文化》2009,(5):26-28
公元1世纪,佛教形成了大乘、小乘两大派别。大乘传入我国后,又分为三论宗、净土宗、律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前五宗来自天竺(今印度),后两宗为我国僧人所创。南北朝萧梁天监(502—519)年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我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作为主要宗派在我国流传,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后传法慧可,  相似文献   

16.
那摩.又称兰麻.南元,宾大师,北印迦湿弥罗国僧人。他于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历侍太宗、定宗、宪宗和元世祖忽必烈四帝,连受宠重,曾受封大国师。掌管天下佛教,在内地活动期间,积极投身于济世利民和中原佛教建设事业,谏言止杀,广施法雨,还亲自参加了元初著名的佛道辩论,以及一些佛寺的重修工作,对元初佛教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元朝的统一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就其生平事迹略作考述。一、那摩的国籍、家世及修学那摩是迎湿弥罗国僧人,史料记载一致。《重修其定府大龙兴寺功德记》(以下简称《龙兴寺碑》)载日:“国师南无大…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佛教义学的创新主要有老派高僧的“推陈出新”、居士佛学的“返本开新”与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三种方式。谛闲、印光等老派高僧积极投身于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之中,以复兴隋唐祖师的学修为己任,使这些久成陈迹的宗派在民国时期气象一新。以欧阳渐为代表的居士佛学以经典研究和教理疏理为入手处,大力批驳中土流行的“相似佛教”,寻绎深蕴在佛教经典中的“真实教法”,希望返回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太虚为代表的新派僧人在义学上综合佛教在历史上和世界各地的长处,主张以禅宗为主体,发掘中国佛教各宗的优点,借鉴世界各地佛教的经验,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人生佛教的新阶段。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义学创新各有悠致,而尤以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从"僧人的佛教"角度,以粤东潮汕地区为中心,说明明清以来佛教的寺院功能及其僧人角色、职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以迎合、俯就民众的宗教意识、现实利益、愿望追求等为能事,从而使宋代以前尚维持的佛教寺院、僧团的独立性、超越性宗教品格最终丧失,而与中国民间思想观念、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混融合一,成其为名副其实的"民俗的"佛教。其典型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寺祠不分家,兼祀三教诸神;二是僧人住持祠庙,模糊宗教角色;三是僧人兼做红白佛事等俗务。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19.
澄观评传     
在历史上,五台山著名的僧人,首推唐代的清凉国师澄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华严宗实际创始者法藏的学说,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精致的佛教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教义学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中国佛教以至中国哲学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6,(3)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2006年2月25日《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修正案如下:十四、僧众住寺,常住供养;僧人年衰,常住扶养;僧人疾病,常住医治;僧人圆寂,常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