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家谈科学美——三议所谓科学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在 1997年 12月号的《哲学研究》上发表文章对科学美这个概念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以来 ,尽管有几位专家陆续著文为我释疑解惑 ,但是 ,说老实话 ,我心中的疑云仍未消散。我愿进一步申述我的质疑的理由 ,以求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导。一、是新葩还是怪物科学是不是美 ?自美学创立以来 ,不时有人触及这个问题。其中有美学家 ,也有科学家。康德旗帜鲜明地持否定的观点 ,他说 :“没有美的科学 ,只有美的艺术。”“一个科学 ,若作为科学而被认为是美的话 ,它将是一怪物。” (第 39页 )长期以来康德的这个观点未曾受到过怀疑。大约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  相似文献   

2.
关于美的本质这个抽象神秘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概念是美学中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美的本质应该是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雕塑美来论证美学在城市雕塑中具体表现及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弄清楚两者关系决定了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雕塑与社会的进一步美化。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我理解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和美感的最主要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美这一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贯穿于整部美学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围绕着美的本质的观点形成了四大美学流派,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格局。但是美这个概念主观性非常强,人必须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对客观存在赋予的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尽管有些观点能得到许多共鸣,获得多数人的赞许,但也只能从经验上而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其合理性。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就不会有心思去追求美、创造美。因此,审美更可能来自于人们探寻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需求导致了审美的两种趋向:可掌控的审美和不可掌控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来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 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 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 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 趋向,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艺术美与科学美) 同一的论著出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 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区 别地将两者等同,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理论错误,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倒退。  相似文献   

6.
刘福智 《美与时代》2006,1(1):22-25
艺术和科学各有其个性,又有着共性。“鉴赏美学”课程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艺术和科学,展示人类两大文化领域的共同美。这是一门崭新的美学课程,也是一门崭新的美育和素质教育课程。不过,它既不属于探讨美的原理和规律美学,也不属于诸如技术美学、工程美学、建筑美学之类的实用美学,可将其定位于对艺术美与科学美进行比较和鉴赏的一种推陈出新的美学学科。  相似文献   

7.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8.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9.
一朱光潜先生在今年一日十六日人民日报上發表的“美就是美的观念嗎?”一文里,批評我的“美是观念”之说,認为美是“艺术的一种屬性”,同时力持“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說。朱光潜先生的定义和他的批評是根据他的美学理論而来的,因此,在这里除答复外,有一并进行研討他的美学及其源流的必要。首先,我們簡单地看一看“美是艺术的一种屬性”的定义。朱光潜先生的这个定义,跟一般的理解含义不同。一般的理解就是说艺术有許多屬性,美是其中之一,通常称之为艺术性.但是朱光潜先生的这个定义是美本身的定义,那  相似文献   

10.
石涛提出的“一画”说,是对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艺术内在规律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一画”这个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从艺术角度去理解,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世界的创造规律。它是石涛对于哲学、美学、画论、道家思想、禅宗艺术等的深刻理解与总结。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11.
“美”,究竟属于科学认识范畴,还是属于艺术鉴赏范畴?究竟是一个由事实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还是一个由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Aesthetics(通译“美学”,宜译“审美学”)象实证科学一样去研究物理实体的量、质、能或构成,还是作为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去研究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美的本质方面的争论之所以旷日持久,大都是由于争论各方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任何严肃的美学或审美学研究,似乎都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美的探索的首要课题。可惜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甚少,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在《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1983年第1辑上发表了题为《“美”的词源学研究》的文章,则对“美”这个词作了词源学上的考察,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不同于西方美学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它是前主体性意义的主体间性。,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紧密的联系。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感兴的主体间性特点。在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追溯中可以发现,其意与象的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美:诗性神话     
颜翔林 《学海》2002,(5):154-158
怀疑论美学认为美属于一种诗性的神话 ,它认为审美活动和神话思维具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特征。怀疑论美学认为 ,只有美学神话 (TheMythofAesthetics)和“审美神话 (AestheticMyth)的概念 ,才可能对审美活动做出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循证医学本身是西方现代科学、医学和统计学三者结合起来以后在临床医学领域创建的新兴概念.最开始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流行病学专家,距今大概有30多年.在我国循证医学兴起的比较晚.从本质上讲,它并不是基于对个体疾病诊疗的思考,而是一种科学的、高层面的、自上而下的一种临床科学思维,而是基于临床科学的思考[1-2].  相似文献   

15.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16.
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一般人对那绿色的山川、秀丽的景色、雄伟的建筑等都可以产生美的感觉,而对数学美的抽象、严谨,却无法感受。其实,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都无不高度赞赏并应用了数学科学中的美学方法。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学的思想显得非常必要。一、结合书本概念,感受数学美学知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统一美、对称美、结构美、协调美等随处可见。及时渗透这些美学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如,讲解平方数时,揭示下列规律。1)12=…  相似文献   

17.
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再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鸿文 《哲学动态》2001,(10):41-45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 2 0世纪的 50、 6 0年代及 80年代中前期 ,曾掀起过探索的热潮 ,并因此而形成了数家美学流派。 80年代末期以来 ,随着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这一问题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 ,但仍有一些美学家执著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梳理与说明是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如何看待对美本质的追问1 含义所指及其对美本质问题的误解。从逻辑程序上讲 ,解决美本质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美本质问题的具体含义 ,即美本质问题的“所指” ,也就是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美本质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8.
美学幻想录     
现在流行的"美感就是美"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美学"的名称和学科远远没有获得科学的尊严,它恰如其分的名字应是"物美学".研究者两眼盯住"物",从"物"中发现美,才能避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的谎言.  相似文献   

19.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观赏者去发现它、照亮它、唤醒它,使它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联想起城市广场的美学特征,也具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就此来谈谈理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讲美学》是一本值得我们当下年轻人看的美学丛书,朱光潜先生力图通过谈心的方式谈美,而不是一本教条的美学课本。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朱光潜讲美学》共两个部分,作者在开场话中阐述了自己给友人写信谈美学的原因,第一部分是朱先生对美学的见解,第二部分是谈书美简,通过十三封信解决读者们对美学所提出的问题及疑惑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