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2.
当前应警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抽象概念的虚假批判"思想倾向,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庸俗化、实用化和空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在于其彻底的现实批判精神、关切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价值情怀、洞察社会生活本质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旨归。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时代关怀,在对时代问题给予"当代自我阐明"的基础上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时代效应和历史在场,秉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精神,深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深处,洞察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时代性问题,直面中国道路驾驭"资本精神"的历史实践,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当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不仅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象征,而且是该门学科的特色、优势和自信的体现。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要以"实践"为核心范畴和解释原则,以"改变世界"的世界观为"活的灵魂",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视野和担当,致力于从重大的现实问题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用富有时代内涵和思想力量的哲学理念、哲学命题和哲学思想照亮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现实,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和塑造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提出了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主张。对此,也有一些同志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背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口号。我是不赞成这种反对意见的,这里说一点自己的想法。提出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设想,是以承认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为其理论前提的。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211页)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说过,哲学、科学、艺术等等,是民族精神的展示。这告诉我们,在形式上,各时代、各民族的哲学表现为对已有的思想资料的加工,在内容上,它都是该时代、该民族  相似文献   

5.
【导语】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离不开哲学方法论基础,但这种哲学不是抽象的原理,即一般思想原则的论辩或形而上学方式构建的思辨体系,而是面向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的哲学反思。重新审视马克思思想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两者的内在关联,汲取马克思观照和把握时代问题的方式,依然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关切。这里选取的一组文章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之际,梳理、总结、概括和反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对于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出的总体性(通史性)研究、断代史研究以及分类研究等的基本认知,我们认为,应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作出整体性梳理和研究,揭示其创新逻辑演变史、问题史以及理论创新机制,尤其是要重点突出地破解一些核心问题,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为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7.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既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这一时代课题,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一是要从理论上回答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如何摆脱"挨骂"的问题;二是要从理论上回答何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对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还要防止走入无视问题以及有关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误区,才有可能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孙正聿先生耕治哲学近40年,思维出场的空间徜徉于教科书改革与后教科书的"原理研究和体系创新"范式之中,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融于一炉,突破了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僵化教条话语模式,某些触角伸向历史、现实和对话领域,力图一体多维地阐释哲学之思,其许多思想在30余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居于创新的领先地位。由于学术的突出成就,孙先生成为当代中国秉持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的主要代表。然而,拘泥于单一范式,不可避免也受到范式本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实践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80年代以来传统教科书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哲学论争的焦点和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新的生长点,根本原因在于其超越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理念的根本变革,即实现了哲学的现代生存论转向。然而,如果人们抹杀、忽视了实践的生存论内涵,仍  相似文献   

11.
体现中国特性、关注本土政治实践、实现主体内在觉醒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将边缘化、依附性话语转化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关键。学术疏远政治、价值立场两极化、话语体系弱化和概念使用标签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呈现出诸多"贫困"。鉴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宏观上应秉承时代变革逻辑、空间转换逻辑、范式演进逻辑和方法论转换逻辑;在发展方向上,需要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基点,以扬弃和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为路径,以政治正义为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制度诉求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回归和复兴。儒学理论的哲学建构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陈来先生的工作所寻求的,恰恰是以传统儒学的仁论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的创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儒学形上学体系的建构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形上学体系的继承和超越。《仁学本体论》一书的目的在于"将古往今来之儒家学说发展为一新仁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极大地继承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基于现实问题的基础理论探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多维度哲学反思,以问题为导向的"具体"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从不同层面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展望未来,只有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对"现实问题"的哲学观照,尤其是对资本的驾驭问题、制度创新问题以及全球治理问题等作出新的阐释,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才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当代医学在享受基因时代"圣餐"的同时,也在步入一个危机频发的"问题时代".从原点审视,造成其危机和困境的"本因",是其核心价值系统及其动力体系的根本缺陷所致,其基本的生命观、疾病观陷入到诸多哲学困惑和认识误区,其治疗观的"对抗性思维"更是有违自然伦理的法度,这是当代医学走向更高理论平台的战略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哲学及其研究经过长期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的哲学观念或想象紧密相关。从更深的层次看,这些问题根源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哲学"这一哲学愿景或理想图景还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必须调整我们的哲学观念或想象,构建起当代哲学新的图景,如此才能肩负时代重任,不辱历史使命,让思想无愧于时代。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哲学与阿拉伯哲学之关系、伊斯兰哲学史与伊斯兰思想史的区分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围绕第一个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名异实同说",一是"名实皆异说"。由于"伊斯兰"的含义远远超出"阿拉伯"一词,因此伊斯兰哲学不能等同于以阿拉伯文记载的哲学。区分两者有助于突破"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的旧框架,以含义更为宽泛的"伊斯兰哲学"或"伊斯兰思想"重新审视伊斯兰思想的历程。同时,国内学界一般将与伊斯兰信仰相关的理性思辨划分为三项内容,即伊斯兰自然哲学、伊斯兰教义学以及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狭义的"伊斯兰哲学"概念仅相当于在古希腊哲学影响下产生的伊斯兰自然哲学。故应采纳涵盖面更广的"伊斯兰思想",非易于造成误解与混淆的"伊斯兰哲学"。1949年以来,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形成了一条内在主线,即围绕"伊斯兰哲学"的名称与内涵展开的各种"正名"与"求实"运动。  相似文献   

17.
田海平 《哲学动态》2001,40(11):11-14
1   我们只有着眼于时代性问题和理论形态问题来寻求价值评估的尺度或视界 ,才能正确地把握和评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然而 ,以往的历史经验又一再地表明 ,捕捉和解答时代性问题 ,创建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新的理论形态 ,又有赖于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的科学评估。显而易见 ,我们在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循环。但这不是一般性的逻辑循环 ,也不是将我们引向“迷林”的“怪圈”。相反 ,由该“循环”组成的圆圈运动事实上构成了一条深入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论题的必由之路。一旦我们踏上这条探索之路 ,我们便尤需清醒地意识到 ,时代性问题和理论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中国学界并非一个新问题,但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方式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具体来说,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释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不仅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深化和重构的作用,而且也推进了中国学人对于西方经典思想的理解和回应。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哲学思维的触角还触及到现代性、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新的研究方式展开过程中,逐渐表现为两种相互对峙的趋向:其一,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其二,通过黑格尔来阅读马克思。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文版出版之后,这种对峙更趋鲜明。近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正在清华大学访问的柄谷行人教授和国内一些代表性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的交融和交锋。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哲学独特的学科发展历程使其在结构上承载着其自身无法化解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增加了中国哲学学科展开的难度,也使得其思想创新步履维艰。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之下,要化解这种结构性张力,哲学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立场和旨归,打通哲学各二级学科、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哲学与科学之间的人为阻隔与对立,平衡哲学中的史论、古今、中西、形质等问题,并立足于中国哲学的可能生长点,从而才有望创建出既有中国意象又有世界视野的当代中国"大哲学"。  相似文献   

20.
哲学观在全部哲学问题中具有特殊地位,它通过对哲学的自我理解,以一种集中凝练的方式折射着对时代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哲学对于哲学的自我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神的眼光"转向"人的眼光";第二,从"实证的眼光"转向"批判的眼光";第三,从"独断的眼光"转向"包容的眼光"。哲学观的这三大转向以一种哲学的方式映照和折射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脉动,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哲学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