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云 《现代哲学》2016,(2):69-74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相关著述中对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实体范畴还是从质料和形式以及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他始终把本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也试图从定义上说明本体,但基于本体的个体化和生成原则,他最终放弃给本体(Ousia)下定义的做法,并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最终,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本体(Ousia)不是普遍的本质,而是"这一个"的个体是其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认为,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理论由于陷入了感性图像化的悖论、范畴觉知与概念实证化的困境,最终错误地掩盖了范畴的辩证本性。本文认为,阿多诺尽管借助于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的洞察,在直观被给予性和觉知问题上揭示了描述心理学的内在缺陷,但由于他缺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视角的理解,在错失了质料的综合先天和觉知的多重含义的同时,也错失了描述心理学向先验现象学突破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的《算术哲学(Ⅰ)》出版于1891年。在该书的书评中,弗雷格批评了胡塞尔关于概念的观点以及他通过抽象来说明数的做法。特别地,在批评胡塞尔关于定义的论述时,弗雷格表述了所谓的分析悖论,并且尝试通过涵义和指称的区分来消解这个悖论。弗雷格还批评了胡塞尔观点所导致的三个困难,即如何说明单位的同一与差异、如何说明0和1以及如何说明无穷数。弗雷格的批评对胡塞尔放弃心理主义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胡塞尔晚期对主体经验的超越论反思中,本能(Instinkt)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发生实质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C手稿》和《现象学的边界问题》中的质料概念为线索,展示这种亲近关系。本文指出,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胡塞尔的"质料"概念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质料"概念的多重意涵恰好可以对应于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对不同生命形式的区分。通过对胡塞尔"质料"概念的澄清和语境化,还可以敞开对胡塞尔晚期"生命"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04,(4):97-102,120
与康德认为只有表现在意识行为中的“形式范畴”才具有先天性不同,胡塞尔认为不论是形式范畴还是质料范畴都具有先天性;先天与后天的区别,表示的正是一般对象与个体对象在本体论上的区别。这意味着在胡塞尔那里,“先天’’不再是“行为的名称”.而是“存在的名称”。海德格尔在充分肯定胡塞尔的这个思想的理论价值的同时,又对它做了“实质性的修正”,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区别”。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要证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并未系统地分析形式本体论,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胡塞尔形式本体论没有完备的系统结构。但胡塞尔对范畴的现象学构造可以作为线索来澄清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的范畴结构,本文的目标就是在胡塞尔的被动综合分析中刻画范畴构造的秩序与层次。本文首先探讨了客体化行为解释意义起源问题的有限性,以及"前述谓的"对意向性经验的限制所标明的范畴构造场所,即在被动综合中感受材料获得意义与范畴结构;其次,考察时间意识和原联想中的范畴构造,分析时间意识中个体化构造与原联想中范畴化构造的差异;最后,解释意向性经验中句法范畴与被动综合构造中基底范畴的差异、胡塞尔对基底范畴中这一个与本质的区分,以及个体、具体项与抽象项的区分。本文借助个体化的构造分析了"这一个"与个体的差异,并借助个体化与范畴化的区分刻画了个体化中本质单个体("这一个"与具体项)和本质范畴(抽象项)的差异。本文的最终结论解释了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具有句法范畴、本质范畴与本质单个体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尹兆坤 《哲学动态》2022,(11):73-80
充溢现象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这一现象在根本上是通过解构康德和胡塞尔的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得来的。并且,马里翁在解构康德与胡塞尔的理论时,实际上也确证了其中蕴含的一些内容与结构。正是基于直观与概念的对立,马里翁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上均给出了充溢现象的基本形式。最能确证其被给予性现象学之原则的是启示现象。尽管启示现象已经超出了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这种超出根本上仍处于马里翁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就现象学基本问题所进行的争执之中,理解了该争执就能更好地确认马里翁在现象学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确切说来,胡塞尔哲学是一种从内部摧毁观念论的尝试,是一种借助于意识去击穿先验分析之墙的尝试。与此同时,它还努力把这样的分析尽可能地加以应用。胡塞尔具有打破传统观念论的企图。可是,由于胡塞尔从没有把自己从观念论的假定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他又遭遇到种种困难。胡塞尔在本质直观、被给予性、真理客观性、范畴直观、回到实事本身等关键问题上自相矛盾,存在着理论张力。被胡塞尔视为反对观念论的主要一击的本质学说,最终把自己展示为观念论的顶峰:纯粹本质似乎摒弃了任何主体建构的客观性,但它不过是抽象的主体性,是思维的纯粹功能,是康德意识同一性意义上的"我思"。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理论(Hylomorphism)"是他的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确切含义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前流行的"构成性"解释模型把形式与质料看作构成复合实体的不同成分,并认为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属性与物质对象的关系。然而,这种解释遇到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指出,"构成性"模型是对"质料形式理论"的误解,因为形式与质料不是构成实体的两种成分,而是生成实体的两种本原;形式是首要的和终极的本原,它以目的的方式规定着质料之本质;复合实体作为被生成物具有一个存在的原因结构,即形式展现在被实现了的质料之中,质料亦处于形式这一目的之中。"质料形式理论"便是关于可感实体生成的本原和存在的原因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认为普遍之物、关系、判断等范畴对象可以被直观到,并在《逻辑研究》第六研究中依靠范畴代现理论来解决范畴直观问题,即阐述范畴对象如何在意识中被构造出来。因此,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要获得普遍之物和真理有赖于范畴代现理论。然而,在《逻辑研究》出版20年后,胡塞尔宣称自己不再支持这一理论。本文即试图探讨范畴代现理论失败的原因:首先分析第六研究中的范畴代现理论的心理纽带理论、相合理论和现时进行理论三个分理论的失败原因,并指出这些失败原因带来的启示。我们要建构一种合理的范畴代现理论,就需要借鉴这些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不明确的定位,说明它如何衔接超越论现象学和经验科学,并特别凸显经验的世界这个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现象学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说明"现象学心理学如何是超越论现象学的预备",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如何平行于超越论现象学"这两个问题;第二部分阐述胡塞尔如何藉由经验的世界此概念来为事实科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再回忆"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其的哲学追问构成了胡塞尔对直观行为领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胡塞尔明确给自己提出了这个任务:"对回忆意识的奇迹我们得做一些洞见。"(Husserl,1996a,S.310.下引胡塞尔外文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然而,胡塞尔并没有写专著研究"再回忆",这方面的探究主要集中于  相似文献   

14.
普遍直观和范畴直观建立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之上,本质直观才是纯粹形式范畴的真正体现,向本质直观的突进体现了现象学从描述心理学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借用胡塞尔在内时间研究中得出的新的意向结构,本文将表明,本质直观建立在多维的意向流形之中,相合推叠和本质类型是纵意向性构造横意向性的结果,本质直观中的本质概念只能被理解为横意向...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心理学以及心智哲学)对于"意识"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从海德格尔三卷黑皮本《思考》和两卷《说明》(第94-98卷)已经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试图在其犹太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他自己所理解的犹太思维方式之间寻找和建立某种根本联系。而这也意味着,他试图将胡塞尔的思想贬低为一种仅仅代表了某个低劣的或邪恶的"种族"之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的东西。他最终未能完成他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不是要阐述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或理论,而旨在说明胡塞尔为何认为他的意向性概念对哲学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笔者拟对胡塞尔关于意识经验的模式、哲学在理解经验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对哲学研究范围的表面限制等问题作些评论。其次,笔者将简要地对有关外部世界的问题及胡塞尔思想的来源作些说明。本文不奢望详尽地论及以上问题,甚至不拟详细叙述胡塞尔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我只是想发掘并传达胡塞尔在探索意识的意向性以及他所谓的用以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的技术力量——“意向分析”时所产生哲学的解放的意义。Ⅰ.正如弗勒斯达及其后继者多次指出的:胡塞尔的意识经验理论是两种思想影响的综合产  相似文献   

19.
原初质料概念是理解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两大核心问题——本原与自然——的重要视角,当代学者对此多有争论。本文集中于《物理学》前两卷,以原初质料概念为中心,发掘出《物理学》开端处面临的困境与思想努力。首先,通过对巴门尼德等先哲在本原问题上的检讨,亚里士多德利用范畴学说发现了基底概念,此为原初质料问题之背景。其次,三本原学说的建立意味着形式概念的凸显,而基底被降格为有待形式规定的东西,由此基底概念推进至质料概念。进一步,原初质料概念关涉到《物理学》中"自然的定义"问题,通过对自然的形式—质料分析,纯粹无形式的原初质料取消了自然与技艺的差别,只有将质料推进为潜能概念,才能避免这一危险。最后,在厘清基底—质料—潜能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将揭示出"持存"与原初质料之两重性。而只有在自然目的论的框架中,原初质料才能找到真正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哥德尔从数论的客观主义出发,逐步将实在对象从抽象的数扩展到集合和类上,直到扩展到抽象概念上,最终形成他的柏拉图式概念实在论。哥德尔为他的概念实在论提供了三类辩护策略:第一,不可或缺性论证,承认抽象数学对象对于建立物理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第二,以概念实在论在做出重大数学发现过程中所起的助探作用提供辩护;第三,诉诸抽象数学直觉的不可消除性的辩护。论文将从以下五个侧面给出具体分析:哥德尔概念实在论的基本立场;哥德尔的三种辩护策略如何与他的数学发现紧密相关;诉诸抽象直觉的策略如何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产生共鸣,以及这种共鸣的根源又如何与哥德尔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规划相连。最后指出,哥德尔的辩护策略未能免除概念实在论最终遭遇的认识论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