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乃是千古名著。这是逻辑学的奠基之作 ,学术价值 ,举世公认 ;各种译本 ,不胜枚举。我国以前曾经出版过其中的《范畴篇》和《解释篇》中译本 ,1984年还出过李匡武先生的一个节选的《工具论》中译本。随着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出版 ,我们终于得到了完整的《工具论》中译本 (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以下简称《论》,凡引此书 ,只注页码 )。这对我国学术界来说 ,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最近仔细阅读了这部著作 ,发现其中在翻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并不严重 ,…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一书的主题描述为对"何谓实体"以及"何谓实体的本原"的追问。本文采用概念甄别的进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学界已有讨论,对《形而上学》相关文本展开深入解读。本文认为,调和两者的关键在于厘清"存在论上的依赖",以及更为广义的"解释上的依赖"这两种依赖关系,并得出结论:就现有的文本证据而言,追问"何谓实体的本原"是该书更为恰当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普列汉诺夫对因素论的批判和对一元论历史观的阐述,对理解唯物史观有重要贡献。因素论和唯物史观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同等程度地看待各种因素而后者强调经济因素的首要作用,而在于方法论上的根本分歧。一元论唯物史观是从社会人的活动出发,把社会历史理解为统一的立体结构,从而将人的理性引向社会深处,去具体而切实地研究历史运动内部的客观规律。因素论则是分解的、孤立的,将社会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相加而成的平面组合,这便导致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之间纠缠不清。因素的分析在历史理论中是必要的,但在历史哲学中是不中用的,而一元论唯物史观的深远透视力存在于历史的长时段之中。  相似文献   

4.
郝亿春 《世界哲学》2017,(4):95-101
完满友爱行为究竟是为朋友之故还是为自己之故?这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一直存有争议且影响其伦理学定性的老问题。以"利己"-"利他"主义模式分析这一问题并不合适。由亚氏"灵魂论"之"欲望"-"希求"界定的"自我关切"-"非自我关切"可作为疏解此问题的恰当概念:前者表明非完满友爱之"争",后者揭示出完满友爱之"让"。"让"是为回应"德事"之需,共同之"德事"则构成完满友爱所互同(通)之根基。作为"非自我关切"的共同德事是化解亚氏表面矛盾的基础,以成全德事为己任的完满友爱共同(通)体既有优势,亦有局限。  相似文献   

5.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23,(3):48-56+160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证明获得的,但科学知识的前提是不被证明的、恒真的和在认知上优先的第一原理,他把关于前提的知识称为“努斯”。“人们如何获知努斯”是一个重要而难解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学界对此的回答有三条路线:理智直观、经验归纳与辩证法。本文批判了理智直观和辩证法的解释路线,发展并修正了经验主义的解释,指出经验归纳只是获知第一原理的第一阶段,人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从属性到本质的“科学探索”才能获知努斯。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第二卷中认为获取努斯的过程有四个认知阶段:对感觉的归纳形成经验、提出科学问题、建构证明和确证前提。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人应选取最好的生活(或幸福),至于如何实现最好的生活,亚氏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着重从德性阐释和理想政体的建构两个不同的方面给出解答。这两个不同方面的解答其实包含了同一种"好人"的两种景象。在伦理学中,"好人"是以理想的道德人身份出场的,但在政治学中,"好人"是以理想城邦的统治者(或立法者)身份出场的。尽管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好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推知好人需要满足"知""情""意"和"品质"四个条件,或者以"明智"德性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伦理学中"好人"的景象,为在政治学中"好人"作为理想政体的立法者或政治家的出场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7.
此前学者都将庄子命论归结为安命论。然安命无法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命之全部思想主张,故无法传达庄子命论之真精神。而达命,含有通达天命、洞达生命、遂达性命、达观运命四层深刻义涵,不仅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对命之全部思想主张,又全面传达出庄子命论之真精神。故应将庄子之命论,归为达命论。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看作不可与身体分离的生命的形式。他区分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与思想性灵魂。借助对有理智的生命的灵魂结构的解释和对思想本身的结构的解释,亚里士多德使思想在灵魂中获得了最重要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把善看作驱动人的运动的最后原因。在人的灵魂中,他区分两种指向善的原因——思想与欲求。欲求被看作灵魂的思想性活动部分与动物性活动部分趋向善对象的气质倾向。他区分欲求的三个要素:思想活动部分的希望、动物性活动部分的欲望与感情。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结构在理论上容许在灵魂的动物性活动部分拥有区别于欲望的欲求。这种欲求被解释为对于肉体快乐以外的其他快乐,它的一个重要部分被解释为选择。  相似文献   

9.
理性和欲望的关系是古代西方哲学的焦点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继承与推进了柏拉图的思想,提出希求概念,它标志着理性和欲望(欲求)的统一。本文首先结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对希求概念的演变进行简要梳理;继而考察希求背后的欲求与努斯、真的善与显得善之间的关系,表明希求是对于"真的善"的欲求,揭示了灵魂统一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这种灵魂-伦理学的澄清,触及政治学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培养好人,表明希求概念同样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黄裕生、聂敏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展开批评,他们的逻辑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从根本上看以知识或理性为基础,因此错失了更为根本性的意志或自由意志,其结果是无法落实责任主体或无法克服普遍的责任危机。故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确立人类的伦理规范上未曾有与儒家伦理学以及犹太-基督教相比拟的贡献。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其实践哲学中阐明了远超出理-欲二元结构的丰富且复杂的灵魂结构与行动机制,其中在行为者实践生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相似于康德后来称之为决意与意志的情愿与明智希求。实际上,康德与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大致是同心通理的。因而在这一重要问题上,不能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而应采取对所有大思想家的思想都友好而同情的人类文明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三十日《解放日报》上《一对芭蕾舞演员的爱情》一文,在介绍芭蕾舞演员杜红玲和吴国民的爱情生活时,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们婚后不久,吴国民被派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维兰德芭蕾舞团进修,她俩的爱情经受了一次考验。在比利时进修期间,一位外国朋友曾多次劝吴国民留在比利时。有一次,他带吴国民到比利时最大的夜总会度周末。那儿流金溢彩,富丽堂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上古文献中渗透着"天有意志"的思想,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曾经存在类似希伯来式的上帝信仰,并希望由此能把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但笔者把轴心时期《希伯来圣经》的"耶和华"形象和道家原初经典《老子》中的"天"的概念相对比,并从汉代道教正式形成时的经典《太平经》入手解读"皇天"的概念,发现《老子》中的"天"和《太平经》中的"皇天"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道教时期"天"有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人格化属性,但它依然无法违背自然之道来创世或影响"道本体"。这与《希伯来圣经》中耶和华介入历史创世、创造奇迹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中国古代的"道"与"天"及相关的概念不是希伯来式的信仰对象,其本身是非人格化的,具有无神论特质。  相似文献   

14.
历来,认识自己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现代社会高度发达,人们的心灵却日渐迷失。寻回自我,重拾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人生存的新渴求。本文通过对正念的概念、特点及与经典心理疗法进行对比,发现正念作为一种有意地、非评判地、如实地对情感进行觉知的心理调节方式,虽然理念、手法与传统心理疗法不同,但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却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医学之喻的使用,亚里士多德不仅在医学与伦理学的类比思考中深入揭示了二者在语言、方法、思想上的内在关联,而且还借助哲学伦理学的反思对古代医学的本质、目的和限度,尤其是医学技艺与实践理智的复杂关系做出了较为明晰的厘定和判分。在某种程度上远离实践理智,甚至远离技艺本质的现代医学,性质虽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却在一种以多元、整全、活生生的身体为对象的医学人文主义诉求中内在地呼唤实践理智的回归,以在对医学现象和医学情境的重新解释和理解中归正好自身与修身技艺、好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曾经签发了艺术的死亡判决书,即艺术已经走向终结。这一观点其实是在服务于黑格尔本身的哲学体系,而就现实而言,现代社会的艺术发展的确已经背离了艺术作为真理的表现形式的维度。可是在日常审美的私人化下,艺术也以新的形式在生活和审美中不断前行,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死亡其实更是一种涅重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真理学说为研究对象。真理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展开,在每个领域内部都以特定的存在-逻辑-变化符合关系为基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真理不仅是逻辑学问题,更是形而上学问题。真理问题将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逻辑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善是存在的本体。它是幸福。最完美的幸福是沉思。对于这种活动,人们不能够言说(称赞)。善是好。好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这意味着善依据于主体的自愿、私意,并能够带来欢乐。善是真它陈述了现象的关系。真仅仅关注现象而不是作为存在的真正的善因此,真的善其实并不真。  相似文献   

19.
老叨 《天风》2016,(9):40-41
有人用“星期”,而有人则用“礼拜”,这两个称谓经常被交叉混用。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星期”和“礼拜”同为指代一周七天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为何教会中有人说“星期”是迷信,而“礼拜”才是真意?让我和大家一同来查考一番吧!“星期”与创造有关既然是“星期”,当然就与星辰有关。《创世记》1章记载:“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  相似文献   

20.
韩愈 《天风》2017,(5):13-14
<正>平衡劳碌与安息,享受与神同工的喜乐一、从圣经看工作:与神"合作创造"基督徒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工作神学"是否健康,既影响到教会的社会形象,又影响到信徒的个人生活。工作神学涉及诸多方面,笔者在这里讨论工薪阶层的个体基督徒,从信仰上应当如何看待和选择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