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陈康先生在《智慧: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科学》中的论述,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和神学的关系。陈康先生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章节中提出了一种原因论,它让亚里士多德导向了对于神学的研究。但是,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开篇提出的原因论导向了《形而上学》Z17中的作为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核心的"本质实体论",确切地说是"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此外,亚里士多德在Θ卷通过潜能现实理论,阐明了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中形式作为现实的优先性,从而让亚里士多德转向了研究纯粹现实的实体的神学。  相似文献   

2.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23,(3):48-56+160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证明获得的,但科学知识的前提是不被证明的、恒真的和在认知上优先的第一原理,他把关于前提的知识称为“努斯”。“人们如何获知努斯”是一个重要而难解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学界对此的回答有三条路线:理智直观、经验归纳与辩证法。本文批判了理智直观和辩证法的解释路线,发展并修正了经验主义的解释,指出经验归纳只是获知第一原理的第一阶段,人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从属性到本质的“科学探索”才能获知努斯。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第二卷中认为获取努斯的过程有四个认知阶段:对感觉的归纳形成经验、提出科学问题、建构证明和确证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质知识是关于与事物的同一性相关的内在必然特性或结构的哲学知识。胡塞尔设计想象变更方法来生成本质知识。该机制依据初始事例,生成目标对象类型的想象事例,从中提取该类型可能对象的相似特性,最终认定或洞见其普遍的本质结构。然而,该机制面临探究困境:如果本质知识已经或者需要介入想象变更方法,那么该方法是不必要的,因为该对象本质已被知道;而如果本质知识没有或不能介入想象变更,那么该方法不能运行。对该方法的理性主义解读寄希望于对本质的“潜在知识”来化解悖论,然而最终不能逃避循环。但胡塞尔的想象变更方法,实则无需潜在或显明的本质知识参与,根据想象变更自身的特性,就能顺利运行,并产生实质性的本质知识。该机制虽然可错,但也可靠。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把个别事物看作"第一实体",认为它优先于作为"第二实体"的普遍者。新柏拉图主义者们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优先性",一种是自然上的优先性,一种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范畴篇》中讨论的诸范畴仅仅限于可感领域,"第一实体"的优先性仅仅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非自然上的优先性。新柏拉图主义者试图以此化解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与《形而上学》中实体理论的"矛盾",缓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5.
当前理论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并认为这种“双重作用犹如刀的刃背是不可能完全拆解开来的”,其“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果真如此吗?如果市场经济的所谓“负效应”根源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无法分析,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干预的加强而“负效应”有所减少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道也真的无法克服负效应吗?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不存在“负效应”的,双  相似文献   

6.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 个体主要通过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主流观点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在防御死亡焦虑时的地位是平等的, 符合“流动补偿机制”。本文讨论了流动补偿机制的局限性, 提出三种防御机制之间关系的新观点: 优先级假设, 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地位并非平等, 而是存在优先级: 亲密关系优先于世界观和自尊, 世界观优先于自尊。在梳理了支持证据后, 本文尝试从发展性视角对优先级假设提出可能的解释, 认为这种优先级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发展顺序和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亚里土多德哲学思想的学者可能会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下述三个论断看来是互不相容的:(A)任何共相(universal)都不可能是实体(substance)。(B)形式(form)是共相。(C)形式是最真实的实体。迄今为止,对亚里士多德的这几个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两难”论断似乎有四种解释方案。其中两种观点试图通过否认(A)或否认(B)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精确阐述而使亚里土多德的立场融贯一致,其理由在于,尽管亚里土多德明确地断定(C)(他说“所谓‘形式’我指的是……初始实体”以形而上学》,1032b1-2…  相似文献   

8.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9.
陈嘉明 《哲学分析》2023,(6):88-99+192
解释以理解为目的,这在科学哲学或知识论中都是一种主流看法。但是否所有的理解都须经过解释,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利普顿声称存在着不经解释的理解,卡万维格认为只在因果关系的决定性系统中存在“解释的理解”,而卡利法则认为在逻辑与或然性等关系中也存在这样的解释性理解。这一问题涉及什么是解释、解释的关系以及解释的标准,可将解释的关系看作一种给出理由的关系:如果解释项a对被解释项b的性质、关系、样式等给出了理由上的解释,使人们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明了事物的“之所以然”,那就是给出了一种解释。正是这种理由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把事情说清楚,由此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据,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似乎存在着两种相矛盾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质料的存在独立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偶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运动理论中;另一种认为质料的存在依赖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必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中.亚里士多德是否持有两种相矛盾的质形论呢?或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是否可以调和?J.惠廷提供了一种调和解释,她认为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然而,这种调和解释是不成功的,不仅因为她的几个重要的预设都不成立,更是因为根本不存在需要调和的矛盾.亚里士多德的质形关系只有一种,而矛盾的产生则源于我们对于质料概念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学界通常认为,路德的新教哲学奠基于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存在论"的拒斥之上。不过,至于路德对实体的批判具体是怎样展开的,这一批判又具有怎样的形而上学意义,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澄清。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考察路德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之争"及其哲学后果。我们看到,路德首先用一个作为"盼望"之对象的非本质性目的破除"是其所是"的本质规定性,以便否定事物与世界的实体性,然后提出一种没有本质的实体概念,将个体赖以持存的东西理解为外在的偶性。在一个偶性化的自由世界中,如何安顿没有内在形式的"非实体"之人,便成了路德思想给现代社会造成的巨大困境之一。  相似文献   

12.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中的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学派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解释为"属性主义"(弱的物理主义)或"弱的二元论",但他们要么取消了灵魂对身体的因果效用,继而否认了灵魂的实体地位,要么割裂了灵魂与身体在存在上的统一。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是"质料形式主义"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奠基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可感实体的存在结构和原因结构。灵魂与身体不可分离,它们"在彼此之中",但灵魂是首要的本原,身体是展现本原的物质实体。灵魂作为本原的方式是多重的,它是身体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中提出了“主动理性”的概念。关于“主动理性是什么”以及“主动理性与人的理性是何种关系”的争论从古代的漫步学派延续至当代,从未停歇。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人的理性灵魂的内在部分,以阿芙罗蒂西亚的亚历山大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与人的灵魂和身体相分离的神圣实体,而当代的物理主义者认为主动理性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解释理性活动的理论预设。本文支持一种经过更新的“主动理性是神圣实体”的解释。它表明,《形而上学》十二卷第6—9章补充了《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的内容;主动理性不是形式和知识的全体,也不是理性活动的普遍动力原则,而是在作为宇宙的“原初动力因”和“最终目的因”的意义上“制造”了可思对象和人的理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人格: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道群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2,25(5):628-629
“本质论”作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可以界定和被发现的,它们内在于事物之中,并且可用来解释事物如何反应(行动)。本质论的观点反映在人格研究中,便是认为要从纷繁复杂、稍逊即逝的表面行为背后寻找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的深层人格“实体”或“本质”。这个人格“本质”内在于人的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16.
颜一 《世界哲学》2002,2(2):71-78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名的论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to on)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ousia)是什么”(《形》1028^b2)。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可以贴切地称之为“实体论”。在这里,“实体”看来比“存在”更加重要,甚至不啻于此。  相似文献   

17.
张柯 《哲学研究》2022,(2):97-108
海德格尔于1930年10月8日发表重要演讲《论真理之本质》,在与此演讲密切相关的次日聚会中,人们讨论了一个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移置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中去”。海德格尔为此解读了《庄子》“鱼之乐”(濠上观鱼)文本,不仅对该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而且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国际学界对这一事件有诸多解释,但既有解释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难题,即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何以同时做到既回答了主体间性问题,又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本文通过把《论真理之本质》的旨趣明确为“从存在领会到存在历事之转向”,首次解决该难题并重构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思路,进而揭示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海德格尔基于“历史性切近”立场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堪称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区分,对他而言,欲望是设定目的的,思虑为实现欲望目的而寻求手段或工具。对于这个区分的解释,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持休谟主义的解读,认为理性是为欲望服务的;另一种持理智主义立场,认为理性思虑不会局限在寻求手段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理性思虑可以设定目的。本文在分析这两种解读各自的合理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之后,进而考察一种被以上两种解释所忽略的情况,以此尝试提出一种可以兼容两种立场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哲学的憧憬》解析高清海有关本体思维方式及其批判思想。从《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到《哲学的憧憬》,意味着将主体自我意识遭受的束缚归于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中并予以解除。《哲学的憧憬》将本体思维方式区分为现实实践、教科书以及本体论哲学三种语境及其症候,并着眼于本体论哲学批判,其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本体论哲学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模式,揭示物质本体论及其实体主义本质,进而把握本体思维方式批判何以必然导向马克思哲学所主张的人本学思维方式及其实践观变革。高清海批判的物质实体,并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或本体,他通过重新规定本质与实体,让本体论哲学从属于本体思维方式批判。高清海讲的实体,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规定现实世界并具有本质主义症候的实体,是其本体思维方式的概念支撑,本体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实体的思维方式。但如何突破本体、实体与存在的牵制,进而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定位实践主体以及类主体,依然还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①,基础存在论是对此在(人)的存在的生存论分析,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同样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总体性的界定。两位哲学家都认为人的存在是目的性的,并且本质上还是真理性的,在这些方面海德格尔都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很大的影响。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奠基于其目的论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实践以及实践性知识最终扬弃了自身。与此相对,海德格尔则始终坚持实践以及实践性知识的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基础存在论甚至是一种比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更为彻底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