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法长期以来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质、特征和意义陷入晦暗之中。摆脱这种境况,需要从根本上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展出本体论基础的研讨。本文试图就此阐明以下要点:(1)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滞留于"外部反思"的运用及其主观主义的实质之中,从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义的和反辩证法的。(2)黑格尔哲学立足于绝对者主体的自我活动,这一本体论立场在复活希腊辩证法的同时,决定性地重构了方法概念,并使方法成为实体性内容的自我展开过程。(3)在彻底摧毁"思辨神学"的本体论立场时,马克思把辩证法重新建立在"实在主体"之自我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的、具有实体性内容的社会,从而将其方法论揭示为"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科学"。只有通过本体论基础的阐明,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才突出地显示出来,并由此形成对我们学术总体的积极动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事关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及其主体向度理解的重要理论问题。为反叛第二国际理论家将辩证法庸俗化为缺乏内容奠基的形式方法,青年卢卡奇开辟出"近黑格尔阐释"路径,立足于"总体"范畴确证深入社会历史现实的辩证法。但其与马克思返回黑格尔诉诸于历史辩证法仍有根本区别。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并不缺乏关怀人类生存境遇的主体向度,为此他在《资本论》中洞察到资本的自我活动与"绝对理念"辩证运动的内在相似性,揭示了资本作为"同一的主体-客体"对人之主体性地位与作用的消解。青年卢卡奇则基于劳动本体论指认社会历史的总体由劳动建构,强调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中"同一的主体-客体"通过自我认识能够打破资本主义物化现实,但这一主体解放策略因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备受批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发现,抽象概念在现代社会成为直接的现实存在,这是黑格尔"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得以可能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资本运动,发现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相似性,因而黑格尔辩证法是叙述资本运动的恰当理论形式。在《资本论》的透视下,黑格尔辩证法是资本主义的无意识表达。然而,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存在原则性区别。这种原则性区别的彰显,源于马克思深入到了资本运动的实体性内容,而非以辩证法为先行的抽象形式对资本运动加以知性理解。在资本自我运动的实在主体基础上,《资本论》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最"唯物主义"的部分,它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概念是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建构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解构性因素。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根本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而这种消极方面正是其市民社会辩证法中逻辑链条的断裂点。籍此,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重新勘定了劳动的消极方面在市民社会结构及进程中的真切意义,在扬弃劳动消极方面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市民社会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在黑格尔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地方发现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唯物史观探索多方面地考察和诠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划界的问题。马克思先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界划人类历史发展的标尺: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尺度,二是社会主体生存状态尺度,三是以城乡历史格局为坐标的空间尺度。学术界对前两种界划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诠释,但对于"空间尺度"及其界说人类社会形态的解释机理,却少有论述。马克思将社会经济方式以及整个历史活动都纳入城乡空间结构加以考察,因而以历史活动的城乡空间坐标为尺度,去说明人类社会的样态,既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社会本体论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辩证法问题。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回置于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各历史时期之城乡空间的具体型塑,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反身"生产"及其真实表征,去审察和揭示社会形态演变与城乡空间关系建构的相关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称辩证法为"我的方法"和"我的阐述方法",认为辩证法是主体实践活动的思想积淀。黑格尔作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把辩证法归结为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但是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被认为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性,恢复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认为主体性、批判性、革命性是辩证法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辩证法的科学本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 :“本体论的辩证法”、“认识论的辩证法”、“实践论的辩证法”和“生存论的辩证法”。我们要追问的是 :生存论转向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趋向 ,为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在其中倾向于拒斥甚至否认辩证法 ,而我们却能够对马克思哲学作出生存论的辩证法解释 ?何以言说马克思哲学区别并超越于现代西方哲学 ?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确认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概念 ,辨析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视域中的生活世界的区别 ,澄清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关系 ,追寻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9.
分析性心灵哲学中新生的关于自我的"索引词方案"不太关心有关自我的本体论、形而上学问题,至少不是一开始就切入这些问题。它试图通过对作为索引词的"我"的研究,最终澄清这个领域过去常陷入混乱的原因。尽管许多论者都倡导和坚持"索引词方案",但其内部差别很大,存在着"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笔者认为,"我"的用法很多,每种用法只要诚实地加以运用,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真实所指。哲学应关注的是它的两种指称:一是每个人对之有直觉的、同一不变、且贯穿一生的我;二是从这种自我中抽象出的作为一个最一般哲学范畴的自我。这种自我尽管不能是传统实我论所说的小人式实在,但有其特殊的本体论地位和作为整体性模块而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者或存在之意义的学问。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并未扬弃本体论概念,而只能说,马克思扬弃了以往的本体论,即抽象的唯灵论与抽象的唯物主义的对立。马克思的《资本论》既然研究社会存在,那么从哲学角度解读这部著作,就完全有理由认为它阐述了一个新的本体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社会学说。我们可以划分出四个世界来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称独立于思维之外的自然界为世界;思维中所生的相之总和是世界;在知识中,语言中的概念和命题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为世界;而自由领域,即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存在领域为世界。商品价值、资本都居住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3.
尹健 《哲学动态》2023,(4):14-22
关于辩证法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囿于谓词逻辑而不是现实存在去探求其“是什么”,从而将日常生活世界与抽象理念世界割裂开来。这不可避免地滋生出形式化或诡辩论风险,削弱了辩证法对于生活世界的具体意义的解释力。马克思辩证法始终关注现实存在的本质及其演变,因而也将遭遇外在的“本体论承诺”的难题。然而,能否规避“本体论承诺”的风险,根本上取决于辩证法是否直指存在本身并展示本体论的构建性维度。马克思辩证法立足于现实世界和人类实践,内蕴了本体论的构建性意义,在人类实践的发生学视野中将辩证法的本体论探索转换到追问其“是否真实存在”这一深层问题,促使外在形式化的“本体论承诺”转向内在构建性的本体论意义,有效转化并规避了“本体论承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主义"的批判,明确了鲍德里亚对"生产"的界定,即一种以观念来推导现实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于对这种"生产"观念的批判,本文分析了鲍德里亚误读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劳动、价值以及辩证法等诸多概念的根源:即忽视了生产辩证法对社会现实的切入,从而将马克思归入旧形而上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领域存在许多分歧,需要若干必要的区分来加以疏解。在通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中,辩证法的定义和框架基本上采自恩格斯的论述,而马克思的论述只起补充和例证的作用。实际上,在辩证法思想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有原则的一致性,又各有专长:马克思独有关于主谓词和主客体的辩证思想,而恩格斯则独有自然辩证法。卢卡奇等人把马克思的主客体思想阐发为实践辩证法,在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同时牺牲了认识的客观性。综合地看,马克思的辩证法包括两个不能互相还原的方面,即理论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前者在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优先,后者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优先。马克思的理论辩证法主要是通过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而获得成功的,其基本预设的有效性还有赖于更多应用性成果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明确断言:“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黑格尔把思维过程变成独立的主体,并使之成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相反,马克思却把观念的东西理解为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因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马克思对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辩证法的研究呈现复兴的气象。促使马克思的研究者回到辩证法上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新的时代状况下,马克思辩证法的真理意义何在?实践辩证法如何可能?毋庸讳言,我们的时代虽把重新重视辩证法当作自己的原则,但马克思辩证法仍面临一种危机,因为人们认可那种将马克思辩证法及其与其思想语法(逻辑)相应的世界观、自由观、平等观转到启蒙辩证法的方向上去的阐释,而这种阐释引致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教条化———在社会层面上被片面地描述为一种公共政治武器和工具;在学术层面上被狭隘地描述为一种方法和现成体系;在思想语法层面上被天真地断…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说,独立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虚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为占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结成一种明确的关系而进行的斗争史。在谈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显现”概念时,文章说马克思的意思有两方面;一、要把某物理解成为他物的形态;二、要在他物的形态的自我表现运动中去认识它的意义。文章在叙述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之后接着说,在解释历史状况时,马克思几乎是粗暴地使用了辩证法,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发展特征是:和单纯的还原批判以及和费尔巴哈的基础相比较,活动和生产的因素却始终是愈来愈占居领先地位。文章说,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所完成的是精神的反归自身,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中所完成的则是人的人类生成。马克思力图在劳动与辩证法之间建立起相互对立的关系。黑格尔最终想扬弃对象性,而马克思却要证实这种对象性。马克思利用对象化过程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扬弃过程。他把劳动视为人的生产力量,把辩证法视作抽象思维的否定活动,并把两者对立起来。文章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思想基础的形成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结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现在系统地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它的最基本的形式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永远保持着生命活力。马克思的内在发展就是黑格尔的“颠倒”和“翻转”。文章最后说,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尝试是否成功了呢?回答是:按照辩证法的最初问题,颠倒辩证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来是实现不了的。如果我们试图从生存的范围中去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所提出的问题,并使之再现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走上了相反的道路。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恰恰又把最拘泥于形式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定为一种绝对价值。马克思的这种辩证方法最终是起着一种包含在历史内的形而上学的作用。总之,卡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什么不考虑它作为整体是如何在他的思维中巩固下来而就可以信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理论研究中,从逻辑上看有两个教条:一个是把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唯一的合法的研究基础而形成了"黑格尔教条",另外一个认为辩证法是本体论性的而形成的"本体论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研究在最近30年有很大的进展,对于突破这两个教条是有意义的.但是能够真正突破既有研究的局限的,应该是重视辩证法原初之义的对话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