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五四提出科学代宗教作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思想背景下,胡适对中国有丰富的天人观思想,而宗教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主要是自老子开始形成了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它与主要由孔子开启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一道,使中国人能够认清人道和天道的关系,由神道入人道,将人生的主要精力面对现实世界。这是中国主流思想传统能够成功地远离宗教的原因。胡适据此提出现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引进与中国自然主义天道观、儒家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复兴的结合,应该成为取代各种宗教,建立“人化”世界的思想基础。这为我们确立现代科学的精神信仰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于考察春秋末年之前的"天命"与"天道"观念。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教天命观还是自然天道观在春秋末年以前都已经完全形成了。文章具体包括:(1)虞夏商时期宗教天命观的萌芽。这是宗教天命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其中殷人的天命观可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2)西周时期的宗教天命观的发展。"天命"观念到了周人这里有一个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天命"这一语词(包括相近的语词)在周代已经完全确立;第二,周代用于表述"天命"观念的语词比之商代要丰富得多;第三,周人的天命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第四,周代天命论还有一个突出之点是强调天命无常,即更强调人的主观努力。(3)夏商周时期自然天道观的萌芽。这主要体现为自然意义之天以及"天道"概念的出现。这一时期是自然天道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4)春秋时期自然天道观的成型。这一时期,自然天道观已经完全形成了。这表现在:首先,自然天道观中的自然涵义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自然之天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自然无为的思想也已经出现。其次,"天道"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这具体涉及以下问题:"天道"概念被广泛使用与占星术在这一时期迅速且高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更为宽泛意义的"天道"概念也出现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待或理解"天"的认识也已经形成;与此相关,更多有关规律和法则的表述虽不用"天道"这一概念,但其涵义却与"天道"相同。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斯·韦伯深邃的思想中,理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其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考察不同宗教,确切地说,考察不同宗教"祛魅"之于理性的影响。韦伯判断一个宗教的理性化水平即祛魅程度主要依据两条标准,要之就是:对巫术斥逐的程度和对伦理依赖的程度。韦伯对儒教与犹太教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其中理性与祛魅主题可说贯穿始终;蒐集这些论述并加以梳理,我们即可看出韦伯对于这两个宗教系统,进而,对于更多宗教系统祛魅程度或理性程度的基本看法。无疑,韦伯对于中国宗教的看法未必都正确,但是,其大的方向没有偏差,大的判断没有错误。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一、儒教:未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二、犹太教: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三、其它因素特别是宗教伦理之于理性主义的重要影响。有意义的是,宗教理性化或祛魅化这一问题恰恰是与张光直"连续性"与"突破性"理论相吻合的,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就不仅仅涉及宗教问题,而是会涉及更为深广的历史与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战国末期思想文化折中综合的趋势日渐显著,荀学是这一思想文化走向的典型范式。孟子、庄子思想在荀子哲学建构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影响,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荀子天道观对宗教之天、德性之天的剔除及与道家自然观的纠缠;性善、性真、性恶善伪的观念差异与相互连结;道德反省、审美直觉向认知理性的转向。从观念比较的视角交叉考量孟子、庄子、荀子思想逻辑深层结构上的差异及其相蕴互补性,揭示荀子对孟子、庄子思想的摄受与扬弃,还原荀子哲学的思想史地位。荀子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是认知理性转向,认知理性精神由于与中国哲学价值优先的主流传统不相契合而受到抑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走向近代转型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5.
原始宗教起源的时间较早,在经济理性上也具有与其思维和理念相通的特点。从社会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角度出发,原始宗教的经济理性主要表现为尊重自然的生产观、内外有别的交换与分配观、人神并重的消费观、小富即安的财产观四个方面。和发展式的经济理性并置,原始宗教显示出一定的落后性,但又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体现出相应的优点。因此,在帮助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脱贫的过程中,应理解其传统,在尊重其信仰的基础上,促成其思想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儒家学说中的"天"具有宗教意义,自秦汉至宋明,它经历了一个从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恶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没有具体情感意志的"天"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此相应,"天"主宰世界的方式,也从直接通过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转变为一种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天命"使"天理"内在于万物和人类,从而使万物和人类直接受其天赋之理(性)的支配.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鲁迅曾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思想的核心则应在“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太平经》“三一为宗”天人思想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熔修身、治国于一炉,把前人较模糊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概括并深化为较具体的“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再以此统天道观、政治观和内养观于一整体思想体系。这一体系首先以“三一为宗”思维模式阐述天道,然后以天道观指导个人修行,以个人修炼去感悟大道,证得统…  相似文献   

8.
罗久 《世界哲学》2023,(6):60-70
康德的批判哲学有着深刻的形而上学动机,而这个形而上学动机又与理性化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和人生意义的危机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化意味着一切存在都必须经过理性的反思和解释,其结果是一切存在都被有条件化,不再有什么东西自身就是自身得以被理解的原因,不再有什么东西自身就是自身存在的目的,因而理性化既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又因为对无条件者的消解而导致了意义的缺失。康德比雅可比等人更早地意识到理性主义的这一困境,但他坚持从理性自身的原则出发来克服因理性化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危机,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重塑我们的知识观念,将知识限制在显象的领域,又进一步将理性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应用区分开来,在出于善良意志的道德行动中证成一个具有不朽价值和充满意义的世界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自"类语词可分为一般观念性与观念—思想化两类。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却乏人问津,亟待从观念史、思想史的视域进行研究。殷商时期,盘庚使用否定性与肯定性"自"类语词,反思、批判人的存在状态,并要求人充分且合理地行事;西周时期,周人尤其是周公主要使用否定性"自"类语词,从消极方面限制自我、主体性,提示出存在状态、生命活动的转向,周人也使用肯定性"自"类语词,在积极方面的限制下将自我、主体性充分展开;春秋时期,语词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人的种种限制,"自—他"关系、自我反思与克制、实现转向等内容较以往更加明确;前诸子时期"自"类语词的特例反映了拟人的思维与观念以及言说方式。要之,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乃是先贤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反思、批判的结晶,其追求合理性,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难题: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是否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宗教产生以来,有关其信念的知识地位与认知合理性问题,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历史处境中逐步突显出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建构起了一个体系庞大的自然神学学说,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然而内在于其思想体系中的自然神学与启示神学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得他的理性化尝试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硬核而难以贯彻到底。阿奎那的信念理性化难题可说是基督宗教解决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一个基本难题。这一难题虽说在近代哲学家的宗教批判与质疑中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但在基督宗教的背景中,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则不可能被彻底放弃。它构成了一种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如何在处理哲学与基督宗教关系中阐释宗教信念认知合理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3):94-99
延安时期的科学技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格致"观以及五四科学思潮渊源颇深,并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体现出实用性和大众化的鲜明特征;延安时期的科技观,也与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展览会这一具有现场感和仪式感的场所传播了科学技术观念。在展览会召开之际,政府通过奖励工程师等科技人才,改变了知识分子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展览会还展示了与日常生产、生活贴近的工农业技术改良成果,显示了普通人的智慧;政府还通过展览会宣讲卫生防疫知识,把现代科技常识带到了穷乡僻壤,初步实现了科学技术观念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宗教、哲学、伦理视角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进行辨析,试图完整呈现其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本文认为董仲舒的"天"包涵三重含义: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论"的思想形式,自然之天是其哲学基础,道德之天是其伦理核心,三者构成了一种有机结构。宗教性的"天人感应"与哲学性的"天人合一"均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基础上,以人伦道德性的"天人合德"为归宿,集中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人文理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重建道德理想和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3.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上,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细推其原由,宗教极端主义往往是前两者的根源。当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进行交往的时候,如果对自己的宗教观念和体验抱一种迷信和狂热的态度,就会诱发出种种行为上的极端主义;相反,如果诉诸道德和理性,则会使宗教成为国家和睦和民族融合的桥梁。反思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绝少发生狂热的宗教崇拜和残酷的宗教迫害,更没有因纯粹的信仰原因而诱发的宗教战争。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应当归功于中国主流文化儒学“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理性精神,这也是儒家…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早期对基督教的批判,如对反理性、反人道的狭隘救赎观和圣经无误论等教条的批判,具有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他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提升了宗教的价值蕴含,促使宗教形成符合理性、符合人性的自觉。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含义下的宗教自由,是一种更具积极意义的宗教自由。通过对恩格斯早期的基督教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起始阶段的考察,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把握其宗教批判的路径和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论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发展高兵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  相似文献   

17.
美利坚启蒙运动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宗教热忱与世俗学识的结合,以及理性、科学和宗教在美利坚社会中的共存与相融。这一历史时期启蒙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互动具有复杂性和生产性,由此形成了自然神论、惟一神论、普救论等神学观念和信仰形态。这些融合理性和启示的理性宗教反对加尔文主义的教义信条,包含了对神性、人性和人类福祉的乐观信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实践同时也为美国早期的社会变革、道德思考以及共和政体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8.
胡瑷《周易口义》的天人观上契汉唐,下启宋明.在天道观上,继承了汉代元气生成论,认为“太极”是宇宙生发的始源,“太虚”是“太极”的一种存在状态,并提出了“天体乾用”的体用观.胡瑷是基于元气生物的天道观讨论性情关系的,他将性分为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及人之性,人之性是禀受天地之性而来.他认为情有正与不正,而邪情是导致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节情”、“明心治性”、“养气”的工夫论.胡瑗的天道观及性情论在程颐、张载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最善于思辨和最富于理性的一个.这一点,我们可以拿他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一个简单比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克己复礼,天下归仁"(1)的政治主张,从"现世的基本单位‘家'中的经验出发"(2),由家(齐家)到国(治国)再到天下(平天下),其中贯穿着一条极富政治色彩和道德功利的思想纽带--"仁".正是这种积极的"入世观",决定了孔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基本是形下的.而老子恰恰相反,他所尊崇的是超现实、超功利的"道",他不仅把"‘道'作为宇宙根本和宇宙规律的总称",而且"从宇宙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从而"标志了先秦理性化的完成"(3).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将他的思想发展到一种极致.  相似文献   

20.
在对当代西亚北非诸多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讨论中,伊斯兰与现代性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初生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经典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起源于理性的启蒙和宗教权威的去神圣化。但现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20世纪以来以此对非西方世界的现实进行分析和对照时,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研究者不断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和更新,进而引发了现代性理论范式的转换。在对伊斯兰与现代性的研究中,也先后经历了从理性化到世俗化、再到多元化以及历史循环论的范式转换。这一转换,不仅揭示了以神圣"启示"作为确定性知识之来源的宗教,与以"理性"作为自我确证之基石的现代性之间的动态变迁关系,而且展现了一个笼统的现代性概念自身的不确定性:即以现代性为标准对宗教或是其他文化要素进行规范和衡量时,其自身也会陷入难以回避的风险与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