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在海德堡学派和图根特哈特之前,传统自身意识理论的基本主题就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专门而细致的关注。胡塞尔借助于对"原意识"和"反思"的区分,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探究了传统自身意识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原意识和反思之间奠基关系的厘清,胡塞尔现象学发展了一种新型的、不同于图根特哈特语义学进路的自身意识理论的"反思模式",它既有效避免了传统理论的循环困境,同时也没有窄化传统理论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2.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3.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4.
自身意识是界定意识的意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高阶理论诉诸两个在个数上有差异的心灵活动之间的外在关系,自身表象理论则将自身意识的关系限制于一阶意识内部,认为意识在指向外在对象的同时将自身作为对象内容进行表象。胡塞尔对内时间意识的讨论提供了理解自身意识的可能方案。胡塞尔通过对内时间意识结构的分析,讨论了意识如何进行自身显现。本论文批评了一些现象学者以对象内容来解释意识在内时间意识中的自身显现的做法,并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证了,意识如何能够不作为对象内容而以时间性的自身意识的方式显现。  相似文献   

5.
J.L.奥斯汀通常被看作是战后英国牛津普通语言派哲学的理论权威,以对语言用法精微区分的高度敏锐而著名。对牛津普通语言哲学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批评意见,即认为它过分着迷于纯语言问题,而对世界不感兴趣。罗素就尖刻地批评牛津哲学家是在研究“糊涂人能说糊涂话的各式各样的方法”①而放弃了“理解世界”这样一个传统的哲学任务。我以下的论述将表明,以罗素为代表的这种批评意见至少对奥斯汀的哲学来说是不适当的。在《为辩解辩》一文中,奥斯汀把他自己做哲学的方式称为“语言现象学”,并明确指出语言现象学所研究的是“在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6.
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神经科学最新研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在对现象学理论主体间性的解释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G.Rizzolatti和V.Gallese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发现了一个位于大脑运动前区具有表征其它动物视觉编码的运动功能的神经元系统。这些镜像神经元可以表征与个体自身行为相似的动作图式。这些研究可能会延伸到关于人类其他认知与情感功能的研究。我将会分析这一神经科学发现是如何被"转译"成现象学意义上我们自身经验到的感知、情感和意志。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现象学能否作为第一哲学这一热点问题,展现了多米尼克·雅尼科、马克·里希尔与让-吕克·马里翁之间的争论.雅尼科忠实于现象学还原的观念,反思它具体给予我们的意义关联,坚决反对将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而提倡一种极简主义的现象学.马里翁则从尝试设置对现象的范畴分析之基础出发,进一步澄清现象学的偶然性的特异性,在现象学的意义上使另一种第一哲学的轮廓清晰可见.但是,马里翁的给予现象学暗示着只有一种把握凭自身出现和显示的现象的可能方式,这是为里希尔所不能赞同的,里希尔自发的意义构成的现象学在此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廖钦彬 《现代哲学》2017,(4):106-114
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1870-1945)批判欧洲哲学的心物、主客二元论,提出心物、主客未分的"纯粹经验"与"绝对无的场所"论述,为该学派哲学建基。而批判式继承西田哲学的田边元(Tanabe Hajime,1885-1962)于1922-1924年留德期间,从学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两者哲学的批判,成为田边哲学体系形成与转变(从战前的"种的逻辑"到战后的"忏悔道哲学"、"死的哲学")的其中一个参考点。田边在批判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即存在哲学)后,提出异于两者的新哲学形态,即"绝对无即爱"的实践哲学。此种欧洲哲学与日本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与京都学派哲学的交渉史,是审视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轴。从这种交渉史的视野来阐明田边哲学的形成及发展,不仅能够对目前的田边哲学研究或日本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方向,而且能为当代现象学研究或对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比较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心灵哲学只关注对心灵的求真性研究,而不关注对心灵的价值性研究。美国哲学家弗拉纳根打破常规,基于自己对心灵哲学元哲学问题的反思和理解,把幸福等价值性问题纳入到心灵哲学的研究视野当中,发起并推进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转向"。弗拉纳根把他对幸福的自然化研究称作"幸福学",幸福学的研究方法是他所谓的"神经现象学"的方法。他利用"幸福学"和"神经现象学"对当前幸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弗拉纳根的工作是一次"将幸福自然化"的尝试,这既为我们理解幸福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当前陷入困境的自然主义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哲学中的心身问题始于笛卡尔的二元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相对于非现象学进路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各种有条件分析,现象学进路具有理论上的"无设定"优势。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是该进路中两个主要且不同的研究分支。有趣的是,它们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反思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同一个目的地,即作为一切认识和体验的起源的身体。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共有这一起源,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同属于对这一起源的把握。据此,我们得以给出一种新的关于心身问题的现象学阐释,其要点在于:身体作为共通体而存在,它不是非现象学意义上被动的物质客体,而是现象学意义上有意识与能知觉的表达主体。  相似文献   

11.
按照梅洛 -庞蒂的看法 ,人们相信“解释就是不得不要么歪曲 ,要么一字不差地重复” ,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发现作品中的“非思” ( 1’impens啨)。他本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找到”胡塞尔作品中的“非思” ,利用这些“非思”及其开放性 ,并且在创造性读解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现象学。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他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和发挥 ,这是推动意识哲学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他人意识与意识哲学的困惑我们必须把他人问题放在意识哲学解体的历程中来考虑 ,这意味着对于近代哲学的现象学反思。当我们断言近代哲学是一种…  相似文献   

12.
卡瓦耶斯是法国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最早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基于理性知识具有实在性和必然性的立场,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承认胡塞尔对逻辑主义和意识哲学的"深刻综合",但也进一步对他进行了批判。卡瓦耶斯从四个方面系统反对胡塞尔的意识构造理论,即形式本体论对命题逻辑的优先性、可还原性原则、绝对意识本体论、对历史性的否定,并由此认为胡塞尔无法解释逻辑和科学理论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普拉代勒和德里达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来思考卡瓦耶斯批判的意义,结合二人对卡瓦耶斯的阐释,可更清晰地定位卡瓦耶斯乃至法国科学哲学的自身诉求,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表述的是理念,也即意识对自身不断反思、否定和深化的自我认知之路。该路程的底色或基本特征是一种否定性的自身关系,即绝对辩证法,这实际上也就是《精神现象学》中所说的"意识的翻转"。除了意识对象与意识自身形态的改变之外,"翻转"更核心的内涵乃是意识从对象那里返回自身,对自身进行审视。与其所批评的传统本质观不同,对黑格尔来说,在意识的这条"痛苦"的心路历程中,被揭明为假象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对象乃是理念本质必不可少的自我显现之环节,而假象的整体则构成了理念最终的真相或现实性。与一般历史观不同,黑格尔所谓的历史也即理念的自我显现、自我认知的经验之旅,乃是一种排除了外在偶然性的内在必然的历史,是一种时间性("实在哲学")与非时间性("逻辑学")相统一的"哲学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科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两者的方法是同一的,这就是对事情自身辩证运动的陈述。通过这种如其所是的陈述,思辨哲学在概念之中把握事情本身。其次,作为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精神现象学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在意识内部的意识和意识相关项之间的争执与颠倒、在意识的诸形态序列之上起到引领与提升作用的"现象学的我们"。"现象学的我们"就是绝对,它是在《逻辑科学》中得到自身基础的。而《逻辑科学》也需要《精神现象学》给予合法性的演证。正是在这种复杂关系之中,《精神现象学》获得了自身的定位。它是《逻辑科学》的准备与预演。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60年代,亨利希重提自身意识问题,他通过批判传统反思理论而试图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亨利希的工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反映出了"自身意识"理论本身所包含的困难。本文试图以亨利希和另一位当代德国哲学家图根德哈特关于自身意识问题的争论为线索,来展示自身意识理论在当代哲学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它本身所包含的困难,而我们之所以以亨利希和图根德哈特以及相关哲学家的争论为线索,是因为,我们认为,这场争论集中体现了在自身意识和主体性问题上存在着的方法论的对立立场,因而,详细地剖析这场争论,有利于自身意识理论乃至现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悲剧意识的生存久已湮没。人类在自身的成就中日益自信 ,以至于哲学反思也流于变相的自我阿谀。但通过悲剧意识进入哲学反思毕竟还是哲学的责任 ,而且这一工作首先是哲学观念的自我反思 ,在当代语境下即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反思。人类生存以自身为中心———这已经成为险象环生、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 ,哲学批评范式主要有三种 :返朴归真、全程辩证法和简陋技术主义。三者的初衷是救治人类中心主义 ,最终却成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变形 ,掩盖了生存的悲剧性质。而要呈现作为生存悲剧的人类中心主义 ,就需要从破解这些范式入手。首先破解返朴归…  相似文献   

19.
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的伦理学"是一种反思—描述的伦理学。胡塞尔、哈特曼、耿宁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现象学伦理学的三种可能性,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现象学反思中进行的对道德意识的有意无意的本质直观。这样一种现象学的伦理学与其说是一种价值伦理学,不如说是一种道德心理学或道德意识现象学。现象学的反思—描述伦理学与近代以来的规范伦理学的区别,非常类似于数学—逻辑学中的直觉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差异。与后面两种数学理论一样,前面两种伦理学说也不能被理解为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只是对它们之间的奠基关系的不同理解,会导向在伦理学思考中的两种不同立场:反思—描述伦理学的和规范伦理学的。这两种伦理学需要彼此互补才能最终构成完整的人类道德系统。  相似文献   

20.
数学哲学在当代更被分析哲学阵营所重视,但胡塞尔式的先验现象学对数学哲学研究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源。在分析传统的数学哲学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还原主义式的自然主义来解决数学哲学问题,他们试图将抽象的数学对象还原为物理对象;与此相对,先验现象学则从第一人称视角的纯粹意识出发,就数学经验本身即数学对象的显现模式,来理解数学对象。通过对自然主义进路和现象学进路的比较,本文试图说明,现象学进路可以更好地用来做数学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