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霍耐特意图在其承认理论基础之上对"物化"这一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进行再现实化。他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重构,并指出卢卡奇的同情且参与的实践概念已经隐含地指向一种关于真正人类实践形式的表述。通过把这一解读与海德格尔的操心和杜威的实践牵涉进行比较性的分析,霍耐特进一步把这些概念与其自身的承认理论关联起来,并提出了物化批判的社会存在论基础,即物化是对先在的基本承认的遗忘。尽管基本承认概念的社会存在论含义与具体承认的规范性内容之间存在着张力,但这一新的诠释依然是在当代批判理论中复兴物化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2.
一种形式的伦理构想是理解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关键。霍耐特试图通过这一构想,寻求把自由个人整合到具有相互承认性质的伦理社会的机制,以此来阐明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从而构建一种超越道德建构主义和社群主义的规范伦理学。然而,这种理论构想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学界的诸多非议。对此,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第二版附录中特意收录了目前学界主要的批评意见以及他本人的回应文章。本文将立足于霍耐特的相关文本,试图阐明这个重要理论构想的本真含义及其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霍耐特主要对与他此前发表的《物化》有关的几个问题做了澄清。问题涉及如何继承马克思的批判遗产、物化的准确深层定义、物化产生情境条件以及道德实践的情感参与条件等。  相似文献   

5.
霍耐特与朗西埃的"承认还是歧见"之争是当代德法批判理论前沿的最新碰撞。论争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在解放目标上,霍耐特基于承认逻辑指向一种个体完整性的解放,而朗西埃通过重构政治的含义,主张以歧见的逻辑打破现行的治安秩序来实现解放;在价值原则上,霍耐特秉持黑格尔式的社会自由,朗西埃则坚持激进平等;在方法论上,霍耐特采用社会病理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朗西埃则立足于政治美学的方法。但是,对话的不充分性以及二者理论本身的瑕疵,影响了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思想交锋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霍耐特劳动批判的路径是规范重构。规范重构是内在批判方法的要求。这意味着从"前理论"的劳动经验中重构出普遍规范,以此作为劳动批判的基础与原则。霍耐特认为,劳动批判之所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传统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劳动经验。因此,具有当代意义的劳动批判必须重构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重构大体上包含三个环节:第一,马克思奠定了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但在马克思那里,规范性与经验性之间就存在着鸿沟。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规范意义越来越淡薄。在理论上,劳动被理解为工具理性行为,其规范维度逐渐式微。第三,借助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和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霍耐特以承认重构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霍耐特对劳动批判的规范重构打开了劳动批判的可能性,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角度来看,以承认批判劳动,所追求的无非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相互承认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西方自由论史从一开始就具有其社会性内涵,但是这种社会性内涵往往只是作为理论背景隐含在理性哲学的幕后。霍耐特秉持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的大旗,主张从社会性入手,将自由从传统形而上学玄思中解放出来。霍耐特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其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承认"理论的继承与批判中得到揭示,其自由观的理论特质可以通过其民主公众性的规范性重构得到揭示,其自由观的理论意义可以通过阐释其主张自由从心灵向社会的回归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8.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这种稳定尽管总是不可靠的,但很明显,却是成功的),给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求解放和闹革命的愿望增添了沮丧情绪。在这种沮丧心情的压力下,一切正统的、构成了流派的理论,逐步地进入了技术性的改造理论的尝试。在这种被迫同自己喜爱的理论告别的时候,物化理论表现得最坚决。1923年,青年卢卡奇在其《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就是用物化理论建造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大厦。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首先当然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认为,团结指的是主体之间在交往共同体中互相尊重,彼此负责并包容他者的关系,它以正义为基础并以普遍语用学和主体间性为前提;霍耐特认为,团结是个体对共同体做出的贡献和成就得到认可和重视,而对共同体产生的休戚与共的忠诚感,它是主体间性基础上的承认的第三种模式.通过对二者团结观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与哈贝马斯语言理论相比,霍耐特承认理论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0.
薛鹏 《现代哲学》2016,(2):14-19
霍耐特真正的学术关怀在于如何实现自由,自由才是其思想的关键词。霍耐特的自由理论主要认为,法定自由、道德自由和社会自由对真正实现自由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保障自由的机制至关重要。霍耐特的前辈,法兰克福第一代思想家弗朗兹·纽曼主张自由概念应当包含三个向度,即法律自由、认知自由和意志自由不可分割。霍耐特的自由思想与纽曼的自由观在内容上都强调全面的自由观,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方式都注重社会分析,并且或明或暗地笃信黑格尔思想。另外,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哈贝马斯,实际上发展的是关于正义的康德式论证。由此,笼统地说,三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在学术形态呈现了黑格尔——康德——黑格尔的发展模式,纽曼的自由观因而可谓霍耐特思想的前奏。  相似文献   

11.
弗雷泽提出要以参与平等为核心重新界定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进一步从承认理论身份模式转向地位模式;从承认的规范一元论转向包含再分配与承认的"视角二元论";从局部的文化正义转向"一元三维"的总体的民主正义.弗雷泽的思想为弥合左派纷争,重新构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批判做出了努力,反映了霍耐特承认"规范一元论"以后批判理论新的演进动向.  相似文献   

12.
霍耐特新著《自由的权利》沿袭承认理论,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为蓝本,试图进一步向黑格尔主义复归,以此来克服现代政治哲学脱离社会分析而只关注纯粹规范原则的缺陷。霍耐特通过理论溯源和历史梳理,依次论述了消极自由和反思自由的来源、本质和界限,指出两种基于"我"的个体主义的自由观只具有规范性意义上的可能性,而非经验性意义上的现实性无法以此为基础构建社会正义秩序;只有黑格尔的基于相互承认关系并因此强调"我们"的社会自由观才真正具有现实性。霍耐特正是以此为起点在"个人关系""市场经济"和"民主决策"三个机制性领域上进行规范性的重构。但从全书论证来看,霍耐特未能充分地给现存社会机制提供一种合理性论证和规范一致性论证。  相似文献   

13.
承认与蔑视——霍耐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诊断和批判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方面,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缺乏现实性和社会性,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和解释西方社会一些新运动的产生及其承认问题的实践需求,因而日趋走向保守和无力。面对这个困境,哈贝马斯的后继者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Honneth)重新回到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为承认而斗争”的社会道德冲突模式,力图实现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4.
霍耐特论证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背后共有一个核心的规范性直觉即社会自由,他们把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之许诺未能实现这一事实归咎于对自由的纯然个体主义理解与博爱原则之间的内在矛盾,进而意图以社会主义计划(其规范性基础是社会自由的理念)来克服这一矛盾。但霍耐特认为早期社会主义理论由于受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理智与文化条件的束缚未能成功地实现上述理论意图,因此,要想在当代复兴社会主义的理论生命力,就必须通过历史试验主义和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重构社会主义的愿景,在其中,能否在功能分化的各领域中实现社会自由构成了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这一内在批判的、规范性与经验性研究相结合的"后马克思主义"视角尽管有助于拓展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理念的思考空间,但它本身也需要进一步的自我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5.
承认话语的当代诠释——霍耐特思想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耐特(A.Honneth)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也是当前公认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霍耐特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1992年,霍耐特出版了专著<为承认而斗争>,正式提出了其代表性的承认学说,从而奠定了其日后的学术声名.  相似文献   

16.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从批判理论的传统出发,对当代政治哲学远离社会分析的纯粹规范性正义理论提出质疑,并借助于具有强烈黑格尔精神的规范性重构的方法论和社会自由的核心范畴,进一步追问正义实现的社会条件。在一种"伦理的"视角之内,正义理论的目标不再满足于只是回答正义社会如何可能,而是力图提供一种使得社会成员都能平等获得的承认机制,并在其中体验基于相互承认的社会自由。  相似文献   

17.
从霍耐特承认理论到泰勒承认政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认问题在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中再一次凸现出来。霍耐特、泰勒等人围绕承认问题展开了自己的理论构思,并显示出不同的理论特色。这里,本文试图对霍氏承认理论与泰氏承认政治构想加以分析比较,以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一毋庸讳言,承认理论作为霍氏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的独特贡献,它标志着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的最终完成,体现着批判理论最新发展。在霍氏承认理论基本框架中,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居于核心地位。为了阐发它们之间的关系,霍氏试图解决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0.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