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医东渐过程中,中西两种医学的相遇及其关系涉及到社会、思想、文化因素.考察历史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民国时期的"废止中医案",认为当前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是历史问题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中西医论争是外部因素推动的结果,而非根源于医疗实践.最终将中西医争论的问题引入到医学自身的进步上去.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医存废争论;提出中医究竟科学与否是争论的核心所在.中西医在理论建构、研究方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各有优缺点.西医趋向于科学的范畴;中医则更趋向于哲学的范畴.医学领域天然倾向于实用主义;即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中西医应该携手并进;共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理论第三代围绕"承认"理论展开多年争论的历史过程,着重分析了争论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理论主题;全面概括了争论的两个主要对手南茜·弗雷泽和阿克塞尔·霍耐特各自的理论框架,具体剖析了他们在道德哲学、社会理论、政治分析等层面的分歧和共性;并对这场争论中第三代批判理论的历史贡献、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从事批判理论第三代研究提供入门路径.  相似文献   

4.
休谟的因果性理论历来是休谟研究的焦点之一.近些年,英美学界在研究这一理论时,出现了“新休谟争论”.争论一方认为,休谟是一个因果实在论者;另一方则对这种实在论观点提出了反驳.分析和研究“新休谟争论”,不仅使我们了解国际学界休谟研究的最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休谟的因果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因素分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多元统计方法。它摆脱了研究中的那种先严密假设再实验证实的固定程式,成为开发研究未知领域、揭示事物结构因素的有力工具。随着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一重要方法的应用已从心理学扩及到生物、社会、经济、医学乃至气象、地质等诸多领域。因素分析的产生,始于心理学中关于智能结构的研究。从斯皮尔曼(Spearman·C·E)1904年著名论文“一般智能”(“General intelligence”,Objectively deter mined and measured)到瑟斯顿(Thurstone·L·L)的群因素理论,各种关于智能结构的理论相继出现,彼此展开了争论。其中大部分理论所依据的事实是靠各自的因素分析得到的,反过来各个理论的建立及彼此的争论又促进了因素分析的发展。因此,了  相似文献   

6.
二十八年前关锋和林聿时发表了《管仲遗著考》,断定《管子》书中的“经言”各篇为管仲遗著.《管子学刊》创刊号发表了胡家聪的《<管子·经言>作于战国田齐考辨——驳<管仲遗著考>》。展开争论是件大好事,没有争论就不能深入,问题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上展开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是一次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而且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争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不同意世诚同志的意见;我基本上同意郭月争(郭的文章有不确切之处)和王若水同志的意见。现在,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再作一些说明。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希望在讨论中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8.
1.引言研究驾驶员行为和事故的方法很多。这些研究方法自建立以来,各自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彼此间却很少联系。本文着重研究不同方法在经验和概念上存在的各种问题.2.事故倾向性在历史上,事故因素中关于人的因素的研究起源子Greenwood 和woods 的著述。这一概念自确立以来曾有相当曲析的历史,导致了许多争论、辨论  相似文献   

9.
L.劳丹最新的著作集中讨论了科学中的争论以及这样的争论是如何解决的。简单地说,劳丹认为科学中存在的争论很多,不是象逻辑经验论者,赖兴巴赫、亨普耳、波普尔这样的哲学家(以及象默顿这样的科学社会学家)所给出的科学变革的说明所能应付得了的;而这样的争论“经常地”、“完完全全地”被化解的事实又与新近库恩等人所持的“整体论”或“大图象”的观点不相容。由此,劳丹着手阐发他自己关于科学变革的解释模型,使之既可以用来解释范围的(以及合理的)争论的可能性,又可以解释这样的争论如何可能最终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否包含精神因素?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争论双方又进一步用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的概念进行论证。于是,又引起了对精神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其属性等问题的讨论。下面简要介绍这方面的不同意见。一、精神生产力的含义 (一)刘贵访、吴尚之等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是“在知识的形态”上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是“指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过  相似文献   

11.
知觉的认知可渗透性关注我们的所想是否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德雷斯克对此问题持怀疑态度。他的第一个理由采用隔离解释的策略但说服力有限,因为隔离因素的作用机制本身就需要进一步地探究;其第二个理由涉及经验现象性特征的高低阶属性的争论,然而该争论与可渗透性问题并无必然关联,反对现象性特征能表征高阶属性并不能说明认知不可渗透。  相似文献   

12.
面孔刺激的加工存在特异性,但"特异性"的具体内涵仍存在争议.面孔特异性假说认为面孔刺激具有特异性;而专家假说则认为存在特异性的是整体加工的模式.通过对相关领域近年来主要的研究结果的总结,发现争论中混淆了两个概念--加工类型和刺激类型,二者正交分解可将争论归纳为三个假设:1)面孔整体加工特异性的假设;2)面孔刺激特异性的假设;3)专家加工特异性的假设.在未来的研究中,行为遗传学可为解决该争论提供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生殖系基因治疗技术的伦理争论仍然十分激烈.这些争论的核心环节在于"父母生育一个健康血缘后代的需要"如何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而目前很多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一问题,因而既不能解释这些伦理争论产生的原因,也不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哲学争论》是一本学术性的资料书。它介绍了我国哲学界当前争论的主要问题和每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及其主要论据。内容丰富,既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争论问题,也有自然辩证法、中外哲学史、逻辑学、美学等其它学科中有争论的重要问题。全书共分28个专题,其中,有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就争论过,现在又重新提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冲破“四人帮”禁区后新开展讨论的问题;还有的曾是理论界的冤案,现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对其学术问题继续进行探讨的;也有的是随着自然科学和哲  相似文献   

15.
即便在相同的情形中, 每个人所做的决策也有千差万别, 导致决策个体差异的因素之一就是数学能力。文章综述了算术能力、数量表征、概率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认知启发式对各种决策的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或者采用相关范式将数学能力作为决策的外部关联因素, 或者采用成分范式确定决策过程所需要的特定数学认知成分; 观点上的主要争论在于是一般认知能力还是数学能力在预测决策表现, 以及数学能力是否总是对决策有积极作用; 此外, 双系统模型和模糊痕迹理论有望为决策的个体差异提供理论解释。今后研究应该澄清上述争论, 确定合适的研究范式和结果解释框架, 并探讨更多提高决策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换脸术为严重毁容患者重获美容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就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们以丁香园上的帖子为基础,对国内同行的争论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异体颜面移植这一成果有一深入的认识.通过初步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对于这一课题争论比较大,但是广大医护人员还是认可此次手术,并认为这是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一场延续近80年的争论,至今仍硝烟未泯。这场由一位留法博士刘子华用八卦预测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木王星"引起的科学争论,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对峙;是科学与愚昧迷信、真理与荒谬的斗争。李超英同志从五个方面:1.刘子华的行星预测应被完全否定;2.刘子华是个伪科学家的证明;3.科学假设亦要有根据;4."八卦研究方式"会阻碍科学的发展;5.刘子华用"太极中心说"欺世盗名。评论刘子华的所谓科学发现,有力有据,值得一读,本刊将分两期发表他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争论和质疑时,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就会在寻找不同见解的过程中,竞相迸射出智慧的火花.随着课改春风的不断吹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阅读教学中:“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善于质疑的能力,就能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莱辛的宗教思想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他的宗教思想包含历史、理性与启示三个因素,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历史真理和理性真理是不同的类,理性真理高于历史真理.第二,启示真理包含理性真理,历史真理是理性真理在普遍历史具体阶段的表现形式;第三,启示真理的理论基础是泛神论,不同于基督教传统的"启示".莱辛的宗教思想引发了"历史与启示”关系的争论,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生了被人戏称为"思想界鸦片战争"的争论,思想界围绕宗教本质能否被定义为"人民的鸦片"的问题展开争论。(参见王冬丽)这场争论对当时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0年后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一片"繁荣"的形势下,有必要在上次争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思考一些问题。问题一:学术界通过争论达到的一个共识是,把宗教本质概括为"人民的鸦片"是片面化、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