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以及其中介机制,采用了两轮最后通牒博弈提议者实验任务,第一轮测量分配方案被接受和拒绝的情绪预测偏差,第二轮测量提议者的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影响公平决策;(2)公平感知在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与公平决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提议者对积极结果的情绪预测偏差,会降低其公平感知,进而降低其分配方案公平性; 提议者对消极结果的情绪预测偏差,会提高其公平感知,进而增加其分配方案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心理生理实验法,探讨自主神经唤醒对最后通牒博弈中回应者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公平提议引起被试更大的皮肤电活动变化,表明他们对不公平提议产生更强的情绪反应。(2)情绪唤醒状态可以预示决策行为,被试做出拒绝行为前的皮肤电变化显著大于接受行为前的活动变化。(3)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博弈双方的性别配对差异影响回应者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3.
公平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取博弈实验范式来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以往对儿童公平意图的博弈研究中,选取的儿童年龄跨度大且研究范式并不适应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而学龄前期可能正是公平意图开始发生及发展的时期。因此本研究选取108名4-6岁学龄前儿童,在实验一中采用独裁者博弈(DG),实验二中改进mini-最后通牒博弈(mini-UG),分别从提议者和回应者的角度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4岁儿童已经能初步辨识对方的公平意图,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在他们行为决策时占的比重更大;5到6岁期间公平意图的影响更大,是儿童公平意图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表明, 扩张身体姿势可启动个体的权力感。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实验1考察身体姿势对免惩罚游戏的提议者进行金钱分配时的影响, 实验2和实验3分别考察最后通牒游戏、免惩罚游戏的回应者在蜷缩和扩张姿势下对各种分配类型方案的拒绝率。结果表明, 与蜷缩姿势相比, 扩张姿势使个体更倾向于在免惩罚游戏提议者角色时做出更多的利己不公平分配, 同时使个体更倾向于拒绝最后通牒游戏和免惩罚游戏中的不公平分配。本研究证明了扩张姿势启动的权力感可影响个体的公平决策。  相似文献   

5.
儿童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查了200名4-12岁儿童及40名成人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对情绪在最后通牒博弈决策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完全信息最后通牒任务中,作为分配者时4-6岁儿童更多提出小于半数的要约,而9-12岁儿童和成人则更多地提出平等分配的要约。作为应答者时儿童和成人均接受大部分要约。(2)公平策略和权宜策略是儿童与成人分配者采取的主要策略,而儿童与成人应答者则主要采用权宜策略。(3)基于满意与否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应答者是否行使否决权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该分配方案;(2)被排斥组对高不公平性分配方案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被接纳组;(3)被排斥组在不平等的博弈(D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平等博弈(U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被试对公平与平等因素更加敏感:在高不公平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互惠行为,甚至不惜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惩罚博弈对方的不公平行为;此外,在不平等的博弈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本文的研究结果提高了社会决策研究的生态效度和传统决策模型的预测效度,有利于更加完整透彻地了解社会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绩效、能力、职位对组织分配公平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马剑虹  时勘 《心理学报》2007,39(5):901-908
旨在探索基于组织分配公平的认知评价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此提出了不公平阈限的概念,即在追求公平和谋求自我利益的动机权衡中,个体为了追求公平而愿意放弃的最高限度的个人利益。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的二阶段实验范式,样本量为60。结果发现,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均对个体的不公平阈限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公平判断和基于公平的回应行为,工作绩效起着首要作用,工作能力的影响次之,再次是对方的提议数额的影响。第一阶段对方提议的分配方案对被试越有利,则第二阶段被试的回应行为越有利于对方。排除能力差别的作用之后,职位差别并未引起不公平阈限的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分配公平的三项原则:绩效原则、能力原则和互惠原则  相似文献   

8.
张如倩  刘洁琼  李先春 《心理学报》2019,51(9):1007-1017
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被广泛用以探究公平行为, 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博弈中某一方决策行为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但是人际公平可能是互动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只考察单个大脑活动, 并不足以揭示由互动双方共同完成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因此, 本研究结合修改版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基于fNIRS的超扫描技术, 从群体脑水平上考察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行为结果显示, 相比无惩罚条件, 惩罚下提议者的分配金额更高, 且惩罚力度越强, 分配越趋近公平分配。fNIRS的结果显示, 惩罚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顶下小叶和颞-顶联合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显著强于无惩罚条件, 而且两条件的分配金额差异越大, 右侧顶下小叶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也越大。综上, 脑间活动同步性可以作为惩罚下人际公平形成的客观脑指标, 研究为探讨人际公平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王益文  张振  张蔚  黄亮  郭丰波  原胜 《心理学报》2014,46(12):1850-1859
群际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的行为研究表明个体参与群际互动时, 互动对象的群体身份会影响其心理加工和行为决策。但目前关于群体身份如何影响公平加工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为了研究群体身份对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 UG)中反应者公平关注的影响, 15名健康成人作为反应者与组内和组外提议者进行UG博弈, 提议包括极端不公平、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提议三种。事件相关电位结果发现, 组外互动时公平提议和中等不公平提议比极端不公平提议诱发更负的AN1, 组内互动时不同提议诱发的AN1无显著差异。来自组内成员的中等和极端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引起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FN), 但来自组外成员的不同提议则没有导致MFN波幅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在群体互动情境下, 互动成员的群体身份能够影响个体的早期注意资源分配和公平关注加工。  相似文献   

10.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主义者,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了资产分配情景中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决策时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自我决策条件,合作者在替他人决策时更多的接受不公平提议,而公平提议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个人主义者的提议接受率则不受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影响;(2)合作者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显著高于自我决策,而个人主义者在自我决策和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价值取向能够调节自我-他人决策时,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发现人们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来维护公平,普遍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本文基于行为博弈任务对个体处于不同角色时的公平行为,从神经学层面做出新的解释,并对现存理论模型做了梳理。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公平行为的相关脑区主要有负责情绪加工的脑岛和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内侧眶额皮层。前脑岛激活越大,个体拒绝不公平方案的可能性越大,而腹外侧前额叶可以调节前脑岛的活动,使个体采取更理性的方式,接受不公平分配方案。另外,睾酮素和催产素作为神经调节的激素,可以对公平行为起到调节作用,睾酮素通过抑制内侧眶额皮层的激活,增加对不公平方案的拒绝率,相反,催产素可以降低个体对于不公平方案的拒绝率,并增加个体的公平行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编的I0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Two studies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 on the decision to accept or reject an unfair offer in the Ultimatum Game (UG). In both studies,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SVOs (Prosocials, Individualists and Competitors), measured about 3 weeks prior to the UG, responded to an offer of “$8 for Proposer, $2 for Participant”, believing it came from a human Proposer. In both studies Prosocials accepted the offer more frequently than Individualists and Competitors, who did not differ. Further, we found that SVO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emo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offer (Study 1), and positive cognitions toward the offer and the proposer (Study 2) underlie the SVO effect on UG decision, suggesting a role for SVO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findings for “altruistic punishment” and “emotions/self-regulation” accounts as motivators of UG decis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 what processes may underlie heterogeneity in social preferences. We address this question by examining participants' decisions and associated response times across 12 mini‐ultimatum games. Using a finite mixture model and cross‐validating its classification with a response time analysis, we identified four groups of responders: one group takes little to no account of the proposed split or the foregone allocation and swiftly accepts any positive offer; two groups process primarily the objective properties of the allocations (fairness and kindness) and need more time the more properties need to be examined; and a fourth group, which takes more time than the others, appears to take into account what they would have proposed had they been put in the role of the proposer. We discuss implications of this joint decision–response time analysi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癌症患者对医生、自己和家属意见的临床决策倾向性,采取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120例住院癌症患者的临床决策倾向性。结果显示,(1)生活习惯相关决策,实际和理想的患者自己倾向性构成比值最高,为40%和33%;求医行为方面家属最高,实际和理想均为50%;常规检查、总体治疗方案、手术、化疗和放疗相关决策方面均为医生最高,分别为100%、90%、100%、90%和100%;(2)癌症患者理想和实际的临床决策倾向性构成比值均无差异(P0.05),但访谈显示29.17%的患者认为目前决策状态不理想。提示:(1)癌症患者在不同方面的临床决策倾向性有所不同。(2)癌症患者对临床决策状态基本满意,但有患者希望医生参与沟通更多或自己参与更多。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 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 而尚未有研究考察, 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 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个体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通过“共同命运” (实验1)、轮流为群体做决策(实验2), 还是招募成对朋友(实验3)来操纵或凸显群体身份, 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 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 均显著降低(而非提升)了被试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对于社会及组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旨在比较志愿决策和“亚洲疾病”决策两种任务领域下,人们风险偏好的特征情况,以考察远、近不同社会距离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同时,在传统的坏封面故事下,增设好封面故事情景,以期发现封面故事作为决策前的必要背景信息对人们决策的影响.选取高中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在近的社会距离下决策时,风险偏好受到时间距离、封面故事、概率和框架的影响;在远的社会距离下,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大;(2)志愿决策中,风险偏好仅在小概率条件下,受封面故事、框架等因素的影响;在好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受到框架的影响;在坏的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受时间距离和框架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往鲜有研究考察个体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其不公平感知。本研究实验1~2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以及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时的不公平感知。结果表明,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降低了个体的不公平感知。实验3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共同经历不公平降低个体不公平感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个体越关注共同经历者的收益,其不公平感知越低,该结果支持社会比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认知闭合需要、框架效应与决策偏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带有模糊性的决策情境中,决策者个人的认知特征会对其判断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认知闭合需要和特征框架效应对个体决策偏好的影响。93名工商管理硕士(MBA)参与了实验,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3个假设,即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效应不仅对被试的决策偏好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二者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研究发现,在模糊情境中:高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低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接收到正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接收到负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对被试的决策偏好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结论为根据个体认知闭合需要的水平来选拔决策者、利用框架效应来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而提高决策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