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色列是个崇尚“多子多福”的国家。无论是以色列犹太人还是以色列阿拉伯人,都十分重视家庭,喜欢生活在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以色列人喜爱孩子,没有孩子的家庭难以被人理解和接受,不能生育的夫妇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常常遭到同事的歧视和冷遇。相反,生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通过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1993年联大特别会议则确定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其宗旨就是呼吁各国重视家庭的作用,反对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不良风气,促进家庭和睦与幸福,推动家庭为社会和谐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亲属客隐制度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与当代西方国家立法确认的亲属拒证权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亲属容隐制度通过赋予血缘亲情一定的自由空间,将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权力授权给家庭,合理解决了行为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冲突,体现了法律对人性的关怀,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统治者政权的稳定.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在继承、改造亲属容隐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当代中国的亲属拒证权.  相似文献   

5.
从分化到趋同——世界生育率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世界与中国开始进入生育率转变以来区域生育率差异的变化及其特点.结果发现:世界各国与中国内部各省份生育率之间的差异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过程.引致区域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正由以往分化时的多元向趋同时的一元转变,目前中国生育率的区域差异要小于生育政策的区域差异,中国较严格生育政策地区在付出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成本后所换来的却是与生育政策较宽松地区相近的生育结果,这表明生育率有其自身的变动规律,并不完全取决于生育政策的具体规定,同时也意味着调整现行生育政策、普遍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尽快使全国区域生育政策趋干统一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据统计,我国目前数百万人承受着失独的痛苦,并且陷入因失独而导致的生活困境。失独家庭充满对于伦理关怀的内在需求。无论从责任、正义还是关怀伦理的角度,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为失独家庭提供伦理关怀的道德义务。在伦理关怀中,我们要维护失独家庭的主体性价值,实现实质正义,帮助他们重拾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7.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医患之间的医疗和接受医疗的问题,它涉及到医疗机构、制药厂家以及社会、家庭、婚姻、就业等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种"社会监督法制化、诊疗方案规范化、社会关爱人性化、具体施治个性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影响人口发展的诸因素中,生育伦理是影响相对持久、相对直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人口发展理论的框架下,人口控制社会化,是人口控制的必然选择,这种控制方式的实施,就必须把正确的社会生育伦理转变为人们的生育观和生育意愿.使人口控制的手段由他律为主转变为自律为主.  相似文献   

9.
刘刚 《天风》2006,(2):24-25
最近国家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目标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接受。“和谐社会”与基督徒有什么关系?如何积极引导广大弟兄姊妹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摆在我们传道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如何使这样一个系统和谐,关键是人。家庭是社会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细胞,用家的理念来理解“和谐社会”的建立。家庭是一个很小的社会细胞,但对每位个体的人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港湾。家庭和睦,可使人身心愉悦,人们在充分享受生活,享受亲情的同时,可以使人精神更加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家庭失去和谐,不仅会给个人带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的老龄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放开生育政策的实施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二胎"以高频率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经过若干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教育面对的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育政策的松动,如今的班级中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例在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1.
从有性生育到无性生育,这是人类生育方式的重大变革。无性生育是从细胞水平上对人类生育方式的干预。无性生育技术的出现及其实验,并不意味“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将要终结”,它只是有性生育的必要补充。无性生育技术的滥用和无性生育的泛滥有可能导致人类尊严的彻底丧失和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人类明的倒退。对无性生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必须实施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2.
南瑜  李红  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0):1697-1712
睾酮是一种可以在男性的睾丸间质细胞、女性卵巢和胎盘的皮层细胞中合成并分泌的雄性激素, 它可以调节个体的各种生理、形态和行为过程, 对个体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 睾酮与社会行为的关联存在双向性, 睾酮可以调节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可以反馈并进一步影响睾酮水平。我们将关注点聚焦于睾酮与人类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早期研究发现, 高睾酮水平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近期的研究根据挑战假设理论模型和生物社会地位模型得出, 人体内的睾酮水平对竞争性相互作用具有高度反应性。此外, 通过对大量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我们总结出睾酮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增强杏仁核的反应性或减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功能耦合来影响攻击行为。未来的研究者应考虑其他激素(如皮质醇)和人格特征调节睾酮和人类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潜在作用, 以及相关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This essay analyzes neo-liberal economic agreements and legal and political frameworks or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new constitutionalism,” a governance framework that empowers market forces to reshap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orldwide. The article highlights some consequences of new constitutionalism for caring institutions specifically, and for what feminists call social reproduction more generally: the biological reproduction of the species; the reproduction of labor power;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mmunities. New constitut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s fundamentally reshap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care of human beings takes place. Caring institutions once governed by enabling professions geared to universal care are now determined increasingly by market values and private forces, and driven directly by the profit motive.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neo-liberalism is increasingly contested in both the North and the global South.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妇女为中心”生育健康概念的提出,女性的健康与他们在社会中享有权利的关系正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如何实现女性有生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她们所面临的与社会选择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有的社会伦理背景以及所遵循的价值原则。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伦理发展轨迹的差异,构建生育健康的伦理框架和强调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努力方向也应异于西方。  相似文献   

15.
Increasing economic insecurity faced by older youth in rural America presents a crisi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for disconnected youth in these areas. Increasingly community based youth serving organizations (CBYSOs) are recognizing and responding to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needs of thi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youth population. Such responses are often hidden from funder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Yet these institutions play an important substitution function for disconnected youth and provide critical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leverage for this population. Based on case studies of three CBYSOs in the San Joaquin Valley of California,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and why CBYSOs play a substitution function for disconnected youth in rural communities. It is the argument of this article that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work of CBYSOs is undertaken with a ethic of care that may have the capacity to transform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that face this marginalized youth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The first world wide symposium on the topic of gender-specific medicine provided the latest research on differences in sex and/or gender in medicine and medical care. The presentations ranged beyond the topic of reproduction to encompass the entire human organism. This report critically reviews three issues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Conference: gender mainstreaming, the concept of sex/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issue of men's health. It suggests that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 of gender-specific medicine has to be mirror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 into med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浅谈医生人文阅读的迫切性——非职业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整合,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人文阅读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对增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减少医患纠纷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当代医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与自强精神,从而做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和谐人格的优秀医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人工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传统的自然生殖方式、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异质人工授精主要解决男性不育的问题。这种生殖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使传统的亲子观念受到冲击。通过对人工授精中供精和受精当事人的资格,以及异质人工授精子女的法律地位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中,女性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是被当作肉体还是视作活生生的身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地位和命运。辅助生殖技术迎合了社会的主流需要,使女性的身体客观化为肉体,女性作为活生生的身体已被淡漠和遗忘。辅助生殖技术只有成为女性的自主选择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杨国春  伍海燕  齐玥  刘勋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08-2017
性别信息是人类重要的生物和社会属性, 对性别快速而准确的识别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性别加工具有自动化、刻板化以及不对称性等特点, 并受性别加工主体、其他性别信息、社会类别信息以及高级认知调节的影响。聚焦于面孔和声音这两个性别信息的主要来源, 综述了性别加工的行为和神经机制研究, 并提出了两阶段性别加工模型, 早期阶段为对性别信息物理属性的特异性加工, 晚期阶段为对抽象性别信息的一般性加工。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性别加工的系统性研究、性别分类和机器学习、以及性别的二相性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